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蛋!”他猛地停下脚步。

“属下在!”

“你立刻挑选两个最机灵、最可靠、而且口才好的弟兄!”何健旺语速极快,“我有极其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

“仙师请吩咐!”

“我要你们‘不小心’暴露行踪,让锦衣卫抓到!”何健旺石破天惊地说道。

“啊?!”陈二蛋惊呆了,以为自己听错了。

“听我说完!”何健旺按住他的肩膀,目光灼灼,“你们被抓后,不要抵抗,就说是被胁迫的海商。然后,找机会,必须找机会,向审讯你们的锦衣卫高层,透露一个‘绝密’消息!”

他压低声音,一字一句地交代:“就说,你们无意中听到我们‘倭寇’首领醉酒后提及,他在北元有眼线,得知鞑靼人已知晓明军动向,正在胪朐河一带设下重重埋伏,就等着淇国公大军钻进去!目的是要全歼明军,重创大明!”

陈二蛋听得目瞪口呆,结结巴巴道:“这...这...仙师,锦衣卫能信吗?而且这消息...”

“他们未必全信,但不敢不信!这是十万大军和国朝脸面!”何健旺斩钉截铁,“只要这个消息能传到朱老四耳朵里,以他的多疑和谨慎,必然会重新评估,甚至改变部署!这就够了!”

“那...那我们?”陈二蛋担心自己兄弟的安危。

“放心!”何健旺眼中闪过一丝仙力的微光,“我在你们身上留下有仙术印记。一旦你们成功将消息传递出去,我会亲自保证你们的安全!”

这是他能想到的,目前最为稳妥的办法之一。主动暴露一部分无关紧要的底层人员,传递关键情报,剩下的,就看朱棣如何抉择了。

如果朱棣信了,避免了惨败,保存了国力,那未来伐倭的可能性就更大。

如果朱棣不信。那何健旺也只能叹息一声,然后继续执行自己的备用计划,只是过程会更漫长,更麻烦。

“成败在此一举!二蛋,敢不敢去?”何健旺盯着陈二蛋。

陈二蛋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属下这条命都是仙师给的,有何不敢!保证完成任务!”

“好!快去准备!细节我们再推敲几遍,务必确保消息能传到,并且你们能安全归来!”

何健旺望着陈二蛋离去的背影,心情复杂。他这算不算是资敌?好像也不算,毕竟是为了避免大明损失。算不算是帮朱老四?好像又是。

“唉,这搞事的尺度,真是越来越难把握了...无良仙人,这次哥们儿可是在干正事,保佑计划顺利吧!”

他只能希望,自己这只意外闯入历史的蝴蝶,扇动的这次翅膀,能够改变那场注定发生的悲剧,从而为他真正的目标,扫清一些障碍。

计划迅速展开。

陈二蛋精心挑选了两名口齿伶俐、心理素质过硬的老队员,三人换上普通海商的衣服,故意在天津卫附近一处巡检司码头“鬼鬼祟祟”地打听消息,果然很快就被警惕的兵丁拿下,扭送给了闻讯赶来的锦衣卫番子。

一开始,锦衣卫并未太重视这几个“形迹可疑”的小海商,例行公事地审问。

但当其中一名队员,按照何健旺的剧本,装作在严刑拷打的恐惧下,“无意间”吐露出那个石破天惊的“酒后真言”时,审讯的锦衣卫小旗官脸色瞬间就变了。

鞑靼埋伏?胪朐河?目标全歼淇国公大军?

这消息太过骇人听闻,但看细节具体,不像是凭空编造。小旗官不敢怠慢,更不敢擅自决断,立刻将情况上报。

消息很快传到了坐镇天津的锦衣卫千户狄同耳中。

狄同是个老练的干将,他仔细研究了审讯记录和那三名“海商”的供词,发现其虽然自称是被胁迫,但关于“倭寇首领”和“北元眼线”的细节描述,与他之前收到的、关于那伙神秘“倭寇”的零星情报隐隐吻合。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狄同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若这情报属实,而朝廷毫无防备,十万大军一旦覆没,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刻以六百里加急的最快速度,将这份极其特殊、来源存疑但却关乎重大的情报,直送京师北镇抚司,并附上了自己的判断:情报虽来源可疑,但事关北伐大局,建议陛下圣裁!

几乎就在狄同的急报发出的同时。关押那三名队员的秘密据点外,一道透明的身影如同鬼魅般潜入。

何健旺利用仙术,找到了被单独关押、正忐忑不安等待信号的陈二蛋三人。

“干得好!走了!”何健旺低喝一声,仙力涌动,一道微不可察的光芒闪过,四人瞬间从牢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等到看守反应过来,发现人犯离奇失踪,只剩下空荡荡的牢房时,顿时乱作一团,却再也找不到任何线索。

这起离奇的越狱事件,反而为那份情报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可信的色彩。

京师,紫禁城。

刚刚初步处理完浙江事务回京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收到狄同的急报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呈报御前。

谨身殿内,朱棣看着这份来自“倭寇”的、近乎荒诞的警告,眉头紧锁,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信?还是不信?

信?这伙人来历不明,行为诡异,万一这是鞑靼人或建文余孽的反间计呢?意在扰乱北伐部署?

不信?万一情报属实,丘福大军贸然深入,后果朱棣简直不敢想象那灾难性的画面。

“父皇,”太子朱高炽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开口,“儿臣以为,此情报,或可一信。”

“哦?为何?”朱棣目光锐利地看向儿子。

“回想这伙人出现以来,”朱高炽分析道。

“虽行事乖张,假借倭寇之名,但其目标始终是地方豪强劣绅,所劫财物也多用于自身,并未袭扰百姓,更未对抗官军。”

“反而...反而间接助朝廷清理了不少积弊。儿臣观其行径,虽匪夷所思,却似乎并无直接祸乱大明之心。此次传递情报,若为真,则于国朝有大利;若为假,于我大军部署调整,并无太大实质损害,无非是多费些周章。反之,若其为真而我等不信,则...”

后面的话太子没敢说下去,但朱棣已经明白了。

这是一场风险不对称的赌博。

信其言,最坏结果是白忙一场;不信其言,最坏结果则是江山震动。

朱棣沉吟良久,眼中精光闪烁。他性格虽有冒险的一面,但更兼具帝王的谨慎。

“老二!”他忽然看向一旁的汉王朱高煦。

“儿臣在!”朱高煦立刻出列。

“俺予你精骑一万,另调辽东兵马策应,你为偏师,秘密北出塞外,不必与丘福大军同行,遥遥缀其后,密切关注胪朐河一带动向!若真有埋伏,相机接应;若是虚惊一场,便当是一次练兵!”

这是折中之策,既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派出一支机动力量以备不测。

“儿臣领旨!”朱高煦大喜,这可是独领一军的机会!

“另外,”朱棣又看向杨士奇,“拟旨,八百里加急送往丘福军中:告诫其务必谨慎,广派斥候,切勿轻敌冒进!另,杨士奇!”

“臣在。”杨士奇出列。

“你即刻动身,以兵部参谋、监军身份,前往丘福军中!务必给朕盯紧了,若丘福有冒进之举,你可持朕密旨,强行劝阻!”

朱棣这是下了双重保险,既提醒主帅,又派去了能制约他的文臣。

“臣遵旨!”

杨士奇深知责任重大,立刻领命。

一系列命令迅速发出,整个北伐的军事部署在最高层悄然进行了一次谨慎的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