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白话明太祖实录 > 第52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

洪武三年(4067年)春季正月初一(辛卯日),皇上驾临奉天殿接受朝贺,大规模宴请群臣和有封号的妇女,(群臣命妇)在坤宁宫朝拜皇后,(皇后)赏赐宴席。

设置巩昌、平凉二卫指挥使司。

癸巳日,皇上因为王保保是西北边疆的祸患,又任命右丞相、信国公徐达担任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担任左副将军,都督冯胜担任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担任左副副将军,汤和担任右副副将军,前去征伐沙漠地区。

皇上问众将领说:‘元朝君主在塞外徘徊停留,王保保最近率领孤军进犯我们的兰州,他的想法是妄图得到些许利益,不达到目的不会罢休。’现在命令你们出兵,应当先攻打哪里呢?

各位将领都说:‘王保保侵犯边境,是因为元顺帝还在。’如果直接率领军队去捉拿元朝皇帝,那么扩廓帖木儿就会失去势力,可以不战而降。

皇帝说:“王保保正率兵逼近边境,现在舍弃他而攻打元主,这是忘记眼前的危机而追逐远方的目标,失去了处理缓急事情的恰当方式,不是好的计策。”我打算分兵为两路:一路命令大将军从潼关出发到西安,直捣定西,来擒获王保保;一路命令左副将军从居庸关出发,进入沙漠,去追击元朝君主,使他们彼此自顾不暇地自救,没有空闲时间相互救援。何况元朝君主远在沙漠居住,没想到我军的到来,就像孤独的小猪遇到凶猛的老虎,擒获他们是必然的了。做一件事能得到两个好处,就是这样。

各位将领都说好,于是就接受命令出发了。

任命驸马都尉王恭为福建行省参政。

皇上对王恭说:“国家用人,只看才能,只要是贤才,无论关系远近都可以任用,如果是不贤之人,无论关系多亲近都不任用。福建从过去开始就很富裕,元末时受到了弊政的困扰,剥削尤其严重,百姓还没有恢复元气。现在命令你去安抚那里的百姓,你不要倚仗亲属故旧的关系,而放纵自己,给百姓带来祸患。国家的政令,根本在于公正,你不能遵守法度,失去了为人臣子的道义,我又怎么敢纵容你违法,违背天下的公论呢?”你要恭敬谨慎啊!

在此之前,皇上因为天下刚刚平定,想要了解臣民的情况,每天诏令百官都侍奉在自己身边,询问民间的情况,咨询访求政治上的利弊得失,有时考察讨论古今的礼仪典章制度,所以即使是小官也能够上殿,以至于有超越朝班位次顺序的情况。

皇上于是对宰相大臣说:“朝廷之上,礼法要放在第一位,宫殿台阶之间,要以严肃为贵。我起初想咨询和访问各种政事,所以命令百官入朝侍奉在左右,结果导致朝班的次序混乱,这可不是严肃朝仪的办法。从今以后文武百官入朝的时候,除了侍从、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指挥使、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允许上殿之外,其余五品以下的文武官员,都要排列在丹墀左右。违反的人,由纠仪官检举纠正他们。

甲午日,各道的按察司官员前来朝见,皇上于是召见御史台官员,并且告诫他们说:‘御史台官员的职责,本是用来制裁奸邪之人,审理冤屈案件,纠察矫正各类事务,肃清法纪,以此来端正朝廷风气。’然而元朝末年的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的官员,经常假托国家法律,挟带私愤互相倾轧排挤,今天你排挤我的亲戚,明天我陷害你的故旧,就像蛇和蝎子互相用毒刺螫咬一样,最终导致国家败亡才罢休。像这样,还能让他们如何去做台谏官呢?现在你们掌管监察,应当秉持公正正直的心,弘扬善行,遏制恶行,分辨出邪恶和正直,不能因循守旧,秉持公心去谋取私利。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不但辜负了朕的委任,而且也失去了他们的职守了。

