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拜访刘福贵无功而返后,李铁柱和王亚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刘家附近看似随意地踱步,观察着。
王亚茹眼尖,注意到院角晾着一件明显是小学生的、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旁边还放着个破旧的书包。
铁柱,你看。她低声示意,刘师傅家条件看来不宽裕。听说他儿子儿媳都在外地,就一个孙子跟着他。
李铁柱目光微凝,记在心里。
第三次拜访,雨中等候时,他们正巧遇到刘福贵的孙子小军放学回来。孩子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鞋子也开了胶,但眼睛很亮,抱着书本的样子很认真。
王亚茹蹲下身,温和地笑:小朋友,放学了?读几年级呀?
小军有些腼腆:五年级。
学习好吗?
……还行。孩子低下头,踢着地上的石子,就是……就是学校说要买一套新的练习册,爷爷说……过阵子再说。
李铁柱和王亚茹对视一眼,都明白了。
当刘福贵最终被李铁柱那番的话打动,让他们进屋时,李铁柱没有立刻谈技术,而是环顾了一下简陋却整洁的屋子。
刘师傅,他语气自然地问,刚在门口遇到小军了,挺懂事的孩子。在哪个学校读书?
刘福贵提到孙子,脸上才露出一丝真切的温情,又带着点愁容:就前面街口的红旗小学。孩子争气,学习不用操心,就是……
他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
王亚茹适时接话,语气带着关切:刘师傅,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我们‘星辰’现在规模虽然不算太大,但能帮上忙的,您千万别客气。
刘福贵摆摆手,习惯性地想拒绝。
李铁柱却直接开口,带着一种不容推拒的真诚:刘师傅,咱们现在也算自己人了。小军上学的事,就是咱们‘星辰’的事。那套练习册,明天就让亚茹去买,就当公司给员工子弟的福利。
他顿了顿,看向王亚茹:我记得,县一小的教学质量是不是更好些?他们那个重点班,好像很难进?
王亚茹立刻心领神会:是的,需要考试,还要点……赞助。不过我们公司和一小有点业务往来,可以去问问情况。
刘福贵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端着茶杯没说话,但眼神里明显有了波动。把孙子送进更好的学校,是他压在心底不敢多想的事。
刘师傅,李铁柱身体前倾,目光恳切,您来‘星辰’,不仅仅是来做技术指导,是来帮我们立起‘食品’这根大梁的。您的家人,我们理应照顾。小军上学的事,交给我们去跑,您安心研究配方就行。
他没有用钱直接砸,而是精准地切中了老人最核心的牵挂,并提供了一条清晰、体面且可行的路径。
这一次,刘福贵沉默了很久。他看着眼前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强势果决却礼数周到,一个温柔细腻且心思缜密。他们不仅看到了他的手艺,更看到了他背后的家庭和难处。
李老板,王姑娘,他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你们……是真心想做点事的人。
他放下茶杯,站起身,仿佛下定了决心:罢了!我这把老骨头,就再折腾一回!小军……就麻烦你们多费心了。
您放心!李铁柱和王亚茹异口同声。
几天后,不仅小军的练习册送到了手上,王亚茹还真的通过关系,拿到了县一小的转学考试名额,并悄悄以技术专家安家费的名义,预付了一部分赞助费。
当刘福贵得知孙子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时,这个倔强了一辈子的老手艺人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他再走进的食品车间时,不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像是在经营自家的事业。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倾囊相授。
真情,比任何高薪和头衔都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李铁柱和王亚茹用这份超越商业的关怀,真正赢得了这位技术核心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