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 > 第197章 林舟的“立体交通”蓝图,打造未来城市典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7章 林舟的“立体交通”蓝图,打造未来城市典范

第197章:林舟的“立体交通”蓝图,打造未来城市典范

苏晓的声音在过分安静的办公室里,清晰得像冰块落入杯中。

“你,有勇气转动这把钥匙吗?”

这个问题,悬在林舟、李瑞和她自己之间,像一把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问的不是技术,不是法律,而是意志。

李瑞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键盘上跳动的十指也凝固了。他第一次从苏晓身上,感受到一种比复杂算法和海量数据更令人敬畏的东西——对人性规则的绝对掌控。他看向林舟,这个把他从千里之外一个电话就叫来的年轻人,此刻正站在一张足以绞杀无数权力和欲望的“天网”面前,面临着终极的拷问。

林舟没有回答。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白板,看着李瑞用黑色线条勾勒出的理性“大脑”,和苏晓用红色线条编织出的冰冷“监狱”。一个代表着极致的效率,一个代表着极致的制衡。它们就像太极图里的黑白两鱼,相互对立,却又缺一不可。

在苏晓和李瑞的注视下,林舟缓缓转身,从笔筒里拿起了一支蓝色的马克笔。

他的动作不快,拔开笔帽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他没有走向苏晓,也没有走向李瑞,而是走回了白板的中央。他没有去修改任何一条黑色的技术路径,也没有去擦掉任何一道红色的监管线条。

他只是用那支蓝色的笔,在整个由黑色和红色交织成的复杂系统之外,画下了一个更大、更完整的轮廓,将“大脑”和“监狱”同时包裹了进去。

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整个白板上的气场豁然改变。原本相互对立、充满张力的黑与红,在蓝色轮廓的包裹下,瞬间从矛盾体,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的两个核心器官。

“你搞错了一件事,苏晓。”林舟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转过身,目光先是落在苏晓身上,然后又扫过李瑞。

“这不是一座监狱。”

他用蓝色的笔尖,轻轻点了点苏晓画出的那张监管天网。

“这是一个生命体的免疫系统。它的职责,不是为了囚禁谁,而是为了清除侵入体内的病毒和癌细胞,保证这个生命体能够健康地活下去,并且长得更高、更壮。”

接着,他的笔尖又移向李瑞画的“城市大脑”。

“而这,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负责感知、思考、行动,让这个生命体变得更聪明、更高效。”

林舟收回手,看着眼前两个性格迥异的天才,一字一句地说道:“免疫系统再强大,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它保护的只是一具空壳。神经中枢再发达,如果身体从内部开始腐烂,那它最终指挥的也只会是一具僵尸。”

“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关着所有人的监狱。我需要的,是一个拥有强大免疫力和超级大脑的、健康的、能够不断进化的生命体。”

这番话,让苏-晓眼中的冰冷悄然融化了一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的审视。她设计的“监狱”,在林舟的口中,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那不再是消极的防范,而是积极的保障。格局,已然不同。

而李瑞,则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他看着白板上那个蓝色的巨大轮廓,忽然明白,他设计的“城市大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产品,而是被嵌入到了一个更宏伟的生命体之中。林舟要的,远不止是解决交通拥堵。

“现在,”林舟将视线投向桌上那个磨得发亮的硬皮笔记本,“这个生命体,还需要血肉和灵魂。”

他拿起马叔的笔记本,翻开。

“红星里,救护车进不去,老人凉了半截。这不是路网的问题,是城市毛细血管的坏死。”

“cbd,地铁口到写字楼的八百米,风吹日晒。这不是懒惰的问题,是城市主动脉和微循环之间缺少了接驳的组织。”

“公交车上,年轻的母亲抱着肺炎的孩子满面愁容。这不是运气的问题,是整个系统的应急能力和人文关怀的缺失。”

林舟的声音不重,但每一句,都像一颗石子,投入李瑞和苏晓的心湖。他们一个是技术狂人,一个是规则专家,他们习惯了用数据和条款看世界,但马叔本子里那些带着体温和怨气的文字,经由林舟的口中说出,让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冰冷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挣扎的人。

“李瑞,你的‘大脑’,能计算出最优的红绿灯配时,但它计算不出一个母亲的焦虑。”

“苏晓,你的‘天网’,能杜绝贪腐,但它杜绝不了一个老人在家门口摔倒的无助。”