皇帝命令中书省下达文书给山东行省,招募水利工匠,从莱州洋海仓运输粮食来供给永平卫。当时永平的军需储备,所用数量很多,路途上运输很辛劳,所以有这样的命令。

皇帝下令让内外风宪官和他们的下属官员按照品级行礼。

在此之前,礼部官员上奏说:‘唐朝的法令规定:按照品级应当致以恭敬之礼但并非相互统属关系的人就不用行跪拜之礼。’另外,京城的长官要避开御史台的官员。宋朝的制度规定,上佐、州县的官员拜见本辖区的上级官员时,都要在厅堂行跪拜之礼;参谒本府的宾幕官(幕宾佐吏等)以及曹掾(分曹治事的属吏),县令、主簿、县尉参谒本府的录事(掌管文书等事的属官),主簿、县尉参谒县令,(上级官员)都要回拜答谢。现在拟定,有关部门中品级高的人与上司中品级低的人相见时,行对等的跪拜之礼。如果要以官员的统属关系,依照官品的高低行礼,那么行省郎中、府台经历、按察司佥事等官员都要拜见知府,行省府台都事都要拜见知州,行省台照磨、管勾、府知事都要拜见知县,这与唐、宋的制度不同。

皇上说:“官员的品级次序,是用来区别上下关系,明确尊贵与卑贱的。”那些监察御史、按察司佥事如果外出巡查,应当按照品级拜见知府、知州,知府、知州如果有罪,监察御史、按察司的官员审问得到实情,就在集市中按照法律判定罪行。像这样的话,御史等监察官员知道自己有品级(的限制),就不敢欺凌侮辱各级官员了。有关官员既然接受了风宪官员的规诫惩处,自己知道羞耻畏惧,就不敢触犯法律制度。这种方法虽然和前代不同,然而也是激励劝勉的方法。

派遣使者带着精美的丝织品和上等酒前往赏赐来安府知府岑汉忠及其弟岑汉良的儿子岑子振。

此前,岑汉忠、岑汉良进入云南,招降了定远等十六个郡县,岑汉良派兵驻守当地,并派人将消息上报朝廷,皇上嘉奖了他们,仍然命令岑汉忠率军招降尚未归附的地方。

定立王府的官制:王府相府设左右相各一人,为正二品官员;左右傅各一人,为从二品官员。参军府设置一名参军,官职为正五品;设置两名录事,官职为正七品;设置一名纪善,官职为正七品。他们的班位各以其品秩列在朝官的后面。

皇上拿着一锭黄金给近臣看,说:“这是包裹表笺的盘龙金。”命令宫女们将它清洗干净并熔炼后得到的。又拿出用杂色的苎麻丝线缝制成的像毯子一样的东西,说:“这是做衣服剩下的布料,把它缝起来做成被子,总比丢弃掉要好。”

