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嗨!我是朱祁钰 > 第123章 大明土地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各地藩王倒台后,朱祁钰便将后世爱新觉罗家那套给搬出。

凡宗室子弟,无皇帝诏令不得擅自离京。

将藩王士子给带入朝堂,南书房,便是他们的去处。

将内阁权力削弱的同时,让南书房、内阁、六部、百官,以及地方官形成既需要对方,又憎恨对方。

就比如南书房和内阁。

内阁只剩下一个建议权,朱祁钰还赋予一个抽监权。

内阁可抽查百官行为作风,甚至处理政务能力。

内阁官员不能在六部、大理寺等部门任职。

这个监督百官是在替皇帝监督,看皇帝诏令有没有及时执行,或下放至地方。

而南书房的存在就为遏制内阁,还给出严令。

内阁只能出现姓朱的,别的人一概不要。

南书房权利就十分特殊,也是抽监权。

这个抽监权跟内阁大不相同,只有对内阁采取抽监。

若用在其他官员头上,那么便超出其管辖范围,会遭到皇帝问责。

有人要问,不怕南书房跟内阁好得跟哥俩一样?到时候看你朱祁钰还怎么玩儿?

别忘了,未登基前,藩王们都是谁杀的?

那日,世子们也在太和殿。

他们清清楚楚地看见朱祁钰一言未发,要求杀人的都是当下朝堂站着的人。

百官头上压着两大部门,就算有仇、有怨气,也不知找谁报。

所以,南书房将压力给到内阁,内阁又将压力给六部,六部则将压力给到各级官员......

层层下来,就跟楼梯一样。

朝廷办事效率不断增高,同时人员也在精简。

这些还不算什么...

为了打破南方士绅们的‘统治’,仁熙皇帝还从士子们身上下手。

北方以‘文殊院’为名,招揽北方有学问、有见识、有手艺之人前来学习交流。

文殊院存在不止于此,凡进入学院者要经过层层筛选,还要经过重重考核。

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若跟去年比较,没有突出进步,则要被请出书院。

从内里走出学子,基本参加春闱、秋闱之类上皇榜没什么问题。

关键,这群人被‘皇权神圣,不得辱没’给彻底洗脑 。

而南方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叫‘文化院’。

两院在五年之中,给皇帝提过不少建议。

不说一半被采用,至少三成以上被朱祁钰以诏令下放形式至州、府、县。

封建王朝,皇帝对国家再如何,命令最多只能到县,无法下放到镇、乡、村...

所以,在仁熙三年初,朝廷经过再三商议和确定,终于落实《土法》。

将大明土地重新分割一波,同时,江南各地士子们针对士绅、乡绅流言四起。

虽然有几次作乱,但都被及时平叛。

大明《土法》规定,不管任何人手中土地不得超过百顷。多余出来的,由朝廷出资购买。

购买所得土地,分给当地百姓。

百姓手中土地严禁私自买卖,若被当地官府查得,整个村的税收连续五年翻倍。

告发者可获得不菲奖励,其中有现银,还有十口之家顿顿干饭,一年也吃不完的粮食。

也就说,这是连坐法,让村民们互相监督。

朱祁钰手段不止于此,分发给百姓后,土地还剩余许多。

将这部分土地分成两份,一份由朝廷把控。

另一份,则照市场价卖给当地有名望的士绅或者乡绅。

士绅和乡绅手里的土地可以请人耕种,随便种什么,朝廷绝不过问。

前提是,要按规定上缴赋税。

而朝廷手里的土地就不同了。

虽然也要请人来耕种,但这种耕种法跟士绅、乡绅们比完全不同。

首先,这部分土地交给当地官府打理。

耕种所得分为三份,一份属于‘耕种人’,一部分上交朝廷。

最后剩余,才归属当地官府。

最后这部分,实际上也是朱祁钰默认他们去‘贪’。

贪官嘛~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

越堵越贪,既然如此,何不放堵为疏呢~

耕种人,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也由此登上大明舞台。

这些人多是当地人,被官府抽调而来。

抽调也有要求,凡家中有从军者,不能入‘耕种人’行列。

即使抽调人去耕种,一家最多只能抽取一人。

一村抽调耕种人不得超过五人。

而且,帮朝廷只需耕种一年。到了时间,还能获得许多银钱、以及粮食。

光是粮食,就可满足一家五口温饱。

关键的是,耕种人很自由。

闲时可回家探望,或者帮家里做做农活,忙时便回去给朝廷土地耕种。

虽然这样很辛苦,但一年下来收获也相当可观。

失去土地的士绅和乡绅们,朝廷也有办法。

鼓励他们经商,朱祁钰将京杭运河拓宽,同时还解除海禁。

海禁,禁的是岛上飘着的矮子们。

朱祁钰鼓励商人们去往东南亚各地,甚至可以杨帆远航。

士绅和乡绅们就此开始转换为商人。

商人们组织庞大船队去往远方,朝廷会派出战船一路护航。

......

仁熙六年,八月...

“...好望角遇见贼寇,抢劫商船五艘,杀百人,船上货物皆被掳掠一空...”

“大同复现瓦剌军,劫边民,屠一村殆尽。大同总兵王贵,率军奔波,军士疲惫不堪。臣邝邺,叩请陛下出兵瓦剌。”

“启奏陛下,上月福州沿海狂风四起,又大雨倾盆。致使几千百姓无家可归。然,次日又洪水暴涨,淹没良田数千...”

大伙才刚起身,便有人递上三封奏本。

且一桩比一桩棘手。

接过三封奏本,朱祁钰拧着眉将其看完。

“自朕登基后,瓦剌这是第几回来扰我边民?好望角都遭了几次劫,让他们别走哪儿就是不听。”

“福州之事,朕在昨日已知晓。”

“李贤,辛苦你一趟。跑一趟大同,瞅准时机,看能不能挫瓦剌威风...”

“张軏,你最近不是在研究海战吗?下次你也跟着一块儿出海。记得,带上神威小将军。”

至于最后一件,才是让朱祁钰头疼的事。

福州确实遭难,但沿海各地最近都有上奏。

这也说明,当地官府没法赈灾。

也就是说,当地粮仓可能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