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殿门沉重地合上,将外界的喧嚣与窥探彻底隔绝。谨身殿内变得异常安静,只剩下三人轻微的呼吸声。

朱棣的目光如同鹰隼,紧紧攫住何健旺。

太子朱高炽站在一旁,手心全是冷汗,既恐惧于即将听到的内容,又深知这可能是关乎国祚命运的绝密。

何健旺看着眼前这对大明帝国最有权势的父子,轻轻叹了口气。他本不想做这个剧透命运的“先知”,搅动太大的历史波澜,毕竟他的“搞事”KpI已经超额完成,无良仙人给的仙力也到手了。

但事已至此,朱棣的追问直指核心,再含糊其辞反而显得他怕了一般。

他毕竟还得考虑下城外跟他出生入死的弟兄们,即使是朝鲜仆从军,他如今也不当他们是外人。

也罢,既然问了,那就说个明白。至于知道之后,大明这艘巨轮会驶向何方,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事了。

“陛下,你既然问起,我便据实以告。但须知,天道渺渺,未来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言,或许只是万千可能中的一种。”

他先打了个预防针,然后缓缓开口:

“大明国祚,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他先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数字,如同判词,让朱棣和朱高炽的心同时猛地一沉。

“其亡,非亡于一时,非亡于一役,乃积重难返,百弊丛生之果。”

何健旺的声音平稳,却字字如刀,开始剖析那沉重的历史:

“内因其一,土地兼并,流民遍地。”

“宗室、勋贵、官僚豪强依仗特权,兼并土地,无数小民失地破产,沦为流民。朝廷税源枯竭,赈济无力,民变如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内因其二,党争内耗,吏治腐败。”

“中枢阁臣与言官相互倾轧,门户之见甚于国事,政令不出紫禁城。胥吏贪墨成风,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民心尽失。”

“内因其三,财政枯竭,军制崩坏。”

“连年用兵,宗室俸禄已成沉重负担,加之天灾人祸,国库空空如也。卫所兵制败坏,军户逃亡,官兵毫无战力,空额糜饷已是常态。”

“而外因,”何健旺顿了顿,看向光幕曾出现的方向,“便是关外建州女真崛起。他们励精图治,逐步统一,而我大明却深陷内乱,最终被其趁虚而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明倾覆。”

“那金钱鼠尾辫,”何健旺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便是建州女真建立的辫子朝之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用以摧折我汉家儿郎之脊梁,磨灭华夏衣冠之传承。自此,神州陆沉,华夏蒙尘近三百年。”

何健旺言简意赅,却已将一幅帝国由盛转衰、最终在内忧外患中崩塌,并遭受屈辱统治的宏大而悲惨的画卷,清晰地展现在朱棣和朱高炽面前。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朱棣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开创的永乐盛世,他引以为傲的煌煌大明,在后世子孙手中,竟落得如此下场!

被自己曾经碾压的边陲部落所灭?甚至断了衣冠发式?!

朱高炽更是冷汗涔涔,几乎站立不稳。他仿佛看到了那条冰冷的绳索悬在煤山的老树上,看到了无数百姓拖着丑陋的辫子,匍匐在异族统治之下。

这巨大的恐惧和耻辱感,让他浑身发冷。

良久,朱棣才从牙缝里挤出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所以,你所做一切,提前引爆倭患,推动朕征伐倭国,甚至...甚至不惜假借建文之名。”

“是为了避免未来东南有倭寇之患,更是为了让大明有机会腾出手来,应对...应对那真正的、北方的、心腹之患?”朱棣的思维极其敏锐,立刻将何健旺的行动与未来的威胁联系了起来。

何健旺微微颔首,虽然跟他想的有些出入,此时他认为顺着朱棣思路往下走更好:“陛下圣明。倭寇之患,疥癣之疾,然其未来之祸,亦不可不防。而真正的巨患,确在北方。若能提前剪除一方威胁,集中国力,革新内政,整饬武备,未来或可有所不同。”

他话说得保留,但意思已经很清楚。

朱棣沉默了,他缓缓坐回御座,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几分,但眼中那团火却越烧越旺,那是不甘,是后怕,更是一种被强烈刺激后的极致斗志!

知道了最坏的结果,反而让他卸下了一些对“天命”的虚无恐惧。既然知道了死法,那就要拼命避开它!

他看向何健旺,眼神极其复杂:“你究竟是何人?从何而来?”

何健旺知道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了,他笑了笑,身上再次泛起微光,身形开始变得有些虚幻:

“陛下不必追问我的来历,只需知道,我也是一名炎黄子弟,华夏一份子。如今该做的事已了,该说的话已说。未来大明江山是万丈光芒还是荆棘遍布,皆在陛下与太子殿下,以及后世之君一念之间。”

“我之部署如今皆在城外,他们均是能征善战的勇士,此番事情也皆因我而起,还望陛下善待他们。”

“望陛下好自为之。我们,有缘再见....”

话音落下,金光一闪,何健旺的身影就在朱棣和朱高炽惊愕的注视下,如同幻影般渐渐淡去,最终彻底消失在谨身殿中。

只留下御座上面色变幻不定的永乐大帝,和一旁惊魂未定、却深感肩上重任万钧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