又派遣蔡哲回去担任福建行省参政。

礼部上奏制定朝日夕月的礼仪。

按照《周礼·大宗伯》记载:‘用堆积柴薪的方式祭祀日月星辰。’玉人制作玉器的事,标准尺寸的圭、璧都定为五寸,作为祭祀日、月、星辰的祭器。《礼记》上说:‘王宫,是祭祀太阳的地方;夜明,是祭祀月亮的地方。’在高坛上祭祀太阳,在低坑中祭祀月亮,用来区别阴阳,用来规定上下。考察古代祭祀日月的礼仪,有六种。《郊特牲》说:“郊祭,是报答上天的大祭,而以太阳为主,以月亮为配祭,这是第一种说法。《玉藻》中说:‘天子在东门之外行拜日礼。’《祭义》中说:‘在东郊祭祀太阳,在西郊祭祀月亮。’大宗伯在四郊举行祭祀天神的礼仪,在东郊举行祭祀日神的礼仪,在西郊举行祭祀月神的礼仪,这是第三类。《月令》说:‘孟冬之月,天子要向天宗祈求来年的丰收,天宗是日月之类,共四种。’诸侯定期朝见天子,要在东门外朝拜太阳,举行祭祀时要在南门外朝拜太阳,在北门外朝拜月亮,这是第五件事。雪霜风雨不合时令的时候,就祭祀日月,这是第六种。有人说因为郊祭、蜡祭而祭祀四方之神,这不是正祭;用类祭和禜祭来祭祀四方之神,以及在接受诸侯朝见时用礼来祭祀四方之神,都不是常祭。只有春分日的早晨在东门外祭祀日神,秋分日的傍晚在西门外祭祀月神,才是祭祀的正道和常规。大概因为天地是最尊贵的,所以在它们开始主宰世界的时候用冬至、夏至来祭祀。日月仅次于天地。春分时节阳气刚刚盛大,秋分时节阴气逐渐增长,所以在春分、秋分这两个节气举行祭祀,是符合阴阳的意义的。至于其次(的祭祀用品等),则有大次(祭祀时临时搭的大帐篷)、小次(临时搭的小帐篷)、重重的幄帐、重重的几案;祭祀用的牲体则有实柴(祭名,此处指用于实柴祭礼的牲体);祭祀者所穿的服饰则有玄冕(黑色的冕服)、玄端(一种黑色礼服);圭玉所垫的彩色垫板则有大采(一种彩色垫板)、小采(另一种彩色垫板);行礼拜祭时所用的玉是中间有圆孔、一侧有一圭的璧;祭祀时所奏的音乐则是演奏黄钟(律名),歌唱大吕(律名),表演云门(乐舞名)。凡是在《周礼》中出现的就是这样。秦国祭祀八位神只,第六位是月神,第七位是日神,雍城又有日庙和月庙。汉朝在郊外祭祀太一神,早晨祭日,傍晚祭月,改变了周朝的祭祀礼法,经常在郊外祭祀。在泰畤,天刚亮就走出行宫,面向东拱手拜日,面向西拱手拜月,又在宫殿下向东西方向拜日月。宣帝在神山祭祀日神,在莱山祭祀月神。魏明帝开始在东郊祭祀太阳,在西郊祭祀月亮。唐朝在春分、秋分这两天,在国都的东西方向分别祭祀日神、月神。宋朝把春分日祭祀太阳,秋分日祭祀月亮列为大祀。元朝在郊坛祭祀时将日月作为从祀,在二分日祭祀朝日、夕月,皇庆年间曾商议设立相关祭祀,但最终没有施行。现在既然已经让日月随从祭祀于郊祭的坛场,应当考查古代正确的祭祀之礼,分别设置坛场专门祭祀才合适。它们的祭坛形制:朝日坛应该建造在东城门的外面,高度为八尺;夕月坛应该建造在西城门的外面,高度为六尺,两者都是长宽各四丈,两座祭坛的矮墙各为二十五步。燎祭的坛台,八方尺见方,高一丈,在坛台的上方朝南方向开一个三尺见方的出入口。神位用松柏木来制作,长二尺五寸,宽五寸,底座高五寸,用红漆涂饰并且写上金字。在春分日祭祀朝日,在秋分日祭祀夕月,星辰就在月坛附带祭祀。听从了他的建议。

丁酉日,皇帝对中书省参政陈亮、侯至善说:“司天台说,初一以来,太阳中出现了黑子,占卜的结果有很多种。我看《存心录》,认为(这是)祭祀上天不顺利所导致的。如今在郊坛附祭,礼仪条文太过简略,应当命令礼部、太常司仔细拟定圜丘、方丘的祭祀礼仪,增加十二月将、旗纛之神。

于是礼部尚书崔亮上奏说:‘成周时期祭祀上天,只祭祀天帝和日月。’汉朝祭祀上天,有一千五百一十四个星宿。唐朝、宋朝、元朝,在制度等方面的增减变化各有不同。本朝之前讨论圜丘从祀的礼仪,认为汉朝、唐朝的礼仪繁琐亵渎,所以只祭祀日月、星辰、太岁,这样简单而恰当。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停止(了这件事)。

