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咳血装病,却杀穿了十万匈奴 > 第226章 圣旨下李嵩问斩 王克之失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6章 圣旨下李嵩问斩 王克之失势

金銮殿上,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个个低眉垂目,如同庙里的泥塑木雕,连衣袍摩擦的窸窣声都刻意放轻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许多人的额角都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官袍下的中衣恐怕早已湿透。

龙椅之上,景帝面沉如水,目光如同实质的冰锥,缓缓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头。他没有立刻说话,但这种沉默比任何咆哮都更令人胆寒。

站在文官首位,原本应该意气风发的丞相王克之,此刻却像是霜打的茄子,脸色灰败,眼窝深陷,往日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胡须也显得有些凌乱。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从四面八方投射过来的目光——有兔死狐悲的惊惧,有幸灾乐祸的嘲讽,有冷眼旁观的审视,更有急于撇清关系的疏离。他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边缘,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宣旨。”

终于,景帝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金铁般的质感,清晰地传入每个官员的耳中,如同惊雷炸响。

首席太监上前一步,展开手中那卷明黄色的绸缎,深吸一口气,用他那特有的、尖细而极具穿透力的嗓音,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查原户部尚书李嵩,身受国恩,位居显要,本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其人性贪婪,品性卑劣,视国法如无物,仗权势以营私!”

开篇定调,毫不留情!底下官员的心齐齐往下一沉。

“经查,李嵩在任期间,结党营私,贪墨漕运、盐税乃至边防军饷,数额之巨,骇人听闻!其手段之狡诈,用心之歹毒,实乃国朝罕见!更兼欺君罔上,伪造证据,构陷忠良,企图瞒天过海,其行可鄙,其心可诛!”

每念出一桩罪行,李嵩(虽然不在现场,但其罪行被公之于众)的形象就在众人心中崩塌一分,而一些知道内情或嗅觉灵敏的官员,眼角余光则不由自主地瞟向站在前列、身体微不可察晃动的王克之。

“李嵩所犯之罪,证据确凿,罄竹难书,天人共愤!不严惩,不足以正国法!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不严惩,不足以慰忠魂!”

一连三个“不严惩”,如同三记重鼓,敲得众人心头狂震!这几乎是不留任何余地的宣判了!

“着即——”太监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肃杀之气,“革去李嵩一切官职、爵位,追夺所有恩赏!抄没其全部家产,充入国库!其本人,打入死牢,秋后处决!其家眷族人,凡知情不报、参与其事者,一律严惩不贷!余者,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凡涉案一应人等,交由三法司严加审讯,依律定罪,绝不姑息!”

“秋后处决!”

“抄家流放!”

这几个冰冷的字眼,如同最终的丧钟,在大殿中回荡,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向了宫外,传遍了京城!

一位堂堂二品尚书,朝廷重臣,顷刻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陛下这次,是动了真怒,下了死手!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一股寒意,从所有官员的脚底板直窜天灵盖。

宣读圣旨的太监微微停顿,目光转向了面色死灰的王克之。整个大殿的气氛变得更加凝滞,所有人都知道,重头戏来了。

“丞相王克之,”太监的声音依旧尖细,却带着一种审判的意味,“身为百官之首,统御全局,本应明察秋毫,举贤黜恶。然其驭下不严,察举失当,致使李嵩之辈长期潜伏于朝堂之上,祸乱朝纲,蛀空国本,难辞其咎!”

王克之的身体剧烈地颤抖了一下,几乎要站立不稳。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就在这时,文官队列中,几名显然是王克之派系核心的官员,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其中一位资历较老的御史,硬着头皮出列,躬身道:“陛下!丞相大人或有失察之过,然其多年来为朝廷殚精竭虑,功在社稷!李嵩罪大恶极,然其伪装巧妙,善于钻营,丞相日理万机,一时被其蒙蔽,亦非全然不能理解。恳请陛下念在丞相往日功劳,从轻发落!”

有一人带头,立刻又有两三名言官出列附和:

“陛下,丞相乃朝廷柱石,若因李嵩之事重责,恐伤国体,动摇朝局啊!”

“是啊陛下,失察之过,罚俸、降职皆可,万望陛下保全丞相,以安百官之心!”

