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62章 镇绘乡韵:景融文乐,境藏真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2章 镇绘乡韵:景融文乐,境藏真趣

文旅部的规划文件刚传到岳川的邮箱,周曼就拿着打印件走进古枫村的村委会——长条木桌旁,村民代表和团队成员围坐一圈,张大爷手里攥着个枫香木梳,指尖反复摩挲着树结,王奶奶则把刚缝好的槐叶枕放在桌角,槐香混着窗外的枫香飘满屋子。

“文旅小镇就以古枫村和银杏村为核心,”周曼指着文件上的地图,“要把咱们的短剧、绘本、音乐、戏曲都融进场景里,做成‘可逛、可玩、可体验’的乡土文化空间。”

岳川指尖点在地图上的枫香树位置,脑海里浮现出前世“文旅融合”的爆款逻辑——让文化从“展品”变成“生活场景”,游客走在其中,既能看风景,又能触文化。

“核心是‘沉浸式乡土体验’,”他抬眼,“我来做整体规划:枫香树下建‘戏曲小戏台’,用旧木板搭建,周围摆上村民的旧板凳,每天定时演《叶痕三韵》选段;

银杏村设‘绘本体验馆’,凌薇负责设计,里面摆着可触摸的绘本展品,还有孩子们的手绘作品;

夏晚晴牵头做‘音乐步道’,踩在不同的石板上,会响起对应的插曲片段;林野拍小镇宣传纪录片,陆哲负责全镇的声景系统,让风吹过都带着乡音。”

这话看似是结合现有资源的临场规划,实则复刻前世文旅小镇的成功模式,伪装成“文化与场景自然融合的必然结果”。

夏晚晴立刻拿出速写本,画起音乐步道的草图:“石板按音阶排列,”她笔尖飞快,“踩‘哆’音石板,响起《槐香谣》;

踩‘咪’音石板,触发《枫香雪》;步道旁埋微型音箱,循环播放村民的原声念叨,比如‘槐叶要晒三遍’‘枫香木要磨七遍’。”

她还计划在步道尽头建个“乡音亭”,里面放着吉他和录音设备,游客可以即兴弹唱,录音会实时传到小镇的声景系统里——这既坚守了她音乐人的核心定位,又让副线成为小镇的“听觉灵魂”,不是单纯的“景观配乐”,而是游客可参与的文化创作。

岳川带着林野和凌薇,沿着村路丈量地形。他在笔记本上勾勒小镇轮廓:“戏曲小戏台旁留片空地,做‘手作市集’,每周六让村民摆摊,卖枫香木梳、槐叶枕;

绘本体验馆隔壁设‘诗词墙’,我把之前写的乡土诗词用毛笔写在糙纸上,贴满墙面,游客可以拓印带走。”

路过古枫村的老水井时,他突然停下:“这里改造成‘记忆井台’,井沿刻上村民的老故事,游客可以在井旁的糙纸上写下自己的乡愁,投进井边的‘记忆盒’。”

凌薇的视觉设计从细节入手,她给小镇的招牌都设计成手绘风格:“戏曲小戏台”的招牌用枫香颜料书写,边缘撕得毛糙;

“绘本体验馆”的门牌是块圆形糙木板,上面画着槐叶和枫树叶;她还在小镇的围墙的上,让村民和孩子一起涂鸦,画满田间的作物、树上的小鸟、戏曲里的角色。

“星娱要是做文旅小镇,肯定会用霓虹灯招牌,精修的壁画,哪有这种带着手工温度的‘不完美美感’”。

她甚至找了些废弃的旧竹篮,改造成花盆,种上当地的野花,摆在路边,既环保又有乡土味。

林野拿着相机,拍摄小镇建设的过程:村民们一起搬旧木板建戏台,张大爷指导年轻人打磨戏台的木梁;

孩子们跟着凌薇在围墙上涂鸦,有的画歪歪扭扭的太阳,有的写自己的名字;夏晚晴在音乐步道上调试石板发声装置,踩一下,《叶痕交响诗》的片段就轻轻响起。

这些画面将剪成小镇的宣传短片,开头用岳川的诗词旁白,结尾配夏晚晴的《叶痕遍华夏》。

陆哲的声景系统规划得细致入微:村口的大槐树下,埋着播放童谣的音箱;绘本体验馆里,混着翻书声和槐叶沙沙声;戏曲小戏台旁,循环播放戏曲排练的幕后声响;

