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 > 第220章 马叔的“文化交流”,加深双方互信基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0章 马叔的“文化交流”,加深双方互信基础

第220章:马叔的“文化交流”,加深双方互信基础

夜深了。

李瑞和苏晓离去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带着一种被压抑的亢奋。他们像是刚刚领到密令的特使,各自奔赴无声的战场。

马叔走在最后,他没有那两个年轻人身上锋芒毕露的锐气,脚步声沉稳而厚重。他习惯性地将手揣在兜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个光滑的核桃。那股即将到来的风暴让他感到一丝久违的兴奋,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回到省委招待所的房间,马叔没有脱衣睡觉。他先是烧了一壶滚烫的开水,为自己泡了一杯浓得发黑的酽茶。氤氲的茶气中,他脸上的皱纹仿佛都舒展了些。李瑞的策略是矛,苏晓的准备是盾,而林舟交给他的任务,更像是一张网,一张用人情、文化和善意织成的网。这张网看似柔软,却要能缚住远道而来的鲨鱼,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收起利齿,习惯网中的温度。

他呷了一口滚烫的茶,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拨通了第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那头传来一个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带着浓浓的睡意:“谁啊?这大半夜的……”

“老哥哥,是我,马鸣。”马叔的声音温和下来,带着几分歉意,“扰您清梦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一声爽朗的笑:“你个老马,还以为你把我这把老骨头给忘了。说吧,什么事能让你半夜摸电话?”

接电话的是省书法家协会的名誉主席,一手魏碑写得傲骨铮铮,在国内都颇有名望。老先生脾气古怪,等闲的应酬一概不理。

“老哥哥,有几个德国朋友要来,不懂咱们中国的门道,就认得些死板的技术。我想着,得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功夫’。”马叔没有提任何官方的字眼,话语间像是老友间的闲谈。

“德国人?”老先生似乎来了点兴趣,“他们看得懂吗?”

“看不看得懂不打紧,得让他们‘感觉’到。”马叔慢悠悠地说,“就看您愿不愿意露一手,让他们知道,咱们这片土地上,除了高楼大厦,还有些东西,是几百年、上千年沉下来的,有根。”

电话那头沉默了。马叔也不催,只是静静地听着听筒里传来的呼吸声。他知道老先生的脾气,你越是求他,他越是拿乔。

半晌,老先生的声音才再次传来:“罢了,谁让你老马开口。让他们来吧,我那几方旧墨,也该见见光了。”

“得嘞!我就知道老哥哥您敞亮!”马叔笑了起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挂了电话,他没有停歇,又拨通了第二个号码。这次是省博物馆的馆长。

“老方,我,马鸣。明天……不,是今天了,有批重要的外宾,德国来的。能不能麻烦你个事,闭馆之后,单独为他们开个小灶?让他们看看咱们的镇馆之宝,那尊青铜神树。”

“德国专家团?是不是新闻上说的那批?”馆长老方显然消息灵通,“没问题。我亲自给他们讲解。正好让他们看看,几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是怎么理解‘天地沟通’的。这比他们那些冷冰冰的太阳能板,可有意思多了。”

马叔笑着应下。他要的,就是这份“有意思”。他要让德国人明白,他们引以为傲的理性与技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想要在这里扎根,就必须学会尊重河床的深度。

紧接着,是第三个电话,打给了一家隐在深巷里的私房菜馆。老板是御厨的后人,做菜讲究“不时不食”,更讲究每道菜背后的典故。

“全叔,是我,小马。”在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面前,马叔也自称“小马”。

“有朋自远方来,规格要高,但不能奢。菜要精,但不能奇。让他们吃得舒服,更要吃得有故事。从‘踏雪寻梅’的冷盘,到‘一品当朝’的汤羹,再到‘鱼跃龙门’的主菜……您受累,帮我配一席。”

电话那头,全叔听完,只回了四个字:“放心,懂了。”

这就是马叔的“文化交流”。它不是会议室里正襟危坐的介绍,也不是旅游景点里走马观花的参观。它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沉浸式体验,从笔墨纸砚的清香,到青铜古韵的厚重,再到舌尖百味的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在不动声色地传递着一种信息:我们欢迎你,我们尊重你,但我们,更有我们自己的骄傲与底气。

