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章 几ji,“隐几而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第1章 几ji,“隐几而卧”

几ji,矮而小的桌子,用以陈放东西或依靠休息。《孟子·公孙丑下》:“隐几而卧。”(隐:倚,靠。)

《孟子·公孙丑下》中的“隐几而卧”是孟子与景子论辩时引用的典故,原文虽简短,但背后涉及礼制、士人尊严与君臣关系等深刻议题。以下从原文、注释、翻译、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展开分析:

一、原文与语境

《孟子·公孙丑下》第六章节选: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二、注释

1. 隐几而卧:

· 隐:倚靠。

· 几:古代矮小的桌案,用于倚靠身体。

· 卧:躺卧,此处指闭目养神,并非完全躺下。

· 合译:倚靠着几案休息,是一种不拘礼节的随意姿态。

2. 关键背景:

· 孟子去齐:孟子因齐王不采纳其“仁政”主张,决定离开齐国。

· 宿于昼:昼是齐国边境城邑,孟子在此暂宿。

· 留行者:齐王派来的说客,试图劝孟子返朝。

三、翻译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留宿。有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恭敬地坐着进言。孟子没有回应,倚靠着几案闭目休息。

那人不高兴地说:“我提前斋戒沐浴后才敢来劝告,您却躺卧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见您了。”

孟子说:“请坐!我明白告诉你:过去鲁缪公若不在子思身边安排使者问候,就无法留住子思;泄柳、申详若没有人在缪公身边维护他们,也无法安身。你为我这个长者考虑,却不及鲁缪公对待子思的诚意。是你先怠慢长者,还是长者怠慢你呢?”

四、创作背景

1. 战国士人的处境:

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但战国君主多追求“霸道”,对他的理想持保留态度。齐宣王表面尊重孟子,实则未予实权,孟子深感“道不行”,决然离去。

2. “隐几而卧”的深意:

这一动作并非无礼,而是孟子对齐王缺乏诚意的无声抗议。他通过“不回应”表明:若君主不能真心尊贤,士人无需屈从。此举体现了孟子“士贵王轻”的立场。

3. 历史参照的运用:

孟子引用鲁缪公礼遇子思的典故,强调君主应主动礼贤,而非让贤者趋附权势。他暗示齐王未如鲁缪公般真诚,故自己不必留恋。

五、现实意义

1. 知识分子的尊严与选择:

孟子以行动诠释了“道高于势”。当代知识分子在权力与理想冲突时,可借鉴其坚守原则的态度,不因利益放弃独立人格。

2. 人才与尊重的关系:

孟子指出留住人才需发自内心的尊重。现代组织管理中,若仅以物质条件留人而忽视精神认同,难以凝聚真正的人才。

3. 非暴力不合作的智慧:

“隐几而卧”是温和而坚定的反抗,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时,无需激烈对抗,可通过保持距离和维护尊严表达立场。

4. 传统文化中的对话艺术:

孟子未直接指责齐王,而是借古喻今,既保全对方颜面,又申明己见。这种含蓄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仍适用于现代人际沟通。

总结

“隐几而卧”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是孟子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具象化表达:士人的归隐或出仕,取决于君主是否“好善足用”。这一场景超越时代,成为衡量权力与道义关系的永恒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