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参仙医路 > 第151章 琼崖荩草祛痹痛,医路向南寻巴戟(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1章 琼崖荩草祛痹痛,医路向南寻巴戟(上)

越野房车驶离狼牙山时,晨雾还没散尽,车轮碾过沾着露水的碎石路,将太行山区的清甜草木香甩在身后。梁大宽握着方向盘,指尖偶尔掠过百会穴——那里的内空间正泛着温润的光,十八色光域中,淡青色的假苏光域与淡绿色的腐婢光域遥遥相对,像一暖一凉两把钥匙,分别对应寒滞与湿热的脾胃症结。

“海南的风肯定带着椰子味!”人参精的须子从领口探出来,在空调出风口晃了晃,“之前听老参说,琼崖之地多湿热,山涧里长的草药都带着‘水灵气’,荩草更是其中翘楚,专解关节里的‘湿泥疙瘩’,比北方的独活还多三分活络劲儿,这下医堂的风湿病人可有救了!”

四个小时后,海口美兰机场的落地窗外,成片的椰子树顶着硕大的叶片随风摇曳,湿热的空气裹着海风的咸腥扑面而来,与太行山区的干爽截然不同。梁大宽刚走出机场,就见路边的小贩推着三轮车叫卖黄灯笼辣椒,车旁的大榕树垂着密密麻麻的气根,像挂满了绿色的丝线,脚下的石板路缝里,还钻出几株带着露珠的马齿苋。

“先找个住处,明天去五指山找荩草!”梁大宽打开导航,刚定好山脚下的民宿,手机就响了——屏幕上“秋雁”二字格外醒目,还带着个急促的小红点。

“师父!您到海南了吗?医堂来了位林阿姨,关节疼得走不了路,我辨证是寒湿痹阻,但用了独活寄生丸没见好,您能不能线上给看看?”秋雁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背景里还能听到病人压抑的呻吟声。

梁大宽快步走到树荫下,按下接听键:“别急,把镜头对准病人,先说症状,再看舌苔脉象。”

屏幕很快切换到参仙古医堂的诊室画面:秋雁穿着白大褂,扶着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妇人坐在诊椅上。妇人穿着宽松的长裤,右腿膝盖明显肿起,裤腿撑得鼓鼓的,她双手紧紧按着膝盖,每动一下都皱着眉头,额上渗着细密的汗珠,鬓角的头发还沾着些许潮气。

“梁师父好……”林阿姨的声音带着疼意,说话时都不敢大喘气,“我这膝盖啊,就像灌了铅似的,又肿又疼,前阵子台风天,我在菜市场卖菜,蹲在水泥地上收摊,淋了大半个钟头的雨,当天晚上膝盖就开始酸,第二天一早就肿起来了,走一步疼一步,蹲下去就像有针在扎,晚上疼得翻不了身,用热水袋敷着能好点,一受凉就更厉害。之前在社区医院拿了膏药贴,贴了三天,皮肤都过敏了,还是疼,后来听邻居说您这儿的草药管用,就赶紧过来了。”

秋雁适时将镜头凑近林阿姨的膝盖:“师父您看,她这膝盖肿得发亮,按压的时候会凹陷,得好一会儿才弹回来,是凹陷性水肿;再看她的舌苔——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融化的猪油,刮都刮不下来;脉象我摸了,濡缓无力,按下去软乎乎的,像按在泡了水的棉花上,一点劲儿都没有。我想着是寒湿痹阻关节,所以开了独活寄生丸,可吃了两天,肿一点没消,反而觉得膝盖更沉了,是不是我辨证错了?”

梁大宽还没开口,人参精的须子就凑到屏幕前,晃着说:“傻丫头,辨证没大错,但你漏了‘湿邪黏滞’的根!这林阿姨的膝盖,就像下雨天泡在泥水里的棉鞋,里面积满了黏糊糊的‘湿泥’(湿邪),还裹着层‘冰碴子’(寒邪),独活寄生丸是‘给棉鞋加棉花’(补肝肾),可‘湿泥’没清出去,棉花加得越多,鞋越沉,膝盖能不更疼吗?得先找个‘小刷子’把‘湿泥’刷干净,再祛‘冰碴子’,最后补‘棉花’才管用!”