他做完这一切,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桌上的茶已经凉透,他却毫无睡意。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清晨微凉的空气涌了进来,让他精神一振。

他知道,林舟也一定没睡。这个年轻人,看似总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但那副镜片后面,藏着一片比这夜色更深沉的海。他不仅看到了眼前的棋局,甚至看到了棋局之外的棋局。

就像自己做的这些事,在旁人看来,或许只是些锦上添花的客套。但马叔明白,在林舟的计划里,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李瑞的谈判桌是战场,那他准备的茶席、书案、宴席,就是战前的校场。他要在这里,提前卸掉对手的心防,为李瑞的冲锋,扫清情感上的障碍。

就在这时,桌上的手机轻微地震动了一下。

是林舟发来的短信,只有简短的几个字:“马叔,辛苦。机场见。”

马叔笑了,回了两个字:“妥了。”

……

上午八点半,省城国际机场。

阳光穿过巨大的玻璃幕墙,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江东省各大主流媒体的记者们,已经早早地等在了国际到达的VIp通道出口。电视台的摄像机架好了机位,长枪短炮对准了那扇紧闭的磨砂玻璃门。

这些记者大多是老面孔,和马叔都熟络。他们昨晚接到了马叔的电话,只说是有个重要新闻,关于“零碳城市”计划的国际合作,让他们务必到场。今早一来,看到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官方欢迎辞,立刻就明白了分量。

可让他们有些纳闷的是,另一则新闻正在网络上发酵——江东钢铁集团联合工会,将在上午十点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反对激进改革,保卫工人生计”。

一边是代表未来的国际顶尖技术,一边是代表现实的数十万人的饭碗。这两件事撞在同一天,让这些嗅觉敏锐的媒体人,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马主任这是要唱哪一出啊?”一个相熟的电视台记者凑到马叔身边,低声问道,“那边十点就要开炮了,这边还慢悠悠地接人?”

马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而不语,只是递过去一根烟。

李瑞和苏晓也到了。李瑞眼下有着淡淡的黑眼圈,但眼神却亮得惊人,他怀里抱着一个笔记本电脑,里面是昨晚奋战了一夜的成果。苏晓则是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她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上面是德国专家团每个成员的详细背景资料,以及她连夜草拟的各种合作备忘录的要点。

林舟是最后一个到的。他依旧是那身熨帖的白衬衫和深色西裤,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平静无波。他看了一眼严阵以待的记者们,又看了一眼VIp通道上方显示的航班信息,上面用红色的字体写着:Lh728,法兰克福 - 已抵达。

他走到队伍的最前面,李瑞、马叔、苏晓分列他身后半步的距离。四个人,就这么静静地站着,仿佛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气场,将周围的喧嚣都隔绝开来。

机场的广播里,开始用中、英、德三种语言播报Lh728航班旅客开始出关的消息。

所有记者的镜头,瞬间全部对准了那扇即将开启的门。闪光灯已经准备就绪,话筒也纷纷递向前方。

空气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

就在这时,苏晓的手机急促地震动起来,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脸色微变,快步走到林舟身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急切地说道:“是周秘书,他说江钢那边……把发布会的时间提前了,改到了九点四十分!”

九点四十分!

这个时间点,卡得无比恶毒。

德国专家团九点半落地,等他们出关、寒暄,再上车,无论如何也要十几分钟。等他们还在路上的时候,江钢的发布会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将彻底失去第一时间反击的机会,只能被动地看着对方把“与民争利”的帽子死死地扣在他们头上。

李瑞和马叔也听到了,两人的脸色同时一沉。

对方显然也知道了德国人要来的消息,这是釜底抽薪的毒计!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林舟身上。

林舟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他甚至没有去看苏晓,目光依旧锁定着那扇门。

VIp通道的自动感应门,发出了轻微的“嗡”的一声,缓缓向两侧滑开。

一道刺眼的闪光灯率先亮起,紧接着,一群金发碧眼、气质严谨的身影,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中。

为首的是一个头发花白、身形高大的德国老人,正是汉斯·舒马赫教授。他似乎被门口的阵仗吓了一跳,脸上露出一丝错愕。

就在所有记者都准备冲上去提问的瞬间,林舟却突然转过身,对身后的马叔和李瑞说了一句话。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李瑞和马叔同时愣在了原地。

“计划有变。”

林舟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航站楼的灯光。

“我们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