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星海启元 > 第129章 科研站建设的挑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星弦号”护卫舰的舷窗外,拉格朗日点L4区域的星空呈现出一种奇异的静谧——没有行星自转的光晕,也没有恒星风的扰动,只有暗紫色的星云在远处缓慢流淌。林远舟站在舰桥中央,指尖划过虚拟投影中科研站的三维模型,模型上闪烁的红色警告点像刺目的伤口,提醒着眼前的困境。

“勘探队第三次传来数据,L4点的宇宙射线强度比模拟值高17%,而且引力场存在周期性波动。”苏晚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握着一份发烫的检测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张详前统一场论里提到过‘空间场力梯度变化’,这里的波动周期正好和木星的引力潮汐吻合,要是科研站建在这里,能量护盾每天至少会有三次失效风险。”

林远舟转过身,接过报告快速浏览。数据页上的曲线像被狂风扰乱的波浪,尤其是在木星与土星连成直线的“引力共振期”,引力场波动幅度甚至超过了安全阈值的两倍。“伊瑟尔星的空间探测设备怎么说?”他问道,目光落在模型中预设的护盾发生器位置。

艾蕾娜的全息影像突然在投影旁亮起,她半透明的手指点在波动最剧烈的区域:“瑟兰导师刚发来分析,这种周期性波动是‘空间弹性形变’的表现——就像你们地球的海面会随月球引力涨潮,这里的空间结构也会被大行星引力拉伸。张详前统一场论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场所’这一观点,正好能解释这种现象。”

她调出一段模拟动画:蓝色的空间网格在引力作用下不断拉伸、收缩,当拉伸幅度超过临界值时,网格上的能量节点开始闪烁红光。“如果科研站的模块衔接处不能适应这种形变,轻则设备故障,重则整个结构会被撕成碎片。”艾蕾娜的语气带着担忧,“伊瑟尔星之前在类似区域建过观测站,最后就是因为没考虑空间弹性,不到半年就报废了。”

卡鲁长老的全息影像紧接着出现,他悬浮在场力容器中,体表的触须随着呼吸轻轻摆动:“新星球的生物场力探测器捕捉到更奇怪的现象——L4点的暗物质密度比周围高3%,这些暗物质会像雾一样附着在金属表面,影响场力设备的能量传导。我们的工程师试过用生物涂层隔绝,但在地球的金属材料上根本无法附着。”

“这就麻烦了。”周明远的影像也加入进来,他身后是联合国太空署的会议大厅,背景里能听到隐约的争论声,“备选的L5点虽然引力稳定,但那里有一片小行星带,每年至少有十次小行星撞击风险。而且L5点距离地球和新星球的航线都太远,物资运输成本会增加40%。”

林远舟走到舷窗边,望着远处漂浮的小行星碎片。这些不规则的岩石在黑暗中反射着微弱的星光,像散落在宇宙中的积木。他突然想起童年时在山谷里看到的云雾几何图案——那些图案看似杂乱,却在无形力量的牵引下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或许我们不用在L4和L5之间二选一。”他转身说道,手指在投影上划出一条新的轨迹,“张详前统一场论里说‘场力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利用引力波动本身呢?”

苏晚晴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说,像地球的潮汐能发电那样,把空间弹性形变转化为能量?”她快速调出计算模型,在引力波动曲线旁添加了能量转化模块,“如果在模块衔接处安装‘场力缓冲器’,既能吸收形变产生的冲击力,又能将其转化为电能补充护盾。”

艾蕾娜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的手指在投影上快速绘制着伊瑟尔星的缓冲技术图纸:“伊瑟尔星有类似的‘空间减震器’,但之前是用来抵消飞船跃迁时的冲击力。如果结合地球的能量转化技术,或许能造出适应这里的缓冲器。不过需要新星球的生物场力涂层,否则减震器的金属部件会被暗物质腐蚀。”

卡鲁的触须突然剧烈摆动,像是想到了什么:“新星球的‘星藤’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星藤的根系能分泌一种生物粘液,这种粘液在暗物质环境下会形成透明薄膜,既能隔绝暗物质,又能随着空间形变伸缩。我们之前用它保护过地下矿道,效果很好。”

他调出星藤的影像:这种藤蔓有着银绿色的叶片,根系在黑暗中会发出微弱的蓝光,当空间发生形变时,藤蔓会像弹簧一样拉伸,粘液形成的薄膜则始终紧紧贴在岩壁上。“但星藤需要特定的场力环境才能生长,地球的金属表面没有生物场力,它们根本无法存活。”卡鲁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

