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家老茶馆,民国三代人 > 第192章 机会中的厄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民国元年,花旗国掌控的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三年后的二月,一场以“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为名的盛会在旧金山拉开帷幕。这场博览会不仅展示各国物产,更肩负促进贸易与招商引资的重任,引得世界各国踊跃参与。

尽管当时民国财政捉襟见肘,仍毅然派出代表团远渡重洋参会,并拨付数十万银元专项资金,扶持各地特产走向世界。这既是一次破冰之旅,更是在华夏出口贸易日渐式微的困境中,寻求突破的艰难尝试。

曾几何时,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华夏瑰宝享誉世界。可时至今日,天竺红茶与东瀛绿茶凭借机械化生产,以整齐的规格、稳定的品质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

丝绸市场也在逐渐萎缩,罗马帝国凭借精美的机制真丝与羊绒混纺面料抢占了大半江山;瓷器领域更是东瀛一家独大,他们趁满清闭关锁国之际,不仅钻研华夏传统工艺,更融合西洋审美,大量生产彩绘瓷器,不断蚕食着我们的市场份额。

彼时华夏最显着的短板,在于制造业与电气、化工产业的缺失。在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情况下,只能承受各国的贸易挤压。

然而,泱泱大国终究不乏值得展示的珍品。这次华夏携十三省近十万件展品远渡重洋:江南锦织刺绣精美绝伦,滇南红茶醇香四溢,蒙古甘肃的毛毯与滇省地毯工艺精湛,桐油、猪鬃等原料质优价廉。这些特色商品很快成为博览会上的抢手货。

会展期间,各国订单纷至沓来,最终为北洋政府新增了六千多万美元的外汇收入,极大缓解了国内的财政压力。

更重要的是,华夏商品通过这次展会赢得了国际认可,许多原本籍籍无名的特产开始被世界认识,这在外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参展不仅收获了国际声誉与贸易机遇,更让华夏商人见识到先进的商贸理念。代表团归国后,立即开始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

华夏商品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贸易交流,世界各地的银行、商行、大型企业纷纷派遣代表来华考察,组织货源,准备在这个新兴市场大展拳脚。

正是在参观了博览会华夏展馆后,怀揣异国发财梦的凯尔,毅然花费三百美元买下一张船票,踏上了前往华夏的航程。

就在凯尔踏上航船的同一时刻,宋少轩将三枚八克拉仿钻戒指成功出手,所得款项尽数交予林公子。这笔交易更让他在京城的洋人圈中声名鹊起。

各国使馆官员们都知道,京城里有位手眼通天的能人。他不仅握有救命的稀缺药品,收藏着不少的古玩珍品,更有趣的是还经营珠宝生意,手中常备着完美品相的大克拉钻戒。

凭借一口流利的英文,宋少轩与洋人交流全无障碍,很快便赢得他们的信任。不少外商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借助他的渠道开展生意。

这些精明的商人都已收到风声:华夏蕴藏着无数尚未被世界认识的特产。特别是那些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的商品,既然已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便是最值得投资的抢手货,足以带来丰厚利润。

当时南方最负盛名的特产包括:沪市茶叶协会出品的祁门红茶、江苏聚元隆的雀舌金针、贵州荣和烧坊的王家茅台、成义烧房的华家茅台、张裕白葡萄酒、奉天汇通元地毯,以及晋商会馆的蒙古毛毯。

而在北方,毛毯、地毯与桐油尤其受到洋商青睐。这些物美价廉的货品,品质丝毫不逊于正陷于战火的奥斯曼帝国产品。

宋少轩一面为中外商人牵线搭桥,一面联系直播间的老广布商,将已倒闭的地毯厂库存全数盘下,借势一并销往海外。

就在这喜庆时刻,宋少轩府上双喜临门。生意蒸蒸日上之际,梦玲也顺利诞下麟儿。按照族谱辈分,次子仍属光字辈,取“勤为书山径”第二个字,孩子得名宋光为。

津门的齐二爷特意修书报喜,信中说道母子平安,化工厂二期即将投产。如今生意版图不断扩张,津门、青岛、大连、奉天、沪市、粤省等地都在采购其产品作为原料。

他们仔细研读从花旗发回的电文,依照最新的工业经验添置设备,全力推进生产。全都卯足了劲迎接这一波欧战红利。

这正是民国时期华夏轻工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各地民族资本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若不是后来遭受东瀛的残酷打压,若不是北洋遗老兴起的资本垄断,这原本该是民族工业腾飞的黄金之路。

然而历史从不容人假设。当东瀛在万国博览会上窥见华夏蕴藏的惊人潜力后,这个觊觎已久的邻邦再度露出獠牙,强行要求北洋同意“二十一条”。

外交总长孙大人深感屈辱,毅然挂冠求去,虽被大帅挽留改任审计院援助,却已昭示这场谈判的艰难。接任的陆大人继续在谈判桌上与东瀛周旋,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此时欧战正酣,列强虽无暇东顾,却也觉此举过于骇人。花旗国率先表示反对,若此等条约签署,无异于将整个华夏命脉拱手相让。

列强其实对东瀛接手普鲁士在华利益、掌控汉冶萍工厂尚可容忍,但当条款要求租借旅顺、大连九十九年时,毛熊的利益首当其冲受损;而索取南满、内蒙的居住权、采矿权、铁路权及官员任免监督权,更是触动了毛熊的核心利益。

最令西方列强难以接受的是第五条诸款:华夏政治、财政、军事均需聘用东瀛顾问;警察系统须与东瀛合办且以日人为主;东瀛在华夏建校办厂修庙即获永久产权;合办军械厂须用东瀛技师与材料;南昌至武昌、九江、杭州、潮州间铁路建设权管理权尽归东瀛;福建省内铁路、矿山、码头、船厂皆由东瀛独占,若他国欲投资需经东瀛准许。

这哪里是条约?便是战败国也未曾遭受如此苛刻的条款。其他列强的在华利益也将受损,故各国相继发声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