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李世民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促狭笑容,走进了清晖阁,果然看见何健旺正在院子里想着什么。

“哟,仙师这是用功呢?”李世民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笑意,“是在为青雀的诗会准备惊世之作?朕刚听兕子说,她还要给你当‘执笔’?!”

何健旺一抬头,看见李世民那副“我来看热闹的”的表情。

他脸不红心不跳地开口:

“陛下说笑了。兕子天资聪颖,于书法一道颇有灵性,我这是因材施教,给她一个实践的机会,考验一下她的学问和定力。至于我自己这手字嘛...咳咳,仙界都用玉简神念传书,不兴凡间笔墨这一套,生疏了,生疏了而已。”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显得他多么用心良苦似的。

李世民听得直挑眉,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哦?原来是考验兕子?仙师真是用心良苦啊!”

他拖长了语调,那眼神分明在说:你编,你继续编,朕看你能编出什么花来。

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同时笑了起来。这话连宫门口那条大黄狗都不会信,更别说精明的李世民了。

好在李世民今日来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戳穿他这点小把戏,笑过之后便摆摆手,自顾自地在一旁的软椅上坐下,换了个话题:

“行了,你那手字,朕回头让虞世南或者褚遂良抽空来指点你几下,免得日后真在正式场合丢了你仙师的脸面。”

不等何健旺拒绝,李世民话锋一转,眼中露出了真正的好奇之色:“朕今日来,是想问问,上次见你突然消失,是又回仙界了?还是去了别的什么……稀奇地方?可有新鲜事说来听听?”

何健旺心里嘀咕:还以为你忘了这茬呢。

不过既然问了,他也就索性说道:“回仙界?那倒没有。上次是去了一个……嗯,距离大唐约莫一千年后的朝代,国号为‘明’。”

“一千年后?明朝?”李世民闻言,眉头本能地微微一皱。

作为开创盛世的帝王,他对“后朝”这种东西,潜意识里总带着点不那么喜欢的感觉,毕竟这意味着大唐的终结。

何健旺看出他的心思,笑了笑,继续说道:

“你可别小看这明朝。其开国太祖朱元璋,出身微末,甚至当过乞丐、和尚,最终却能驱逐肆虐中原近百年的蒙元鞑虏,光复华夏衣冠,一统天下。

其‘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志,听起来倒是与陛下当年横扫群雄、奠定大唐基业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啊。”

“哦?乞丐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李世民果然被这几个关键词吸引了。

他自身虽有胡人血统,但一直以华夏正统自居,最重“中华”二字。

听到后世竟有如此人物,能将被异族占据的江山重新夺回,不禁眼中亮起一丝感兴趣的光芒,“这倒是个有趣的人物。”

何健旺看着李世民,忽然开口问道:“陛下,你就不好奇……大唐之后,究竟如何了吗?”

李世民闻言,沉默了片刻,脸上的调侃之色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平静。

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缓缓道:

“说不好奇,那是假的。朕有时深夜梦回,也会思及后世如何评说朕,评说这贞观朝。但是...”

他语气变得坚定起来,

“知道了又如何?有些事,非人力所能改变。朕能做的,便是在当下,竭尽所能,励精图治,为这大唐,为这华夏百姓,多做一些实事,多打下一些根基,多留下一些...能让他们过得更好、让江山更稳固的东西。”

“至于后世如何...”

李世民收回目光,看向何健旺,笑了笑,笑容里有一种豁达和无奈.

“儿孙自有儿孙福,江山代有才人出。朕管得了身前事,难道还能管得了身后百年、千年吗?知道得太多,或许反成负累,不如不知。”

何健旺看着眼前的李世民,想起之前他得知“武周代唐”预言时的暴怒和挣扎,心里明白,作为开创之君,他对后世的走向绝非真的毫不在意。

此刻的豁达或许带着几分自我宽慰,也或许是长孙皇后的叮嘱起了作用。但他这番话,这份专注于当下的务实和清醒,确实令人佩服。

他哪里知道,这背后还真是长孙皇后无数次“耳提面命”的功劳。

皇后深知天机不可轻泄,仙师能留在大唐已是万幸,若因贪求预知未来而惹得仙师厌烦甚至离去,那才是大唐最大的损失。

更何况,知道未来若尽是些不堪之事,岂非徒增烦恼,甚至可能动摇当下的心志?

李世民再好奇,也被妻子这番透彻的道理劝住了,强忍着从未主动深问后世的具体运势。

何健旺点了点头,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笑道:“陛下能如此想,是百姓之福。”

他心里却在想:老李啊老李,你要是知道后来黄巢……算了,还是不知道的好,知道了怕是现在就得跳起来满世界找人了。

接下来两人都默契地跳过了那些关于大唐未来的沉重话题,转而聊起了些轻松的内容。

李世民调整了一下坐姿,端起一旁的热开水,饶有兴致地追问:“仙师方才只提到去了明朝,却还未细说此行所为何事?总不会是专程去游览那八百年后的风光吧?”

他的语气带着熟稔的调侃,显然不信何健旺会无事忙。

何健旺撇撇嘴,一副“别提了”的表情,开始大倒苦水般诉说自己在明朝干的那些“破事”:

“唉,别提了陛下!我可是去当苦力了!你不知道,那会儿东南沿海倭患闹得挺凶,当然,里头不少是假倭寇,真海商,或者就是被逼得活不下去的沿海百姓。我看不过眼一些为富不仁、勾结官府欺压良善的乡绅豪强,就……嘿嘿,稍微动了点小手脚。”

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如何“说服”王三刀那帮土匪跟他做“倭寇”,专门劫掠那些劣迹斑斑的大户;

陈二蛋等人如何散播倭国有金山银山的消息,搅动风云;

最后又如何利用朝鲜的局势,一步步逼得雄才大略的朱棣不得不下场,最终达成跨海伐倭的目的。

李世民这次倒是难得没有插嘴,听得津津有味,脑海中几乎能想象出何健旺带着一群乌合之众在海上兴风作浪、把明朝沿海搅得鸡飞狗跳的画面,嘴角忍不住上扬。

这行事风格,果然很“何健旺”,看似胡闹,实则步步为营,效果惊人。

不过,听到何健旺如此处心积虑非要推动明朝去征伐倭国,他微微蹙起了眉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仙师这番操作,倒是精彩纷呈,将那永乐皇帝和倭国都算计了进去。”

“只是……朕有些不解。据朕所知,倭国虽偏居海外,偶有桀骜,但多数时候对中原王朝还算恭顺,常遣使来朝。仙师为何偏偏要费如此周折,定要引诱中原王朝去征伐这看似贫瘠的岛国呢?”

“而且,那永乐帝朱棣,听你描述亦是雄才大略之主,即便真有倭寇为患,或是听闻有些金银诱惑,恐怕也不足以让他轻易下定劳师远征的决心吧?跨海征战,耗费钱粮无数,风险极大。其中是否还有朕不知道的关窍?”

何健旺嘿嘿一笑,露出一个神秘兮兮的表情,压低声音道:

“没错,光是倭寇和一点点金银传闻,确实未必能让朱老四...呃,让永乐皇帝下那么大决心。但如果是...真的有一座,甚至几座储量惊人,多到能让大明开采上百年的金山银山呢?”

“开采百年的金山银山?!此言当真?”李世民闻言,身体下意识地前倾,眼睛瞬间瞪大,即使是以他的城府,呼吸也不由得急促了几分!

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巨大的、稳定的金银来源,对国力的提升是难以估量的!这诱惑,足以让任何一位有野心的帝王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