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秋天来得比日本更早,清晨的空气中已经带着凛冽的寒意。
星野辰在网球学院的宿舍里醒来,窗外是异国风格的建筑轮廓,这是他来到德国的第三个月。
训练日程紧张得令人窒息。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开始体能训练,八点早餐,九点到十二点是技术训练,下午则是战术分析和实战对练。
学院里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都带着成为职业选手的梦想,竞争无处不在。
“星野,你的反手切削还需要更精准。”施耐德教练用带着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说道,“下午加练两百个。”
“是,教练。”星野抹去额角的汗水,继续投入训练。这里的训练强度远超立海大,每一天都在挑战他的极限。但每当疲惫袭来时,他总会想起离开日本前与幸村的约定。
晚上八点,训练结束。星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书桌上放着一封来自日本的航空信。他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是幸村熟悉的字迹,还有一张水彩画——立海大校园的秋景。
与此同时,在立海大高中部的美术教室里,幸村精市正在完成一幅新的作品。
画布上描绘的是黄昏时分的网球场,一个模糊的身影正在练习发球,画面的角落用极细的笔触写着一行小字:“慕尼黑,此刻你在做什么?”
“精市,你最近的作品总是带着某种思念呢。”美术社的顾问老师站在他身后轻声说道。
幸村放下画笔,微微一笑:“只是在尝试新的主题。”
实际上,这三个月来,他的每一幅画都在诉说着同样的心情。有一幅画描绘的是机场的候机厅,另一幅是跨越海洋的候鸟,还有一幅是两只分别系着日本和德国国旗的网球拍。
放学后,幸村独自留在画室写信。他详细描述着立海大的变化:网球部的新任部长们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真田和柳偶尔会回来指导,校园里的银杏树开始变黄...每一个细节都寄托着他的思念。
“最近开始准备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了,”他在信中写道,“很多俱乐部发来了邀请,但我还在等待最适合的那个。希望你一切安好,记得按时吃饭。”
星野在德国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饮食习惯,每一个细节都在考验着他的适应能力。
最让他困扰的是德国训练体系的刻板与严格,与立海大注重个人特点的培养方式截然不同。
“为什么一定要改变我的发球姿势?”星野第一次对教练提出质疑,“这个姿势对我来说是最有效的。”
施耐德教练严肃地看着他:“想要成为职业选手,就要学会适应不同的战术体系。你的发球在亚洲也许很有效,但在欧洲选手面前就是漏洞。”
那天的训练结束后,星野独自在训练场加练到深夜。他反复尝试着教练要求的新发球姿势,但总觉得别扭。汗水浸湿了他的训练服, frustration 几乎要将他淹没。
“不行就放弃吧。”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学员用生硬的英语说道,“亚洲人本来就不适合网球这种运动。”
星野握紧球拍,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他想起幸村曾经说过的话:“立海大的网球,就是要打破常理。”
第二天,他找到施耐德教练:“请给我一周时间,我会证明我的发球姿势经过改良后可以在欧洲赛场上使用。”
星野在回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德国遇到的困境,也分享了他的决心。一周后,他收到了幸村的回信,里面除了一如既往的鼓励,还有一份详细的技术分析。
“根据柳的数据,”幸村在信中写道,“欧洲选手确实更擅长应对某种特定的发球轨迹。但你的发球优势在于旋转和落点的不可预测性,也许可以尝试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变化...”
随信附来的还有一幅素描,画的是星野在全国大赛上打出制胜一球的瞬间。画面下方有一行小字:“相信你自己的网球。”
这封信给了星野新的灵感。他开始研究如何在不失去个人特色的前提下适应欧洲的打法。每天训练结束后,他都会花一个小时观看比赛录像,分析欧洲选手的特点。
“有意思。”施耐德教练在某天观摩了他的训练后说道,“你找到了中间的平衡点。继续保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野逐渐在网球学院崭露头角。在最近的内部排名赛中,他击败了那个西班牙学员,跻身学院前十。
而幸村也在日本网球界引起关注,凭借出色表现,收到了多个职业俱乐部的邀请。
十一月的某个夜晚,星野在视频通话中向幸村展示了他的进步。屏幕那端的幸村穿着立海大的校服,背景是熟悉的美术教室。
“我决定好了签约的俱乐部。”幸村说道,“这样你可以更专心地完成在德国的训练。”
星野注意到幸村眼下淡淡的黑眼圈:“你最近很忙吗?”
“在准备毕业作品展,”幸村轻描淡写地说,“同时也在一家俱乐部做兼职教练积累经验。”
他们聊了很久,从训练心得到来年春天的计划。当星野提到圣诞节假期不能回国时,幸村沉默了片刻。
“没关系,”最后他说,“我们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这就够了。”
挂断视频后,星野打开幸村最新寄来的画。这次画的是一棵在寒风中挺立的松树,树下有两个并肩而立的身影。画的标题是《冬之约定》。
窗外,慕尼黑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星野将画小心地收好,然后拿起球拍走向训练场。他知道,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幸村一定也在日本的某个地方为了梦想而努力。
距离让他们分离,但梦想让他们始终并肩。而这段各自奋斗的时光,终将成为他们未来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