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 > 第195章 马叔的“社区沟通”,了解市民真实出行需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5章 马叔的“社区沟通”,了解市民真实出行需求

第195章:马叔的“社区沟通”,了解市民真实出行需求

李瑞那句“你能把这些墙……都给我拆了吗?”在办公室里回响,像一把锤子,敲在了问题的核心上。

林舟没有立刻回答。

他知道,这些“墙”,不是砖墙,而是由几十年的惯性、盘根错节的利益和根深蒂固的部门本位思想砌成的无形壁垒。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穿透人心。

李瑞的技术是冰冷的、精确的,是手术刀。但要让病人愿意躺上手术台,并且配合治疗,需要的是沟通,是体温,是让对方相信你不是要他的命,而是要救他的命。

他需要另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人心的钥匙。

林舟拿起内线电话,拨了一个短号。

“马叔,来我办公室一趟。”

电话那头只传来一个沉稳的“好”字。

五分钟后,办公室的门被敲响,马叔走了进来。他还是那身半旧的夹克,手里拎着个保温杯,杯里泡着浓茶。他进来后,先是看了一眼墙上那块画满了鬼画符一样图表的白板,又瞥了一眼正对着两台电脑、十指如飞的李瑞,眼神里没有半分惊讶,仿佛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小林,找我?”马叔自己找了个沙发坐下,拧开杯盖,吹了吹热气。

“马叔,李瑞需要数据,冰冷的数据。”林舟走到他面前,“我需要你给我找点东西。”

“找什么?”

“人心。”林舟的声音很轻,“我需要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每天奔波的几百万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不是报告里的数字,不是报纸上的标题,是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最直接的怨气,最朴素的愿望。”

李瑞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看了看林舟,又看了看这个看起来像个退休老干部的马叔,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他不懂,这些模糊的、无法量化的“人心”,对他的“超级大脑”有什么用。

马叔却听懂了。他合上杯盖,站起身。

“我需要一个身份,不能是发改委的。”

“市里‘交通改善指挥部’下属的‘民意调研办公室’,刚成立的,你是主任。”林舟递给他一张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温度的介绍信。

“我需要经费。”

“五十万,专款专用,你签字就行。”

“我还需要几个人,信得过的。”

“你自己挑,只要他们愿意。”

马叔点点头,接过那张介绍信,仔细折好,放进夹克内侧的口袋里。他没再多问一句,转身就向外走。

“马叔,”林舟在他身后叫住他,“别太累。”

马叔脚步没停,只是背对着他摆了摆手,身影很快消失在门外。

李瑞看着马叔的背影,皱了皱眉:“他行吗?这看起来……不太专业。”

林舟走回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缓缓说道:“专业分很多种。你的专业是和机器打交道,他的专业,是和人打交道。有时候,后一种更难。”

离开省发改委那栋气派的大楼,马叔感觉自己像一条潜回深水的鱼,连呼吸都顺畅了几分。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坐上了一辆公交车。

车上人挤人,空调聊胜于无,空气中混杂着汗味、早餐的油条味和廉价香水的味道。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哭闹的孩子,手里的购物袋摇摇欲坠。马叔从后面伸出手,稳稳地帮她托住了袋底。

“谢谢您,大爷。”年轻母亲感激地回头。

“客气啥。”马叔笑了笑,目光落在她因为长期抱孩子而有些变形的手腕上,“去医院?”

“去儿童医院给孩子复查,上次发烧堵路上,耽误了,转成肺炎了。”女人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疲惫,“这路,真是要人命。”

马叔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听着周围的抱怨声。

“师傅,麻烦前面靠边停一下,我走过去都比坐车快!”

“又堵死了,今天上班又得迟到,全勤奖泡汤了。”

这辆摇摇晃晃的公交车,像一个移动的民怨收集器。马叔没有拿出任何纸笔,他只是听着,看着,将这些鲜活的、带着情绪的碎片,一一刻进脑子里。

他要去的第一站,是红星里。

这是省城有名的老旧小区,几十栋六层高的红砖楼,像积木一样挤在一起。这里没有地下车库,没有合理的停车规划,见缝插针停放的私家车,把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挤得只剩下一线天。

马叔在小区门口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烟,跟老板闲聊起来。

“老板,生意不错啊。”

“不错个屁,”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脸的生无可恋,“以前小区门口这条路还能走走车,现在全停满了,送货的车都进不来,我还得自己拿小推车去路口拉货。前两天拉一车饮料,被个乱停车的挡了道,绕一下轮子卡坑里,碎了十几瓶,一天白干。”

