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一号”的残骸被小心翼翼地编号、封存,送入格物院最深处的地下分析室。每一片扭曲的金属,每一块焦黑的蒙皮,都被视为解读那未知敌人的唯一密码。失败带来的凝重气氛,并未压垮研究团队,反而激发了一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
陈默和他的核心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分析着残骸上遗留的痕迹。光谱分析、微观结构观测、能量残留检测……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被用上。终于,在残骸某处熔穿断口的微观层面上,他们发现了一丝极其微弱、几乎消散殆尽的异常能量残留。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化学反应或物理效应,其波动频率和衰减模式极其特殊,仿佛带着某种独特的“签名”。
“就是它!这就是那道幽蓝光束的能量签名!”陈默指着示波器上那微弱却独特的信号曲线,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尽管信号微弱到难以捕捉,但这意味着对方的攻击并非无迹可寻。
“立刻将这份能量签名数据,与‘巡天镜’多年来监测到的星空信号源背景波动进行比对!”凌云得知消息后,立刻下达指令。
比对工作在超级计算机(由多台蒸汽差分机并联组建的简陋阵列)的辅助下紧张进行。数日后,结果出炉——两者在核心频率和某些高阶谐波上,存在高度相似性!
“确认了……攻击‘青鸾’的,就是那个不断靠近的星空信号源!”陈默拿着报告,脸色发白,却又带着一种确认事实后的决然,“它们不仅在看,而且有能力,也愿意,清除任何过于靠近的‘眼睛’。”
这个消息让所有知情者心头蒙上更深的阴影。敌人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可怕:一个具备超远距离航行能力、拥有高效侦察和拦截手段、并且对潜在威胁采取零容忍态度的星际文明。
“它们的科技水平,至少比我们高出数个时代。”凌云在最高决策会议上,冷静地陈述着这个残酷的事实,“‘青鸾’的牺牲,让我们明白了差距,也让我们知道了对方的警戒范围和行为模式。这很重要。”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既然主动的高空探测会触发攻击,那么,我们就改变策略。”
“第一,暂停所有可能被解读为‘主动挑衅’的高空乃至轨道发射计划。‘凌霄’项目转入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阶段。”
“第二,全力发展被动观测技术。升级‘巡天镜’,研发更灵敏的地基和低空平台探测设备,尝试从侧面,更隐蔽地收集信息。”
“第三,分析这份能量签名。尝试理解其能量属性,哪怕只能模仿其万分之一,也可能为我们自己的防御或探测技术,打开新的思路。”
策略的转变,意味着吕宋需要更加耐心,更加隐蔽。这是一场在绝对劣势下的智慧博弈。
然而,地面的麻烦并未因星空的威胁而减少。就在吕宋全力分析能量签名、调整应对策略之时,郑和率领的、以“宣慰协防”为名的大明舰队,已经穿过巴士海峡,逼近了吕宋本岛的北部海域。
这支舰队规模虽不如郑和鼎盛时期下西洋的阵容,但核心的几艘大型战船经过改装,侧舷炮位明显增多,航行间也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它们没有直接进入吕宋港,而是在外海巡弋,摆出了一副虎视眈眈的姿态。
“禀都督,大明舰队已抵达外海,郑和公公遣使送来文书,言奉旨‘宣慰’,并欲登岸与都督‘共商海防大计’。”侍从官呈上一份措辞恭敬却隐含锋芒的文书。
凌云看着海图上那支代表着大明意志的舰队标记,眼神微冷。朱棣果然不肯罢休,“青鸾”发射引发的异象,终究还是引来了这头警惕的雄狮。
“回复郑公公,吕宋上下感念陛下天恩与公公厚意。本督当在都督府设宴,为公公接风洗尘。”凌云平静地吩咐,“同时,命令北海警戒区,‘怒涛级’第一、三分队前出,进行‘例行巡航演练’。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但阵型要……整齐,炮口要……干净。”
他要用一种不卑不亢、暗藏锋芒的方式,迎接这位老朋友,也是老对手。
一时间,吕宋北部海域风云暗涌。一边是大明旌旗招展、试图彰显天朝威严的混合舰队;一边是吕宋那几艘线条冷峻、通体钢铁、喷吐着黑烟、以远超帆船的速度灵活游弋的“怒涛级”巡洋舰。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在这片蔚蓝的海域上,形成了无声的对峙。
星空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帝国的舰队已然兵临城下。
内有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外有强敌环伺。
吕宋这艘航船,正行驶在它诞生以来最危险的航道上。凌云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这艘船,以及船上所承载的文明火种,能否驶过这片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