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行动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作风整顿与制度建设的浪潮。然而,无论是宋清风还是专案组的核心成员都深知,清除表面的积弊和完善制度条文,只是治标之策。真正艰巨的任务,在于 “重建政治生态”——这是一项涉及价值重塑、文化培育、关系重构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如同春雨润物般细致持久,却又必须保持刀刃向内的决心与力度。
这场重建,并非始于宏大的口号,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关乎干部切身感受和成长路径的节点悄然展开。
节点一:新的“风向标”——选人用人导向的彻底扭转。 清州市某区副区长职位出现空缺。按照以往“潜规则”,各方势力早已开始暗中角力,请托、打招呼的条子恐怕早已塞满了相关领导的抽屉。然而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
区委组织部的考察组入驻候选干部所在单位,考察过程前所未有的严格和深入。他们不仅找班子成员谈,更随机抽取普通干部和服务对象进行个别访谈;不仅看工作实绩,更注重考察政治品质、道德操守和群众口碑;不仅听其言,更观其行,查阅其重大事项报告,核实其家庭财产情况。
一位原本呼声很高、擅长“跑要”的干部,因其群众基础一般,且存在一些模糊的“裙带关系”传闻,在考察环节被严格筛除。而另一位平日里默默无闻、但业务能力突出、在同事和群众中口碑极佳的实干型干部,则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最终任命公示发布时,在清州官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那位实干型干部的脱颖而出,传递出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会干事”比“会来事”更重要,“干净”是“担当”的前提。埋头苦干者看到了希望,钻营取巧者感到了寒意。这根“指挥棒”的调整,开始悄然引导着干部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
节点二:健康的“土壤改良”——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回归。 在清州市政府办公室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气氛不再是以往的“一团和气”。一位年轻党员针对办公室存在的“文件旅行”、效率不高的问题,直接向分管副主任提出了批评意见,言辞虽不激烈,但指向明确。
副主任的脸上有些挂不住,若是以前,他或许会打个哈哈敷衍过去,甚至私下给这位“不懂事”的年轻人穿小鞋。但此刻,他深吸一口气,认真记录,并在随后的自我批评中承认了问题,提出了整改思路。支部书记则对年轻党员敢于直言给予了肯定。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清风”行动开展后,全省各级党组织被要求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被重新拿起,虽然开始时难免有些生涩和尴尬,但坚持下去,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温度正在逐渐回升,旨在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节点三:清晰的“边界划定”——政商关系的“亲”与“清”。 李正峰在新成立的“清州市公安局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揭牌仪式上,面对在场的民警和受邀的企业家代表,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 “过去,清州的一些警企关系是扭曲的,是勾肩搭背、利益输送!今天,我们设立这个办公室,就是要树立新的标杆——‘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他的声音通过话筒传遍会场,“‘亲’,意味着我们要主动服务企业,保障其合法权益,解决其实际困难;‘清’,意味着我们必须严守纪律底线,杜绝任何形式的吃拿卡要、利益交换!谁要是还想走老路,把权力当成牟利的工具,公安局内部的‘清风’行动利剑,第一个就不会放过他!”
台下,企业家们的表情各异,有欣慰,有沉思,也有观望。但所有人都明白,那个靠“关系”和“贿赂”就能打通关节的时代,在清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健康的、基于规则和法治的新型政商关系,正在艰难但坚定地构建之中。
节点四:持续的“文化浸润”——廉洁价值的深入人心。 在清州市新建的“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内,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基地不仅展示了“909”等重大案件的剖析,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让参观者感受到腐败带来的巨大危害和失去自由的痛苦。
在市委党校的课堂上,关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践行初心使命”的课程成为必修课,老师们引经据典,结合“909”案件的深刻教训,引导学员思考“权力从何而来、为谁所用、如何监督”。
赵晓颖的记者站,则持续推出“清风面孔”系列报道,聚焦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普通干部,用正能量故事潜移默化地滋养着社会风气。
重建政治生态,是一个祛邪扶正、破立并举的过程。它需要“清风”行动这样的雷霆手段去“破”,更需要依靠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规范的政商交往行为和深入人心的廉洁文化去“立”。这个过程注定漫长而复杂,必然会遇到旧习惯的阻力和新形势的挑战。
但变化已然发生。当实干者得到重用,当批评声得到倾听,当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当廉洁成为一种价值追求,清州的政治土壤就在一点点地被改良,被净化。这片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土地,正在孕育着新的生机。重建政治生态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正在逐渐照进的现实。前路漫漫,但方向已明,步伐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