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之世子妃有毒 > 第123章 巧施恩惠,收拢人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3章 巧施恩惠,收拢人心

当那包用粗纸草草包裹、散发着淡淡药香的寻常风寒药,经由刘婆子之手,递到那送饭婆子粗糙的掌心时,苏婉清知道,她投出的并非怜悯,而是一枚探向人性缝隙的、带着砒霜甜意的诱饵。

药材的储备,给了苏婉清一丝微弱的安全感,但远不足以改变她在听雪轩的处境。那送饭婆子每日例行公事般的鄙夷与刁难,依旧是横亘在她与外界有限交流之间的一道冰冷屏障。这道屏障,需要被撬动,哪怕只是松动一丝缝隙。

机会,往往藏匿于最不经意的细节之中。

连日来的观察,苏婉清敏锐地察觉到,那姓孙的送饭婆子,近几日眉宇间除了惯常的刻薄,更添了几分难以掩饰的焦躁与愁苦。送饭时偶尔会失神,呵欠连天,眼下带着浓重的青黑。有一次,她甚至听到孙婆子与另一名来送换洗衣物的粗使丫鬟低声抱怨了一句:“……家里那个讨债鬼,烧了三日还不退,真是要了老命了……”

家中幼子,染病,久治不愈。

苏婉清的心微微一动。这或许,是一个契机。

她不能表现得过于关切,那会引起怀疑。她依旧维持着那副逆来顺受、沉默寡言的模样,但在孙婆子再次送来那几乎难以下咽的饭菜时,她抬起那双似乎总是带着怯意的眼睛,轻声问了一句,声音细弱,却足够让对方听清:

“孙妈妈……您脸色似乎不大好,可是家中……有什么难处?”

孙婆子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这个平日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狐媚子”会突然开口关心她。她习惯性地想刺一句“关你屁事”,但话到嘴边,看着苏婉清那苍白小脸上似乎并无讥讽、只有一丝纯粹(伪装的)的询问,又想到家中炕上那烧得迷迷糊糊的幼子,那口气竟莫名噎住了。她没好气地哼了一声,含糊道:“劳三姑娘‘挂心’,老婆子命硬,死不了。”

虽是硬邦邦的话,但终究没有直接恶语相向。

苏婉清不再多言,默默低下头。她知道,种子已经埋下。

当晚,夜深人静。苏婉清取出自己分装好的药材。她不敢动用那些可能引人注意的、或是药性稍强的药材。只选了最普通、最大路的几味:疏散风寒的紫苏叶,解表散寒的生姜(晒干的姜片),以及一点益气和中、药性平和的甘草。分量也控制得极轻,仅够小儿一两次的用量。

她将这几味药仔细包好,又取出之前刘婆子捎来的那方云翠绣的新帕子,将药包放在帕子上,再一同用一块干净的粗布包裹起来。她没有写任何字条,有些话,不能说,只能意会。

第二天,是老王头来清理的日子。苏婉清如常“遗落”了比往常多一倍的铜钱,并在那包薄荷叶被取走的同时,迅速将那个小布包塞进了老王头手中,用几乎听不见的气音快速说道:“劳烦……交给刘妈妈,转赠孙婆子家……治小儿风寒。”

老王头浑浊的眼珠似乎动了一下,依旧沉默,却将布包稳稳地收进了怀里最深处。

接下来的等待,比等待药材时更让苏婉清心神不宁。她不确定孙婆子是否会接受这来自“狐媚子”的“施舍”,不确定刘婆子能否顺利将东西送到并解释清楚,更不确定这微末的善意,是否能叩开那被偏见和恶意冰封的心门。

两天后,孙婆子再次来送饭。

苏婉清敏锐地察觉到,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孙婆子依旧板着脸,但那份刻意为之的、几乎要溢出来的鄙夷似乎淡了些许。她放下食盒的动作,虽然依旧算不得轻柔,却不再有那种恨不得将碗碟砸碎的力道。她甚至……极快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瞥了苏婉清一眼,那眼神复杂难辨,有残留的轻视,有一丝疑惑,或许……还有一丝极其微弱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缓和?

她没有说话,放下东西便走。

但苏婉清看着今天的饭菜——虽然依旧是素菜寡汤,却难得是温热的,米饭里也没有看到明显的沙石或异物。

成了。

虽然孙婆子没有道谢,甚至没有多余的表情,但这细微的变化,已是最好的回应。她接受了那份药,并且用这种沉默的方式,表达了某种程度的……默认。

苏婉清心中并无多少施恩图报的喜悦,只有一种冰冷的算计得逞的清明。她很清楚,这点小恩小惠,绝不可能让孙婆子背叛苏玉华,甚至不可能让她对自己产生真正的善意。但这足以在她与这婆子之间,撕开一道细微的裂缝。

这道裂缝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孙婆子日后在克扣饭菜、传递流言时,或许会下意识地留有一丝余地。

意味着她或许不会再那么积极地参与了对她的羞辱。

意味着在某个无关紧要、又不损害苏玉华核心利益的小事上,孙婆子或许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意味着苏婉清或许能通过她,捕捉到一些更真实的、关于府内动向的碎片信息——比如,苏玉华最近的心情如何?钱妈妈是否又有新的指令?府中关于她的流言,是否有新的风向?

这些,都是无价的信息。

苏婉清慢慢吃着那碗温热的米饭,味同嚼蜡,心中却在飞速盘算。孙婆子这条线,需要慢慢经营,不能急于求成。下次,或许可以再“无意间”关心一下她孩子的病情,或者,在她看似不经意地抱怨府中某事时,递上一两句无关痛痒却又能引发共鸣的“理解”之语。

她看向窗外,院墙依旧高耸,流言依旧恶毒。但在这令人窒息的囚笼里,她终于凭借一点微末的药材和冷静的算计,为自己撬开了一道呼吸的缝隙。人心如水,纵使冰封三尺,亦有暗流涌动。而她,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最脆弱的冰点,轻轻一触。这并非仁慈,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攻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