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风波虽因世子的回护而暂平,但苏婉清深知,苏玉华绝不会善罢甘休,后院的暗箭只会更加凶险。她必须加快步伐,巩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城外那座几乎被母亲遗忘、却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庄子——“清晖园”,便是她选中的基石。
漱玉轩内室,烛火摇曳。赵嬷嬷被秘密召见,她穿着浆洗得干净的粗布衣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虽带着岁月的风霜,眼神却因近来生活的改善而焕发出光彩。
“嬷嬷请坐。”苏婉清语气温和,亲自为她斟了一杯热茶。
赵嬷嬷受宠若惊,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小姐折煞老奴了。”她虽被苏婉清暗中接济,生活好转,但骨子里对主仆尊卑的认知依旧清晰。
苏婉清示意她不必拘礼,开门见山道:“嬷嬷,今日请你来,是有要事相托。清晖园那边,多亏了你和你家人暗中出力,今年的收成才能翻了几番,辛苦了。”
赵嬷嬷连忙摆手:“小姐言重了!这都是老奴一家该做的!若不是小姐暗中照拂,我们一家还在那王贵的欺压下,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提起原管事王贵,她眼中仍有余恨。
苏婉清微微颔首,目光变得锐利:“王贵盘踞庄子多年,中饱私囊,欺压庄户,更是做假账蒙骗母亲,致使母亲几乎忘了还有这份产业。此等蛀虫,绝不能留。之前时机未到,只能暂且架空他。如今,是时候彻底清算了。”
她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任命文书,以及一枚小巧却分量十足的黄杨木印章,印文正是“清晖园印”。这地契她早已从母亲那里名正言顺地要了过来,母亲只当她是小孩子家想要个庄子玩闹,并未在意。
“嬷嬷,你年事已高,不宜再奔波劳累。你便留在我这漱玉轩,做管事妈妈,替我打理院内琐事,我也好有个放心的人说话。”苏婉清先将赵嬷嬷的归宿安排好。
赵嬷嬷闻言,激动得老泪纵横,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小姐!老奴……老奴何德何能,得小姐如此信任!老奴必定尽心竭力,伺候好小姐!”
苏婉清亲手将她扶起,继续道:“庄子那边,需要一个新的、绝对忠心的管事。我意已决,任命你的大儿子——张顺,为清晖园新任管事,全权负责庄子一切事务。”
赵嬷嬷的大儿子张顺,年约四十,为人稳重踏实,之前一直在庄子上干最累的农活,对田亩耕种极有经验,且因常年受王贵压迫,对苏婉清这位真正的主家充满感激。
“张顺之妻李氏,细心周到,任命她掌管庄内仆妇杂役、膳食后勤。”
“你二儿子张峰,也三十九岁了吧,身强力壮,做事果敢,任命他为护庄队长,负责庄子安全巡逻,并着手培养一批身家清白、绝对忠心的青壮为心腹,务必守好庄子,不容有失。”
“张峰之妻王氏,麻利能干,协助李氏管理内务,并负责库房登记。”
“你三十七岁的三儿子张明,略通文墨,心思灵巧,任命他为副管事,协助张顺处理账目、文书往来,并负责与府中(通过特定渠道)联络。”
“张明之妻周氏,性情温和,负责照料庄上的牲畜禽畜。”
“张顺之子张明远,今年也已有二十二岁,你曾说他聪明伶俐,是可造之材。让他跟在他父亲身边,学习管理庄子一切事务,但要秘密进行。日后,庄子上的一切动态,由他定期秘密向我禀报。”这是苏婉清埋下的另一条眼线,确保信息通畅且相互制衡。
“张峰之子张明磊,今年二十岁,跟着他父亲学习护卫管理,将来可作为护卫队副手。”
“张明之子张明宇,今年也有十五岁了,学堂成立后去学堂读书,将来可考取功名。”
“至于你的老伴王德山伯伯,”苏婉清看向这位老实巴交、一辈子在田里刨食的老人,“他经验丰富,不必再干重活,平日里巡视田亩,指点年轻后生耕种即可。”
这一番安排,可谓是将赵嬷嬷一家彻底从被压迫的佃农,提升为了清晖园的管理阶层,掌握了实权。赵嬷嬷听得心潮澎湃,只觉得如同在梦中一般。
“此外,”苏婉清又道,“我决定在庄子上设置一处学堂。待张顺正式接任后,让他留心寻访一位品行端正、有学问的落第秀才或老先生,聘为学堂先生。庄子上所有适龄的男女孩童,皆可入学读书识字,束修由庄子公账出。告诉他们,用心读书,将来未必没有出路。” 这不仅是为了施恩,更是为了从根子上培养未来可能为她所用的人才。
赵嬷嬷激动得连连磕头:“小姐仁德!小姐仁德啊!这是天大的恩典!庄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这是祖坟冒青烟都不敢想的事啊!”
苏婉清将她扶起,将任命文书和那枚“清晖园印”郑重交到她手中:“嬷嬷,你便带着这任命书和印章回去,协助张顺完成交接,将王贵一家‘请’出庄子,若他们识相,便给他们些盘缠打发得远远的;若是不识相……你知道该怎么做。将一切安排妥当后,三日后,你带着你的三个孙女一同来漱玉轩。我身边只有云翠和孙婆子,人手不足,她们来了,我也放心。”
这是将赵嬷嬷的直系血脉留在身边,既是恩宠,也是牵制,确保张顺等人在庄子上的绝对忠诚。
赵嬷嬷双手颤抖地接过那沉甸甸的印章和文书,仿佛接过了全家乃至整个清晖园未来的希望。她泪流满面,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小姐!您的大恩大德,老奴一家永世不忘!老奴在此发誓,我赵氏一门,生生世世,效忠小姐!若有二心,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望着赵嬷嬷感恩戴德、步履坚定离开的背影,苏婉清轻轻吁了口气。清晖园,这片母亲早已遗忘的嫁妆,终于被她牢牢握在了手中。这不仅是给母亲和妹妹们留的一条坚实退路,更是她在城外扎下的第一处真正属于自己的根基。有了赵嬷嬷一家这批绝对忠心的班底,有了即将建立的学堂可能培养出的人才,她的力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悄然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