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这个北方宝贵的化工、军工基地却命运多舛。它先遭流亡的毛熊溃兵洗劫,又因无人重视而濒临破产,最终,还被那位着名的“倒戈将军”将设备拆运一空,彻底湮没于历史长河。

宋少轩要做的,就是强行改命。他要护住这个厂子,将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让它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为了眼前的权位,更是为多年后那场关乎国运的存亡之战,保留一丝珍贵的工业火种。

厂子毁了可以重建,但人才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位冯将军拆走了所有设备,可他的西北军为何始终缺枪少弹?根源便在于西北大地没有化工人才,没有专业学校,空有设备也不过是一堆废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人才就会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浪费。这正是宋少轩下定决心要阻止的悲剧。他要守住的,是比机器更宝贵的人才的根脉。

至于宋少轩为何对教育领域如此志在必得,其深意,也需从这留洋潮的得失中窥见。

此时,呼吁“不必留洋”的声音已然出现。纵观这批负笈海外的学子,其对华夏的影响,确是喜忧参半,利弊交织。

其中,攻读文科者占据多数。他们学成归来,往往能以其开阔视野、先进思想侃侃而谈,在启迪民智、唤醒国魂上功不可没,为日后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埋下了思想的火种。

乱世之中,既有周佥事这般身怀经纬之才、力图匡扶社稷的栋梁,亦不乏宋家小妹之流崇洋媚外、祸国殃民的败类。其间欺世盗名之辈作祟,严重滞碍了华夏后续的发展轨迹,此番局面,当真喜忧参半,令人唏嘘。

另有一部分,则专攻军事,尤其以东瀛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为骨干。这批人,俨然已成为未来高级军官的摇篮,其走向将直接牵动国运。

然而东瀛方面早有提防,刻意藏私,传授的尽是些落后陈旧的教材,更明令禁止华夏学生报考其陆军大学。

是以,那些学成归国者,大多仅具备营连级别的战术指挥能力,对于大集团作战的战略精髓始终一知半解,只能在后续的实战中艰难摸索,逐步积累经验。

然而,纵观这留洋大势,不禁令人慨叹: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初衷,在实践中已然偏斜。

时人多着眼于以文科思想唤醒国民,或以军事理论强兵救国,却唯独冷落了洋务最核心的“工业强国”之路。远渡重洋专攻理工实科者,凤毛麟角,以至于日后但凡有此专才者归国,无不被各方争相延揽,奉若珍宝。

这,正是宋少轩不惜冒险也要开口请求经办专业学校的根本原因。他深知,空有思想与枪炮,而无坚实的工业脊梁,一切终将是空中楼阁。他必须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提前储备下宝贵的工业人才种子。

他在津门苦心经营的产业布局,正是为此埋下的伏笔。唯有建立起庞大的实业需求,这些精心培养的人才,方有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这“工业救国”的链条,方能形成生生不息的闭环。

正因怀揣着这番图谋,宋少轩将兴建西式小楼这类具体事务,全权交由金玉林和张广打理。

他的精力,早已聚焦于更为根本的事业。这些时日,他全力投入创办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首期学制一年,专为蓬勃发展的纺织业输送熟练工人。

如今,手中既已握有更大的权柄,创办分校的计划便即刻提上日程。化工厂所需的技师、未来兵工厂依赖的机床操作工……这些珍贵的工业种子,都需要从此地开始,一点一滴地悉心培养。

他坚信,一旦自家的军工厂建成,这些提前储备的人才便如星星之火,终将成燎原之势。唯有让那些惯于依赖对外采购的军阀们亲眼目睹实物,“自家能造”的理念才能深植人心。

低廉的人工成本、远低于进口的售价、可靠稳定的性能,三者叠加之下,方能从根源上撼动并扭转那积重难返的买办之风。

当然,一切宏图都需坚实的根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仍是尽快赚取更多的资金,并织就更牢固的关系网络。

为此,宋少轩已开始杨安华采纳建议,着手筹备一项新的、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更大的棋局。

宋少轩筹划的新生意,说到底仍是重操“茶馆”旧业。只不过,此“茶馆”非彼茶馆。他要开的,是一家新式洋人茶馆。

津门有名的起士林,便是他心中的蓝本。那地方是西洋餐馆,更是洋绅政要、各国领事日常流连的社交枢纽。他们在那儿品咖啡、喝下午茶,谈笑风生间,流出的或许便是能左右时局的消息。

“既然要建立情报网络,洋人的动向,岂能置之不理?”宋少轩深知,京城如今洋人云集,这样一家馆子开起来,绝不愁生意。明里日进斗金,暗里更能编织一张直通各界的情报网。

因此,他的野心远不止于一家咖啡馆或西餐厅。他构想的是一个立体而隐蔽的情报网络:雅致的咖啡厅用以结交欧美人士,正式的西餐馆便于接触上层政商,而颇具东洋风情的居酒屋,则是窥探日籍顾问与浪人动向的绝佳窗口。

他要的,是让各方势力的隐秘信息,通过装好的监听设备,如百川归海,最终尽数汇于他的掌中。

盈利尚在其次,构建情报网络才是核心要务。日后这些场所,都将成为情报组织的重要据点。唯有手握这张网络,他才能稳妥完成杨安华交付的任务。

宋少轩的想法刚一出口,林公子便当即颔首赞同:“东瀛居酒屋的事交给我!我在沪市认识个朋友,在虹口一带活动,早年曾赴东瀛留学。当初与东瀛交恶之时,组织号召学子归国时他并未同行,而是留在当地餐馆打工筹措学费,恰好就在东洋人的店里做事,人脉熟络得很。”

“店面我去帮你租,营业执照也交给我来办。你也知道,我如今分管的正是这一块,不过是一句话的功夫。”常灏南亦紧随其后开口接话。

宋少轩不由得会心一笑,心中暖意涌动。有这些挚友相助真好。凡事只需开口,便有人主动承揽,省去了他独自奔波折腾、四处求人托关系的诸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