“这不是问题。”林远舟突然说道,他想起混元学院陆明宇团队的最新研究,“陆明宇他们用场力微雕仪在金属表面刻过‘生物场力纹路’,能模拟出类似新星球的环境。之前他们用这个技术培育过太空植物,成活率达到了85%。”

苏晚晴立刻联系陆明宇,全息投影中很快出现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科学家,他手里拿着一块刻满纹路的金属板,板上的绿色幼苗正缓缓生长。“林老师,您说的是‘场力仿生纹路’吧?”陆明宇兴奋地展示着金属板,“我们最新的3.0版本能模拟出十种不同星球的生物场力,其中就包括新星球的环境参数。如果用这种纹路处理科研站的金属外壳,星藤应该能存活。”

卡鲁的触须发出愉悦的嗡鸣:“太好了!新星球的工程师可以立刻培育星藤幼苗,只要你们的金属板准备好了,我们就能在三天内完成涂层实验。”

“伊瑟尔星的空间减震器图纸我已经发过去了。”艾蕾娜补充道,“瑟兰导师说,只要把减震器的核心材料换成星晶矿,就能承受L4点的空间形变。地球的场力微雕仪正好能用来加工星晶矿,三者结合应该能解决选址问题。”

周明远松了口气,他身后的争论声渐渐平息:“联合国会立刻协调物资运输,把星晶矿和金属板送到L4点的临时基地。不过还有个问题——不同文明的设备接口标准完全不一样,伊瑟尔星的能源接口是六边形,新星球的是生物场力接口,地球的则是传统的圆形接口,这些设备怎么协同工作?”

这个问题让舰桥瞬间安静下来。林远舟走到设备参数表前,手指在三种不同的接口图案上滑动。他突然想起苏晚晴之前做的场力兼容性实验——当时他们用不同频率的场力波,让两种不兼容的设备实现了能量传输。“张详前统一场论里说‘场力具有统一性’,不管是哪种接口,本质都是场力的传递介质。”他眼睛一亮,“我们可以造一个‘场力转换枢纽’,把三种接口的能量都转换成统一的‘空间场力波’,这样不管是伊瑟尔星的设备,还是新星球的生物装置,都能接入同一个能源网络。”

苏晚晴立刻调出设计草图:“枢纽的核心可以用星晶矿做场力转换器,外面包裹星藤涂层隔绝暗物质,再用伊瑟尔星的空间稳定技术固定结构。这样既能兼容不同接口,又能适应L4点的环境。”

“新星球的工程师可以负责生物接口的调试。”卡鲁说道,“我们的场力探测器能实时监测能量传输效率,确保不会出现过载问题。”

艾蕾娜则联系了伊瑟尔星的工程师团队:“他们愿意派五名专家过来,负责空间稳定技术的对接。瑟兰导师还说,这个转换枢纽或许能成为跨文明技术融合的典范——毕竟宇宙中的文明,不可能都用同一种接口标准。”

就在众人以为选址和设备兼容问题都解决时,护航联盟的张舰长突然发来紧急通讯。他的影像出现在投影中央,背景里是剧烈晃动的舰桥:“林先生,我们运送星晶矿的船队在L4点边缘遭遇了星际海盗的残余势力!他们的飞船上装了场力干扰器,我们的武器系统被压制了!”

林远舟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海盗有多少艘船?装备了什么武器?”

“三艘改装过的护卫舰,配备了‘空间撕裂炮’。”张舰长的声音带着杂音,“他们的干扰器能让我们的护盾频率紊乱,现在已经有一艘运输舰被击中,星晶矿出现泄漏!”

艾蕾娜立刻调出L4点的星图:“伊瑟尔星的‘星尘号’巡逻舰就在附近,我已经通知他们前去支援。‘星尘号’装备了反干扰护盾,应该能压制海盗的干扰器。”

卡鲁则提出了另一个建议:“新星球的生物场力探测器能定位干扰器的频率,我们可以把频率参数发给张舰长,让他们调整护盾的抗干扰模式。另外,星藤的根系能吸收场力波,如果在运输舰周围释放星藤孢子,或许能削弱干扰器的效果。”