“所以,我们不能只在地面上修修补补。”林舟放下笔记本,用蓝色的马克笔,在那个巨大的蓝色轮廓里,画出了三个由下至上的层次。

“我们的方案,不叫智能交通。它应该有一个更准确的名字——立体交通。”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第一层,地面。这是我们脚下的现实。”林舟在最底层写下“地面优化”四个字。

“李瑞的‘城市大脑’将在这里全面铺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现有路网进行极限优化。智能信号灯、潮汐车道、诱导屏、绿波带……我们要用技术,把地面交通的效率压榨到极致。这是‘治标’,是给一个重病患者紧急输血,让他先活下来。”

“第二层,地下。”林舟的笔尖上移,在中间一层写下“地下穿梭”。

“红星里那样的老旧小区,地面空间已经饱和,任何改造都收效甚微。怎么办?向地下要空间。”林-舟的语速开始加快,思路如同奔涌的江河。

“我们要规划建设一个覆盖核心城区的‘地下快速通勤网络’。它不是地铁,而是小型的、自动化的、点对点的穿梭舱。从你家小区的地下车库入口进去,选择目的地写字楼,系统会自动规划路线,把你送进目的地地下的站点。全程无人驾驶,恒温恒湿,风雨无阻。”

“同时,建立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所有的快递、外卖、商超补货,全部通过地下管道和自动机器人配送。把货车、快递车从地面上彻底拿掉。地面,只留给行人和必要的乘用车。”

李瑞的呼吸变得急促,他猛地站起身,冲到白板前,死死盯着“地下穿梭”四个字,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这比他设想的“城市大脑”要复杂百倍,但也迷人百倍!这已经不是交通系统,这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第三层,空中。”林舟的笔尖,落在了最高处,写下了“空中接驳”。

“cbd的‘最后八百米’怎么解决?靠空中。我们要建设低空、慢速、静音的‘空中轨道巴士’。它像一条条水晶项链,串联起所有的地铁枢纽、公交总站和核心写字楼、商场。玻璃座舱,视野开阔,本身就是一道城市风景线。它解决的不是长途通勤,而是城市内部的‘微循环’,打通每一个交通末梢。”

白板上,一个地面、地下、空中三位一体的宏伟蓝图,赫然呈现。

它不再是二维的线条和节点,而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充满了想象力的未来城市模型。

李瑞的“大脑”是这个模型的神经,苏晓的“天网”是这个模型的免疫系统,而马叔带回来的“人心”,则是这个模型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林舟放下笔,看着这个由他整合、升华后的杰作,“所有系统,地面、地下、空中,都将遵循统一的数据协议和控制标准。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事,铺设的每一根光纤,写入的每一行代码,都是在为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的‘全城无人驾驶’时代,打下地基。”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李瑞看着白板,嘴巴微张,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任何技术术语在这幅蓝图面前都显得苍白。他脑中已经开始不受控制地进行算力评估,需要多少个超算集群,需要多大的数据存储,需要什么样的算法模型……这挑战,让他浑身的血液都开始沸腾。

苏晓抱在胸前的双手,不知何时已经放下。她看着那张蓝图,看着那个将她的“监狱”升华为“免疫系统”的男人。她第一次发现,一个人的视野,真的可以广阔到超越现实的程度。她设计的廉政体系,原本是为了一个百亿级的项目,而现在,它将要护航的,是一个可能耗资数千亿,耗时数十年的城市进化工程。她非但没有感到恐惧,反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理论上……可行。”李瑞终于从震撼中回过神,他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亮得吓人,“但这个计算量……我需要一个独立的超算中心,不,至少两个!还有量子通信……预算……”

“预算方面,”苏晓冷不丁地开口,打断了李瑞的技术狂想,“我需要重新评估风险等级。审计团队的人数,至少要扩充三倍。我建议,引入国际反商业贿赂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

看着一个已经开始盘算着要买多少台服务器,一个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跨国监督体系的团队,林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的团队,已经成型了。

这个在办公室里诞生的蓝图,堪称完美。它融合了最顶尖的技术、最严密的监管和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但林舟比谁都清楚,这只是纸上的完美。

当这个需要撬动半个省城、触动无数部门利益的“怪物”被端上桌面时,将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了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动作沉稳,没有丝毫犹豫。

在李瑞和苏晓略带疑惑的目光中,他拨通了省委总值班室的号码。

“我是发改委林舟。”

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晰,透过电流传向了这座省级权力中枢的心脏。

“我有一项关于省城未来五十年发展的重大规划,需要向省委主要领导做专题汇报。请帮我预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