“人参精说得对!”梁大宽赞许地点头,“林阿姨长期在菜市场工作,本身就容易沾湿邪,再加上淋雨受寒,寒湿相合,痹阻关节经络,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膝盖又肿又疼;湿邪黏滞,所以肿消得慢;寒邪收引,所以遇寒加重。独活寄生丸偏于补肝肾、益气血,针对的是久痹虚证,而林阿姨现在是急性寒湿痹阻,以实证为主,得先祛邪,再稍补,不然补药会‘恋邪’,反而加重病情。”

林阿姨听着,急得直搓手:“梁师父,那我这膝盖还能好吗?再过半个月就是我孙子的满月酒,我还想抱着他照相呢,现在连站都站不稳……”

“别慌!荩草就是清理关节‘湿泥’的‘小刷子’,再配着散寒、通络的药,保准让你能赶上孙子的满月酒!”人参精的须子晃得更欢了,“荩草味甘、淡,性微寒?不对不对,老参记混了,荩草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辛能通络,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正好对着寒湿痹阻的证型——它就像长在山涧里的‘通络小能手’,能钻到关节缝里,把黏糊糊的湿邪刮出来,再把寒邪散出去,比独活还多几分‘灵活劲儿’,对付急性关节肿痛最管用!”

梁大宽接过话头,让秋雁取纸笔记录:“治疗得遵循‘祛寒除湿、通络止痛’的原则,用薏苡仁汤加减,再加上荩草这味主药:薏苡仁30g(先煎)、苍术12g、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制川乌6g(先煎1小时)、荩草15g、炙甘草6g。每日一剂,加水浸泡40分钟,先把薏苡仁和制川乌放进去大火烧开,转小火煎1小时,再放其他药,继续煎25分钟,分早晚温服,服的时候就着生姜水喝,能增强散寒的效果。”

“另外,得配合外治法,内外夹击才能更快消肿止痛!”梁大宽补充道,“取新鲜荩草30g(要是没有鲜品,用干品15g也行)、艾叶15g、生姜20g(切片)、桂枝15g,加水2000ml,大火烧开转小火煎30分钟,滤出药汤,先用药气熏膝盖,等温度降到40-45度(不烫皮肤为准),再用毛巾蘸药汤热敷,每次20分钟,每天两次,热敷完别立刻吹风,免得再受风寒。”

人参精立刻拆解药方,生怕林阿姨听不懂:“这方子就是给你膝盖‘大扫除’——

- 薏苡仁是‘主力扫湿工’,30g先煎,能把关节里的‘湿泥’化成水排出去,还能清热(虽然你是寒证,但湿邪久了容易化热,薏苡仁能防一手),比苍术还多几分‘利水劲儿’;

- 苍术是‘辅助扫湿工’,和薏苡仁搭着来,一个‘化湿’一个‘利水’,双管齐下,‘湿泥’清得更快;

- 羌活+独活是‘通络双兄弟’,羌活偏上半身,独活偏下半身,俩一起上,能把膝盖周围的经络打通,让气血流起来,‘不通则痛’变成‘通则不痛’;

- 桂枝是‘祛寒小太阳’,10g不多不少,能把关节里的‘冰碴子’化掉,还能引药入关节,让其他药劲儿都往膝盖上聚;

- 当归+川芎是‘活血小搭档’,当归补血,川芎活血,血能载气,气血通了,肿痛才能消;

- 制川乌是‘强效祛寒工’,但它有点‘小脾气’(有毒性),所以得先煎1小时,把‘脾气’降下去,既能祛深伏的寒邪,又不伤人;

- 荩草是‘灵活清湿工’,15g正好,能钻到关节缝里把残留的‘湿泥’刮干净,还能通络止痛,比其他药更‘精准’;

- 炙甘草是‘调和工’,既能调和所有药的劲儿,又能制约制川乌的毒性,保护脾胃。

外热敷的药汤就是‘膝盖暖手宝’,直接把药劲儿送到关节里,内外一起发力,保准你喝两天药,膝盖就不那么肿了!”

林阿姨听得连连点头,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谢谢梁师父,谢谢参仙!我一定按您说的吃药、热敷,争取早点好起来!”

秋雁一边给林阿姨称药,一边特意叮嘱:“林阿姨,制川乌一定要先煎1小时,不能省时间,不然会有毒性;荩草要是用干品,得和其他药一起放,别后下;热敷的时候温度别太高,要是觉得烫,就垫块毛巾,别烫伤皮肤;平时尽量别蹲、别爬楼梯,坐着的时候把膝盖垫高,别让膝盖受力,饮食上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比如冰西瓜、肥肉,免得加重湿邪。”

送走林阿姨,秋雁对着屏幕叹了口气:“师父,要是有新鲜荩草就好了,干品的劲儿肯定不如鲜品。您在海南找到荩草了吗?我查了资料,说荩草长在山涧边、潮湿的地方,跟茅草长得像,怕您认错。”

“还没呢,明天一早就去五指山找。”梁大宽看了眼窗外的天色,“刚才问了民宿老板,说五指山脚下有个李阿婆,一辈子采海南草药,对荩草最熟悉,已经约好明天早上带我们去山涧找。李阿婆说新鲜荩草的通络力比干品强三成,尤其是治急性关节肿痛,用新鲜的煎水喝、热敷,见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