庚子日,(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安南、高丽、占城祭祀这些国家的山川。在这之前,皇上斋戒,亲自撰写祭祀的文章。这一天,皇帝亲临朝堂,将香和币授予使者,香装在金盒里,币只有一个,文绮幡有两个,都依照其方位的颜色。在祝版上亲自署上皇帝的名字,赐给二十五两白金,准备好祭祀的物品,派遣使者每人赐十两白金和衣服,让他们前去祭祀。仍然命令各国绘制其山川地图,并临摹抄写他们的碑刻典籍,交给使者带回。他所到的各个国家,都在石头上刻字记载这些事情。其中大略说道:朕仰赖天地、祖宗的眷顾庇佑,位居臣民之上,对于祭祀郊庙社稷、岳镇海渎,不敢不恭敬。近来占城、安南、高丽派遣使者上表称臣,(我朝)已经封了他们的国王,那么他们国家境内的山川就都归属于朝廷掌管了。考查古代的典章制度,天子遥祭(山川神灵等),虽然没有不能通达(神灵)的,然而没有听说有派遣使者到(他国)境内进行祭祀的。现在我想与天下所有人共享太平盛世,所以准备了祭祀的牲畜和币帛,派使者去祭祀神灵。神灵既然享用了祭品,就一定会庇佑国王,世世代代守护国土,让风雨按时降临,谷物年年丰收,百姓得以安宁,希望能昭显一视同仁的心意。因此刻石立碑,使这件事永久流传下去。

赐给右丞相杨宪改名为杨晔,赐给参政陈亮改名为陈宁。

设置通州卫指挥使司,把安吉卫军隶属于它。

设置蔚州卫指挥使司。

壬寅日,吏部上奏:‘凡是犯罪被罢黜的官员,应该流放到广东的儋州、崖州等地。’

皇上说:“前朝将儋州、崖州看作是政令教化达不到的地方,用来安置有罪之人。”朕如今天下统一,哪里用得着这样呢?如果那里的风俗还不够淳厚,更应该选择贤良的官吏去教化引导他们,怎么可以让有罪的人居住在那里呢?

癸卯日,元朝将领王保保驻军在安定县西边的巉地。此前,王保保率军入侵兰州,城中军民坚守,王保保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离开了。到了这时就放纵游兵,四处掳掠,百姓大多受到他们的侵扰。

甲辰日,命令制作郊丘祭祀时用的拜褥。礼部上奏说:‘郊祀祭天、祭地时的褥子,应当用席子做表面,用蒲草做里子;宗庙、社稷、先农、山川的褥子,应当用红文绮做表面,用红木绵布做里子。’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常司制定了太庙朔望日供奉时鲜祭品和进献时鲜祭品的礼仪。

当初,太庙每月初一的祭祀,皇帝都要亲自参加。不久,诏令太庙在初一和十五进献时新食物,让太常寺负责提供祭品。到这时,太常上奏确定祭祀的礼仪:每月初一祭祀进献时鲜食品,各宗庙共用一只羊、一头猪,笾和豆各八件,簠和簋、登和铏各两件,酒樽三个,以及平常食物鹅羹饭。祭祀当天,太常卿和参与祭祀的官员都穿着法服进入各自的位置,行两次拜礼,起身,再平身。赞礼官唱请行礼。太常卿走到盥洗的位置,把笏板插在腰带间,洗手、擦手,抽出笏板,走到洗爵的位置,把笏板插在腰带间,洗涤酒爵、擦拭酒爵,把爵交给拿爵的人,抽出笏板,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把笏板插在腰带间,用爵接受酒,再把酒爵交给拿爵的人。拿出笏板,到神位前,把笏板插在腰带上,跪下,上香,洒酒祭祀,放下酒爵,拿出笏板,读祝文的官员拿过祝文,跪着读完,太常卿弯身伏地,起身,挺直身子(站好)。过了一会儿,行再拜礼,起身,身体挺直,回到自己的位置。赞礼官高唱撤去祭器中的祭品,执事官员各自撤去祭器中的祭品,太常卿以下的官员各自拜了两拜,起身,挺直身体。赞礼官高唱焚烧祝文,太常卿以下的官员各自前往焚烧祝文之处,焚烧完毕后,赞礼官高唱礼毕。遥祭只用平常的饭菜、鹅羹和饭。

祭祀那天,引礼官和太常卿以下官员都身穿常服进入,各就各位,拜两次,起身,平身。赞礼官唱请行礼,太常卿走到神位之前,下跪,进献香,洒酒祭神,放置酒爵,俯身伏地,起身。站起身来,稍过一会儿再行拜礼,起身,再站起身来,回到自己的位置。赞礼官高唱撤去祭器中的祭品,执事官员各自撤去祭器中的祭品,太常卿以下的官员各自行再拜之礼,起身,前往焚烧纸钱的地方,焚烧完毕后,赞礼官高唱礼毕,开始献新(新收获的谷物等祭品)。