正说着,一个提着菜篮子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走过来,在小卖部门口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歇脚。

“张大妈,买菜回来啦?”老板打了声招呼。

“别提了,”张大妈喘着粗气,“以前那个菜市场,就在咱们小区后面,走路五分钟。去年给拆了,说要盖什么商业综合体。现在买个菜,得坐三站公交车去新市场。公交车还改了道,车站挪到一公里外去了。我这把老骨头,每天就折腾在买菜的路上了。”

马叔拆开烟,递给老板一根,又递给张大妈一根。张大妈摆摆手说不抽,但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不少。

“大兄弟,面生啊,来走亲戚?”张大妈问。

“是啊,来看看我外甥。”马叔顺口胡诌,“他刚搬来,说这儿生活方便。”

“方便个鬼!”旁边一个正在下象棋的大爷猛地一拍棋盘,震得棋子都跳了起来,“以前是方便!现在?你看看,路给堵死了,救护车都进不来!上个月,老李头心脏病犯了,救护车硬是堵在外面进不?,几个小伙子拿担架抬出去的,到医院人就凉了半截!”

马叔顺势在棋盘边蹲下,看着棋局,嘴里说道:“这规划的是有点问题。就没人管管?”

“管?”另一个大爷冷笑一声,“谁管?怎么管?你把车挪了,人家回来跟你玩命。找交警,交警来了贴个条就走,车还在那儿。找社区,社区两手一摊,说没执法权。皮球踢来踢去,遭罪的还是我们这些老百姓。”

马叔没再多说,只是安静地陪着他们下完了一盘棋。一下午的时间,他就泡在小区的凉亭里,听着这些最真实的声音。

他听到了带孙子的奶奶抱怨小区里连个像样的儿童活动区都没有,孩子只能在车缝里玩捉迷藏。

他听到了刚下班的年轻人抱怨,每天回家都要花半个小时找车位,有时候实在没地方,只能停在消防通道上,提心吊胆一晚上。

他听到了社区网格员的苦水,说为了停车问题,邻里之间吵架甚至动手的,一个月没有十起也有八起。

这些信息,零散,琐碎,充满了个人情绪,却共同勾勒出了一幅规划失衡、管理缺位下的民生困境图。这比任何数据报告都来得真实、刺痛。

傍晚,马叔离开了红星里,又坐地铁来到了城东的cbd。

这里是省城的另一张面孔。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穿着精致套装的白领们行色匆匆。

马叔找了一家路边的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面馆里挤满了加班后解决晚饭的年轻人。

邻桌的两个女孩一边吃面一边吐槽。

“我真是受够了,从公司到地铁站那八百米,夏天晒死,冬天冻死。今天高跟鞋的跟还卡进地砖缝里,差点没把我脚崴了。就不能修个带顶的走廊吗?”

“就是!我们公司楼下的停车场,一个月一千二,比我房租都贵了。坐地铁吧,每天早上在换乘站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新买的大衣都被挤掉一颗扣子。”

另一个卡座里,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正在打电话,语气很是焦急。

“王总,抱歉抱歉,我还在路上,前面出事故了,堵得一动不动……对,这个路口的设计特别蠢,左转和直行抢道,天天出事……合同?您看能不能等我半小时?我跑过去!”

马叔慢悠悠地吃着面,将这些声音尽收耳底。

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红星里,人们的抱怨是具体的,是关于买菜、看病、停车这些生存层面的问题。而在cbd,人们的抱怨是关于效率、体验和尊严。

但无论是哪一种,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根源: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似乎从未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

夜深了,马叔回到临时给他安排的招待所。他没有休息,而是从包里拿出一个已经磨得发亮的硬皮笔记本和一支笔。

他没有记录那些抱怨的具体内容,而是在本子上画起了草图。

他画下了红星里扭曲的道路,标出了被占用的消防通道,和那个距离遥远的新公交站。

他画下了cbd地铁口到写字楼之间那段空白的“八百米”,并在旁边标注:风、雨、日晒、高跟鞋。

他画下了一个个因为规划不合理而产生的拥堵点,像是在绘制一张城市交通的“穴位图”。

一页又一页,笔记本很快就写满了。这些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张张带着表情和温度的面孔,一个个在城市中挣扎求存的鲜活个体。

写到最后,马叔停下笔,看着窗外城市的万家灯火,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拿出手机,给林舟发了一条信息,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只有一句话:

“数据是活的,带着体温,也带着怨气。现在,它们很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