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 第177章 豺狼之辈!禽兽不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7章 豺狼之辈!禽兽不如!

一瞬间,许多关节在他脑中豁然贯通!为何仙师要散播消息,为何朱棣最终会下定决心。

巨大的利益,才是驱动庞大国器运转的最根本动力!

但很快,李世民又冷静下来,他目光锐利地看向何健旺,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朕明白了……巨大的利诱,加上倭寇之患作为借口,确实足以让一位雄主动心。”

“但是仙师,你还没有回答朕最初的问题——你为何一定要处心积虑,引诱中原王朝去征伐倭国?”

“观仙师行事,虽看似跳脱不羁,实则每每暗藏深意,并非无的放矢之人。如此大费周章,甚至不惜亲自跑去明朝推动此事。难道仙师与那倭人,有甚不为人知的...私仇?”

这是李世民能想到的最合理的解释了。若非深仇大恨,何至于跨越时空去给一个岛国下这么大一盘棋?

何健旺听到“私仇”二字,脸上的嬉笑之色渐渐收敛,眼神变得有些深邃和复杂。

他沉默了片刻,没有立刻回答。

他如今仙力需要留下备不时之需,尤其是为了兕子。于是组织语言,用最沉痛和清晰的描述,向李世民揭示了倭人在千百年后对华夏大地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那场持续十余年的残酷战争,那些惨绝人寰的屠杀,那三光政策的暴行,那无数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景象...

即使只是言语的描述,也足以让任何一位有血性的华夏儿女血脉贲张。

李世民初时还带着帝王冷静的审视,越听到后面,脸色越是铁青,拳头不自觉地攥紧,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牙关紧咬,额角青筋跳动,显然已是愤怒难耐。

作为马背上得天下的帝王,他完全能想象出那是何等的人间地狱。

“豺狼之辈!禽兽不如!”李世民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胸膛剧烈起伏,眼中杀意凛然。

任何对华夏文明的践踏,都足以触及他的逆鳞。

然而,他毕竟是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唐太宗。

短暂的暴怒之后,他极强的理智迅速压下了澎湃的情感。他深吸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毕竟,对他而言,那是千百年后遥远且尚未发生的事情,虚无缥缈。

而眼下,有更实际、更紧迫的利益牵动着他作为帝王的心。

他的思维立刻转向了最务实的方向:“如此蛮夷,确不可姑息养奸!仙师所言倭国金银矿藏...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那倭地虽远,亦曾受前隋及我大唐教化,其地所出,岂容彼等私藏独占?更遑论私采!此乃窃我大唐之矿!”

何健旺一听,心里直接好家伙!这口气,这逻辑,跟朱老四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果然天下的皇帝,在抢地盘和资源这方面,思路都是共通的!一下就把那还没影儿的金银矿变成“我大唐矿山”了!

他撇撇嘴,忍不住泼了盆冷水:“陛下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倭国远隔重洋,以大唐如今的水师力量和后勤补给能力,远征占领,怕是力有未逮。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接着话锋一转,给了个甜头:“等你先把周边这些刺头,比如高昌、西突厥什么的。都收拾得服服帖帖,国内钱粮堆满仓,战舰能铺满海面的时候……若还有此雄心,我不介意在伐倭这事上,再助你一臂之力。”

李世民闻言,虽然略有不甘,但也深知何健旺说的是实情。

他现在连高昌的事儿还没彻底解决呢,跨海远征确实遥不可及。

他点了点头,深以为然:“仙师所言极是,是朕心急了。眼下确非其时。”

但知道了倭人的“潜在威胁”和巨大的利益所在,李世民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看待这个“恭顺”的藩国了。

他霍然起身,脸色凝重:“然,既知此族类狡诈凶残,包藏祸心,更窃据宝矿,朕便不能再视若无睹!对倭之策,需即刻调整,早做筹谋!”

他对何健旺拱手道:“多谢仙师解惑!朕需立刻召集群臣议此事!今夜便不多打扰仙师清修了!”

说完,李世民雷厉风行地转身便走,一出清晖阁,立刻对候在外面的张阿难沉声道:“阿难!即刻传旨,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魏征……即刻入两仪殿议事!要快!”

张阿难见陛下脸色前所未有的严肃,不敢怠慢,立刻躬身:“老奴遵旨!”

随即快步离去安排。

李世民站在清晖阁外,回头看了一眼阁内温暖的灯火,眼神锐利。

倭国,金山银山,还有那遥远的血仇。

这件事,必须从长计议,但,必须开始计议了!

他大步流星地朝着两仪殿方向走去,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一步步扭转对倭策略,并为遥远的未来,埋下力量的种子。

而宫外,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魏征等几位重臣深夜突然被急召入宫,心中皆是一凛,不知发生了何等大事。

等他们赶到两仪殿,李世民低着头正面无表情的坐在龙椅上不知在想什么。

待他们行礼完毕,李世民才抬起头来,他并未绕圈子,而是直接开口道:“朕深夜召诸位爱卿前来,是因方才与仙师一番谈话,事关东海外之倭国。”

他先是将何健旺所述倭人千百年后可能对华夏造成的劫难简略说了一遍,然后目光扫过群臣。

果然,如他所料,几位重臣虽然面色凝重,对仙师之言表示不敢怀疑,但劝谏之意也随之而来。

魏征率先开口,语气谨慎:“陛下,仙师之言,自当重视。然...终究是千百年后之事,虚无缥缈。如今倭国使团时常来朝,态度恭顺,若仅因未来不可测之预言便大动干戈,恐失藩国之心,亦非仁德之君所为。”

长孙无忌也附和道:“郑国公所言甚是。陛下,眼下高昌未平,西域未靖,国内虽安,亦需休养生息。跨海远征倭国,耗资巨万,胜负难料,实非明智之举。还望陛下三思。”

连房玄龄也皱紧了眉头,准备开口劝谏皇帝不可因虚远之事而劳民伤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