他还在小镇的角落藏了“声景彩蛋”,游客找到特定的枫香树,就能听到张大爷讲的逃山洪故事,找到老水井,能听到王奶奶做槐叶枕的口诀,“星娱的声景只会放合成的轻音乐,哪有这种带着人情的真实声响”。

周曼对接施工队,反复强调“保留老建筑原貌”:“古枫村的老房子只做修缮,不拆不建;石板路用当地的青石板,不铺水泥;戏台的木梁用枫香树的旧木料,哪怕有虫蛀痕迹也没关系。”

她还联系了之前参与短视频挑战的乡土博主,邀请他们提前来体验,做口碑宣传,“不请流量明星,真实的游客体验比啥都管用”。

建设过程中,村里的氛围格外热闹。每天清晨,村民们都会自发来帮忙:男人们搬木料、铺石板;女人们打扫场地、缝制槐叶枕当装饰;

孩子们则在一旁涂鸦、唱童谣,夏晚晴经常抱着吉他加入,把孩子们的童声编进新的旋律里。

有次建戏曲戏台时,木板不够,张大爷主动把家里的旧门板拆来:“这门板是我爹传下来的,用在戏台上,也算给老物件找个好归宿。”

可就在小镇建设过半时,周曼接到消息:星娱也竞标了邻市的“乡土文旅小镇”项目,投资巨大,建了仿古商业街、豪华民宿,还搞了“明星蜡像馆”,宣传说“一站式体验乡土风情”。

“他们的小镇里,‘农家菜’是星级厨师做的,‘手作’是机器批量生产的,连‘老槐树’都是仿真的,”周曼翻着路透照,“游客去了都吐槽‘像逛主题公园,没有一点乡土味’。”

对比之下,古枫村的文旅小镇越建越有味道。戏曲小戏台的旧木板上,凌薇手绘的《叶痕三韵》场景已经完工,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上面,颜料的纹路里藏着细碎的叶影;

音乐步道的石板全部铺好,夏晚晴带着孩子们在上面跳格子,踩出一串欢快的旋律;绘本体验馆里,凌薇把村民的老照片、旧物件都摆了进去,有张大爷的旧竹篮,有李娟的拓印手札,还有孩子们的树叶拓印。

岳川在诗词墙前,用毛笔写下最后一首小镇主题诗:“枫香戏台上,槐香步道旁;一页绘本里,半生乡韵长。”写完,他回头看向夏晚晴,她正坐在乡音亭里,抱着吉他弹唱新写的小镇主题曲《镇藏乡心》,琴声混着远处传来的戏曲声、孩子们的笑声,格外动人。

傍晚,团队坐在未完工的戏台上,看着夕阳落在小镇的屋顶上,枫香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张大爷递过来一碗玉米粥:“等小镇建好了,我天天在戏台上唱《枫香韵》,让游客都听听咱们的乡音。”王奶奶则把一个新做的槐叶枕塞给夏晚晴:“枕着这个,创作时能想起咱们村的味。”

周曼突然接到电话,语气兴奋:“好多游客看到咱们的宣传短片,都提前预订了体验名额,还有旅行社想跟咱们合作,搞‘乡土文化研学团’。”

岳川点点头,起身走到戏台边缘,看着正在涂鸦的孩子们,突然想起之前绘本里的空白页——他计划在小镇里设个“游客创作角”,让来的人都能写下自己的乡土记忆,贴在诗词墙上,让小镇的文化持续“生长”。

夏晚晴的歌声还在继续,歌词里的“一步一乡音,一景一乡情”,像在诉说着小镇的故事,也像在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

林野的相机对着夕阳下的小镇,拍下最后一幕:戏曲戏台、音乐步道、绘本体验馆,在暮色中连成一片,陆哲的录音设备里,正收录着这温柔的歌声与自然的声响,而不远处,几个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搬运一块刻着“叶痕小镇”的旧石碑,准备立在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