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决定御驾亲赴吕宋的消息,如同另一道惊雷,瞬间震动了整个大明朝廷。反对、劝谏、乃至以死相逼的奏章雪片般飞入通政司,几乎要将那小小的衙门淹没。宗室、勋贵、文官集团……几乎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皇帝陛下如此“冒险”和“失格”的举动。深入那拥有“飞天铁鸟”和“千里传音”的龙潭虎穴,与那个被视为国贼的凌云会面?这在他们看来,与羊入虎口何异?
然而,这一次,朱棣展现出了他作为开国雄主、靖难皇帝的绝对权威和钢铁意志。他力排众议,甚至以雷霆手段处置了几名言辞最为激烈的御史,强行压下了所有反对声音。
“朕意已决,再有妄议者,斩!”冰冷的旨意从宫中传出,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让整个朝堂瞬间噤若寒蝉。
太子朱高炽被任命为监国,与汉王朱高煦、内阁共同处理日常政务。但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决策中心,已随着皇帝的龙旗,转向了南方。
没有庞大的仪仗,没有冗长的随行队伍。朱棣只带了最精锐的五千禁卫骁勇、必要的侍从官员,以及以郑和为首的部分熟悉海事与吕宋情况的人员,搭乘经过挑选、速度最快的战舰,组成一支规模不大却极其精干的船队,扯满风帆,径直南下。
龙旗猎猎,航行在蔚蓝的海面上。朱棣站在旗舰的船头,海风吹拂着他已见花白的须发,脸色沉静,目光却如同鹰隼般锐利,望着南方海天相接之处。他心中并非没有疑虑和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作为帝王,他必须亲眼确认那威胁的真实性,也必须亲自衡量凌云和吕宋的份量。这关乎的,已不仅仅是朱家的江山,而是他脚下这片土地上所有生灵的命运。
与此同时,吕宋方面也接到了大明皇帝御驾南来的紧急通报。
整个吕宋高层为之震动。他们预料到郑和回去后可能会带来转机,却万万没想到,带来的竟然是朱棣本人!
“他来了……他竟然真的来了……”李参将喃喃自语,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这意味着,大明最高层,至少是朱棣本人,已经初步相信了那来自星海的审判。
“这是我们的机会,也可能是最大的危机。”凌云迅速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接待规格必须最高,安保必须万无一失!但同时,我们也要让他看到真实的吕宋,看到我们的力量,以及……我们的诚意。”
整个吕宋瞬间高速运转起来。港口进行彻底清理和布置,沿途道路加强警戒,都督府更是被里三层外三层地保护起来。同时,一份详细的、准备向朱棣展示的“实力清单”和“合作草案”被紧急拟定。
陈默则带着格物院的精英,开始准备一场特殊的“汇报”。他们要将那些冰冷的术语、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朱棣能够直观理解的展示——或许是新型钢铁的强度测试,或许是无线电通讯的实时演示,甚至可能是……“星槎”的短途飞行。
时间,在紧张的筹备和焦灼的等待中流逝。每一分,每一秒,都仿佛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三年倒计时,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这次前所未有的南北会晤,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紧迫感。
十几天后,大明皇帝的龙旗舰队,终于出现在了吕宋本岛的海平线上。
吕宋港内外,气氛肃穆到了极点。一边是吕宋方面整齐列队、装备精良的新式陆军和停泊在港内、线条冷峻的钢铁战舰;另一边,则是大明禁卫骁勇肃立、代表着古老帝国威严的龙旗仪仗。
凌云率领吕宋文武官员,亲自在码头迎候。他身穿国公朝服,神色平静,目光坦然。
旗舰缓缓靠岸,舷梯放下。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身穿明黄色龙袍、不怒自威的朱棣,在郑和与贴身侍卫的簇拥下,一步步踏上了吕宋的土地。
这一刻,时空仿佛凝固。
一位是统治着庞大古老帝国的天子,一位是引领着新生工业力量的领袖。
他们的这次会面,跨越了猜忌与对峙,在来自星海的巨大威胁下,被迫提前到来。
凌云上前,依臣子礼躬身:“臣,吕国公凌云,恭迎陛下圣驾!”
朱棣停下脚步,深邃的目光落在凌云身上,审视着,衡量着。他没有立刻让凌云平身,而是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凌云,你可知,你若欺朕,会是何等下场?”
码头上,风声鹤唳。所有吕宋官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凌云直起身,迎向朱棣的目光,不卑不亢,语气坚定:
“陛下,星海之言,字字惊心。臣,不敢欺天,更不敢欺陛下,欺这天下苍生!”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碰撞出无形的火花。
这不仅仅是一次君臣的见面,更是两个时代、两种力量,在存亡危机下的第一次直接对话。
而对话的结果,将决定未来三年的走向,乃至整个文明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