林远舟快速做出部署:“苏晚晴立刻协调陆明宇团队,把星藤孢子送到护航舰队;艾蕾娜联系‘星尘号’,让他们优先保护星晶矿运输舰;卡鲁长老请提供干扰器的频率分析,我们需要在十分钟内给出抗干扰方案。”

十分钟后,“星尘号”巡逻舰的蓝色光束划破黑暗,精准击中了海盗船的干扰器。运输舰周围的星藤孢子迅速生长,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将剩余的干扰波吸收殆尽。张舰长的影像重新稳定下来,背景里的爆炸声渐渐平息:“海盗的干扰器被摧毁了!他们正在撤退,星晶矿虽然有泄漏,但大部分都保住了。”

林远舟松了口气,看向身边的苏晚晴:“看来科研站的建设,还得加上‘安全防护’这一课。”

苏晚晴点点头,调出修改后的建设计划:“我已经在科研站模型里添加了防御模块,用伊瑟尔星的反干扰技术、新星球的生物屏障和地球的场力武器组成三层防护网。另外,护航联盟也同意长期派驻两艘护卫舰在L4点巡逻。”

艾蕾娜的影像闪烁了一下,她似乎在和伊瑟尔星的团队沟通:“瑟兰导师说,这次事件正好提醒我们——跨文明合作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建立统一的安全机制。她建议在科研站成立‘联合防御小组’,由三方轮流派人负责,确保建设期间的安全。”

卡鲁也表示赞同:“新星球的战士虽然没有先进武器,但他们能通过生物场力感知危险,或许能成为防御小组的‘预警系统’。我们可以派五名战士加入,和地球、伊瑟尔星的士兵一起训练。”

周明远的影像再次出现,这次他的脸上带着笑容:“联合国已经批准了联合防御小组的成立,并且会额外拨款支持防御模块的建设。另外,天元集团的生产线已经恢复,第一批场力微雕仪的零部件明天就能运到L4点,陆明宇团队可以开始加工星晶矿了。”

林远舟走到舷窗边,看着远处渐渐恢复平静的星空。L4点的引力场依旧在周期性波动,但此刻在他眼中,这些波动不再是威胁,而是宇宙赋予的独特能量。他想起童年时那块刻满纹路的黑色石头,想起在伊瑟尔星学到的场力理论,想起苏晚晴、艾蕾娜、卡鲁这些来自不同星球的伙伴——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在共同的目标下拼成了完整的蓝图。

“明天,我们就正式启动科研站的基础建设。”林远舟转过身,对着所有全息影像说道,“选址的引力波动、设备的兼容问题、甚至海盗的袭击,这些挑战只会让我们的合作更紧密。张详前统一场论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一切都在相互作用中保持平衡——而我们,正在用跨文明的智慧,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平衡。”

艾蕾娜的影像点了点头,她的手指在投影上轻轻一点,科研站模型上的红色警告点渐渐变成了绿色:“伊瑟尔星的工程师已经根据今天的讨论,修改了空间减震器的设计参数,明天就能开始制造原型机。”

卡鲁的触须也摆动起来,像是在传递某种信号:“新星球的星藤幼苗已经准备好,只要金属板一到,我们就能立刻进行涂层实验。长老会还特意交代,要把最坚韧的星藤品种送到L4点,确保能抵御暗物质的侵蚀。”

周明远则拿出一份新的文件:“联合国已经和各方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三个月,会有十二艘运输舰陆续抵达L4点,运送建设物资和科研人员。另外,混元学院的赵晓冉团队也会在明天出发,他们负责场力转换枢纽的研发,争取在基础建设完成前造出原型机。”

林远舟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那些曾经看似无法逾越的挑战,都在跨文明的协作中渐渐化解。他想起在伊瑟尔星时,瑟兰导师说过的一句话:“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单一星球的孤军奋战,而是靠不同智慧的碰撞与融合。”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林远舟伸出手,虚拟投影中,地球、伊瑟尔星、新星球的标志在科研站模型上方缓缓重叠,形成一道三色交织的光带,“为了科研站,为了跨文明的合作,也为了我们共同的宇宙未来。”

苏晚晴、艾蕾娜、卡鲁、周明远的影像同时伸出手,与他的手在投影中央重叠。虽然隔着遥远的星空,但这一刻,不同星球的心跳仿佛在同一频率上共振。L4点的星空中,运输舰的引擎光芒划破黑暗,场力微雕仪的嗡鸣声在宇宙中回荡,星藤的种子在金属板上悄悄萌发——星际联合科研站的建设,终于在克服重重挑战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