凡是遇到四方另外进献的新物,在每月的荐新之外的,太常卿奉皇帝旨意,与内使监官员各自穿着常服,捧着进献给太庙,不举行礼仪。

皇上对各位武将说:“用兵的方法,一定要先稳固自己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再去作战,就会胜多败少。什么是根本?内心就是这样。内心想要事物的真实情况,真实的情况是难以被攻破的。什么叫做实呢?这就是有准备啊。后世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至于在战胜之后,就忘记了军备,结果往往导致失败。哪个人不说天下平定的时候,可以停止战争、止息武备呢。却完全不知道整治军队之后才可以停止战争,讲习军事之后才可以谈论停止武备。如果晋朝撤掉州郡的武备,最终招致五胡的侵扰;唐朝撤掉中原地区的武备,最终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这就是没有武备的验证啊。当天下没有忧患的时候,却能经常保持警惕,预防忧患,那么军备怎么能有一天被忘记呢?”

命令在西华门玄津桥的西边建造驸马都尉李贞的宅第,由将作司负责这项工程。

乙巳日,旌表当涂县民孙添的母亲郑氏、黎德旺的妻子陶氏贞节。郑氏、陶氏都是因为丈夫年少去世,守节不二嫁。有关部门将此事上奏朝廷,皇帝下令在他家门口立牌坊加以表彰,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

丁未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二十八日(庚戌)。湖广辰州湖耳洞长官杨秀荣、潭溪长官石文焕、新化长官欧明万、平江蛮夷军民长官杨晟明、欧阳寨长官杨再仲等人前来朝见,进献马匹和地方特产。起初,辰州卫指挥副使刘宣武率领军队攻克了古城等山寨,招降了湖耳、潭溪等处的洞官,到这时来朝见皇帝,献上了元朝授予的宣敕印章,皇帝赐给他们冠服。不久之后,湖广行省的大臣说:“五寨属于靖州的领地,与广西的融州、思州、播州接壤,元朝时设置了五处长官司来管理当地的百姓,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制度进行管理。”皇帝下诏书同意了。于是重新设立湖耳、潭溪、新化、欧阳、古州以及八万亮寨六个蛮夷军民长官司,官秩为从五品,隶属于辰州卫,仍然任命杨秀荣等人担任长官司长官。

辛亥日,任命太常卿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起居注魏观担任太常卿。调北平行省参政周彧为湖广行省参政。

壬子日,将合淝卫改设为庐州守御千户所。

癸丑日,任命已故都督张德胜之子张宣承袭职位。起初,张德胜因为战死,张宣年纪幼小,(朝廷)命令(张德胜的)养子张同继承他的职位。到了这个时候,张宣长大了,而汪同也能凭自己的军功立足,于是皇帝命令张宣继承父亲的职位,汪同恢复了原来的姓名汪兴祖。

丁巳日。西安、凤翔二府发生饥荒,耆民宋升等人前来禀报,皇帝立即命令户部前去赈济灾民。户部上奏:那里的百姓遭受饥荒,必须运送粮食来救济他们。皇上悲伤地说:‘百姓早晚等着吃(救济粮),就像干涸的鱼渴望水一样,如果等着运送粮食来救济他们,死的人就多了。何况现在春耕刚刚开始,百姓没有粮食吃,又荒废了耕作,将会出现更严重的祸患。’皇帝随即命令户部主事李亨乘驿马前往赈济灾民,每户给粟一石,共三万六千八百八十九石。

任命滕德为兵部尚书。滕德,原本是江南行省的属官。

贬刑部尚书周浈为惠州府经历。周浈,字伯宁,是鄱阳人。擅长写诗,与辛敬、万石、杨伯谦、李克正、查和卿等人并称为江西十才子。官职屡次升迁为按察佥事,后来因为犯了事被贬谪到汴梁服劳役。等到朝廷设置河间盐运司,他又被任命为盐运使。到这时,(他)从河间被征召担任尚书,还没有到职处理事务,进入官舍后,就无礼地辱骂责罚小吏,皇上听说这件事之后很恼怒他,所以(将他)贬官。

设置大同左卫和大同右卫。设置永平卫。

沂、邳二州的山民叛乱,皇帝命令参政陆聚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平定。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