这几人的求情,声音并不算太响亮,甚至带着几分惶恐,但在寂静的大殿中却格外清晰。他们是在做最后的努力,试图保住王克之,也是保住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

龙椅上,景帝的目光冰冷地扫过那几个出列的官员,将他们惶恐又强自镇定的表情尽收眼底。他没有立刻发作,但眼中的寒意又深了几分。

王克之感受到陛下的目光,心中更是冰凉。他知道,这些求情,在陛下盛怒之下,很可能起反效果!但他此刻,连开口制止的勇气都没有。

首席太监等待了片刻,见景帝没有任何表示,便继续宣读圣旨,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冰冷:

“然,念其多年勤勉,于国或有微功,且李嵩之事,尚无确凿证据直指其参与贪墨、构陷……”

听到这里,王克之悬着的心稍稍落下一点点,陛下终究还是留了一丝情面,没有将最致命的罪名扣在他头上。

“……但,失察之罪,纵容之过,不可不罚!否则,国法何在?纲纪何存?”

语气再次转为严厉!

“着,罚王克之俸禄五年,即刻生效!”

五年俸禄,对于位极人臣的丞相来说,不算伤筋动骨,但已是重罚。

“另,暂卸其丞相之职,于府中闭门思过,无朕旨意,不得离府,亦不得会见外客!其相权一应事务,暂由内阁协同处理,直接向朕禀报!”

“暂卸丞相之职!”

“闭门思过!不得离府!不得见客!”

这几乎就是最严厉的软禁和变相夺权!

虽然没有像李嵩那样被下狱问斩,但这政治生命,可以说是就此终结了!至少在当前形势下,他王克之已经彻底退出了权力核心!

“臣……臣……”王克之喉咙发干,声音嘶哑晦涩,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抢地,巨大的耻辱和绝望淹没了他,“臣……领旨……谢恩……臣,有负圣恩……罪该万死……”

他知道,自己完了。失去了丞相之位和自由,他就像被拔了牙的老虎,那些依附于他的党羽,很快就会树倒猢狲散。以往得罪的政敌,也会趁机落井下石。陛下没有立刻赶尽杀绝,不是心软,而是为了朝局稳定,需要时间慢慢清算,或者……是把他留作一枚还有用的棋子?

景帝看着跪在地上,瞬间仿佛老了二十岁、精气神被彻底抽干的王克之,眼中没有任何波澜。不杀他,不代表原谅他。这只是政治权衡的结果。王克之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若骤然以勾结李嵩的罪名处死(尽管账本有指向,但直接证据不足),必然引起巨大动荡,甚至逼得狗急跳墙。先削其权,软禁起来,剪除其羽翼,待时机成熟,再行处置,才是稳妥的帝王之道。

“至于……”太监的声音再次响起,提到了那个引发这一切的名字,“忠勇伯世子林澈……”

不少官员竖起了耳朵,想知道这位“功臣”会得到怎样的奖赏。

太监的话却到此为止,没有继续下去。

景帝缓缓站起身,目光最后一次扫过全场,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退朝。”

说完,拂袖而去,留下满殿心思各异的文武百官,以及跪在地上、面如死灰的前丞相王克之。

圣旨的内容,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飞出了皇宫。

“李嵩秋后问斩!家产抄没!家人流放!”

“王丞相被罢官软禁了!我的天啊!”

“朝廷这是要变天了啊!”

消息所到之处,尽是哗然与震撼!

而天牢之中,林澈通过王三的“实时转播”,也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结果。

“嘿!李嵩那老鳖孙终于要嗝屁了?爽!”林澈一拍大腿,乐得见牙不见眼,但随即又摸着下巴,琢磨起来,“王克之只是罢官软禁?景帝这老小子……手段可以啊,没一棍子打死,是怕逼急了兔子咬人?还是留着那老狐狸还有用?”

他咂咂嘴,并没有因为仇敌倒台而完全放松。政治这玩意儿,水深着呢。

“不过嘛……”他重新躺回被褥上,翘起二郎腿,悠哉地晃着,“哥这‘举报有功’的大功臣,总该被放出去了吧?这破地方,哥可是待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