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何健旺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先是对张辅及众将抱拳行礼,然后才从容开口,条理清晰地说出了早已打好的腹稿:

“大将军,诸位将军。末将窃以为,平倭之事,需刚柔并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其一,正名与威吓。我军虽已至此,然礼不可废。应立即派遣快船与仍在石见的郑和郑提督取得联络,互通声气,协调行动。同时,应派遣使者,正式前往倭国京都,宣读陛下讨伐诏书,历数其罪:

包藏祸心,收留逆匪建文;纵容浪人,侵扰天朝藩属朝鲜;僭越礼制,其国主竟敢妄称‘天皇’,藐视天朝上国,罪无可赦!此举,乃堂堂正正之师,先礼后兵。”

“其二,破胆与乱敌。使者派出后,无论倭人反应如何,我大军应立即出动战舰,炮击倭国西海岸主要城市、港口,如博多、平户、长门等。

不必急于登陆占领,以摧毁其防御设施、港口船只、以及倭人抵抗信心为首要目标。让其知我天兵之威,不可抵挡!炮击之下,其国内必然更加恐慌,内斗加剧,甚至可能出现主动请降者。”

“其三,分化与利用。末将观察,倭国并非铁板一块,其国内诸侯(大名)林立,相互倾轧,尤其对现今幕府不满者大有人在,如周防大内氏。

我军可暗中派遣细作,或利用俘虏,联络这些对幕府不满之大名,许以好处,令其作为内应或带路先锋。以倭制倭,可事半功倍!待平定倭国后,再根据其表现,另行处置。愿归顺大明者,可允其一定程度的自治,但仍需遵大明号令;冥顽不灵者,一并铲除!”

“其四,善后与根除。待战事大致平定,对于倭人俘虏及遗民,须加以区分利用,亦可缓解国内压力。

其青壮男子,可尽数押解回国,发往各地矿场、边塞服苦役,如此既可消除其反抗根基,亦可减少我大明百姓徭役之苦。至于女子...”

何健旺顿了顿,面不改色地说道,“可甄选其中温顺者,安排嫁予我大明境内娶妻困难之军户、边民,以安其心,亦可繁衍人口。当然,此等皆乃末将浅见,一切最终还需陛下圣心独断,末将万万不敢逾越。”

何健旺这一番话,从外交正名到军事打击,从内部分化到战后处理,思路清晰,手段老辣,甚至考虑到了国内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完全不像一个单纯的武将所能提出,更像是一个深谙权术的谋国之士!

帐内一时间鸦雀无声。

所有将领,包括大将军张辅,都听得目瞪口呆,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何健旺。

他们原本以为这个年轻人只是运气好或者特别能打,没想到其对战略谋划、人心把握乃至政治权术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尤其是最后关于处理俘虏和女子的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冷酷,但却无比现实和有效,直指统治和同化的核心。

张辅深吸一口气,眼中充满了赞赏和一丝疑惑:“何将军真乃大才!不知何将军在朝中任何职?本帅回朝之后,必向陛下力荐!”

何健旺心中暗笑,面上却谦逊道:“大将军过誉了。末将只是陛下身边一听用之人,执行秘密军务而已,官职微不足道。些许浅见,能对大将军有所助益,便是末将的福分。”

他再次巧妙地把自己的来历推给了“陛下密旨”,堵住了张辅的深究。

张辅闻言,虽然心中好奇更甚,但也知趣地不再多问。他环视众将:“诸位,以为何将军之策如何?”

众将纷纷点头附和:“何将军所言,深谋远虑,刚柔并济,实乃上策!”

“末将附议!”

“就按何将军说的办!”

张辅见无人反对,当即拍板:“好!那就依何将军之策!稍作补充:炮击之后,可派出小股精锐,择地登陆,扩大恐慌,试探虚实!同时,联络倭国内应之事,需立刻着手,由何将军你部熟悉情况者配合军中斥候办理!”

“末将领命!”何健旺抱拳应道,心中暗喜。计划正一步步按照他的设想推进。

不得不说,明军强大是有依据的。就在战略会议定策后不久,两艘快船便分别驶离了对马岛锚地。

一艘南下,前往石见海域寻找郑和的舰队。

使者顺利见到了郑和,传达了征倭大将军张辅的命令:要求郑和舰队与主力大军协同行动,一方面加强对石见银矿区的控制,确保这座“天赐宝库”万无一失。

另一方面,派出部分战舰策应主力部队对倭国西海岸的炮击行动,形成夹击之势。

使者还特别强调了张辅的提醒:“大将军有令,倭人凶顽,困兽犹斗,尤其需提防其狗急跳墙,集中力量攻击提督您的舰队以破坏我天朝宝矿。请提督务必加强戒备,所有靠近之倭船,无论大小,皆可视为威胁,先行击沉,勿使其近身!”

郑和接到命令和提醒,深以为然。

他立刻下令舰队收缩防御,加强巡逻,所有火炮处于随时待发状态,将银矿区变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海上连接陆地的堡垒。

同时,他也派出了数艘快船北上,准备配合主力部队的炮击行动。

另一艘快船,则载着一位身穿大明官服、手持节杖的礼部官员以及一队精锐护卫,直奔倭国京都而去。

这艘打着大明旗帜的官船,一路上无视任何倭国水军的盘问,气势汹汹地直抵京都附近的港口。

使者一行上岸后,更是无视沿途倭人惊疑不定的目光,在少量幕府官员惊慌失措的引导下,直奔幕府将军足利义持的府邸。

此时,京都的倭国朝廷和幕府,虽然已经风闻对马岛失陷和明军大规模集结的消息,但内部还在为是战是和、谁该负责而争吵不休,甚至不少人还心存侥幸,认为大明或许会满足于对马岛而止步。

然而,大明使者的到来,彻底击碎了他们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