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7章 軷bá,“取羝以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第7章 軷bá,“取羝以軷”

軷bá,祭祀路神。祭后以车轮碾过牲体,以示出行无艰险。《诗经·大雅·生民》:“取羝(di)以軷。”(羝:公羊。)

《诗经·大雅·生民》是周族史诗之一,记载了周人始祖后稷充满神迹的诞生与开创农业的历程。其中“取羝以軷”一句虽简短,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密码。让我们从原文解析入手,逐步揭开这段古老文本的深层意义。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节选(第八章):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注释:

· 羝(di):公羊,特指祭祀用的雄性牺牲

· 軷(bá):古代祭路神仪式。具体指将车轮碾过祭牲,象征清除前路灾厄

· “取羝以軷”直译:取来公羊举行軷祭

二、全章白话翻译

(后稷教导周人祭祀的场面)

说起我们的祭祀何等隆重?\/ 有人舂米有人舀取,有人簸糠有人揉搓。\/ 淘米声嗖嗖响,蒸米热气腾腾。\/ 众人商议筹划,取来公羊行軷祭。\/ 或烧或烤奉神灵,祈求来年更丰登。

三、创作背景与上下文

《生民》创作于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10世纪),是周王室祭祀祖先的颂歌。诗中后稷被塑造成“农神”形象:

· 第三章:其母姜嫄履巨人足迹神秘受孕

· 第四章:后稷被弃而不死,受牛羊飞鸟庇护

· 第五至七章:天生精通农耕,培育良种

· 第八章:建立祭祀制度,其中“軷祭”标志着周人将农业文明与礼制结合

四、深层寓意解析

1. 牺牲的象征体系

公羊作为雄性祭品,体现:

· 阳刚之气:契合祈求丰产的生殖崇拜

· 血祭传统:通过生命交换实现人神沟通

· 路神祭祀:为农业文明开拓空间秩序

2. 仪式中的宇宙观

“軷祭”实为时空节点的神圣化:(此处无法用图片展示,只能看文字)

A[羝羊] --> b{双重象征}

b --> c[血祭丰产] --> E[建立人神秩序]--> G[构建周礼雏形]

b --> d[净化道路]--> F[确立空间秩序]--> G[构建周礼雏形]

3. 文明建构逻辑

从后稷的神奇诞生到建立祭祀,暗含周人政治哲学:

h[感生神话] --> I[农技发明]--> J[祭祀制度]--> K[政权合法性]

五、现实启示与当下思考

1. 传统仪式的现代转化

· 当代“破土动工”仪式可视为“軷祭”变形

· 重要活动前的准备程序(如航天发射全系统检查)延续着“净化前路”的心理需求

2. 牺牲精神的当代诠释

· 公羊牺牲可对应现代社会的责任担当

· 启示:任何进步都需要某种形式的“奉献”(如抗疫中医务人员的付出)

3. 农业文明的智慧

· 后稷将野生植物培育为农作物,体现“顺应自然+主动改造”的智慧

· 对应当代生态农业:在尊重生态规律前提下创新技术

4. 文化记忆的构建

· 周人通过《生民》强化族群认同

· 现代启示:健康的社会需要共同文化叙事(如国家历史教育、企业文化建设)

这段古老的祭祀记载,本质上揭示了人类永恒的命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秩序。从驱车碾过祭牲的原始仪式,到现代社会的风险评估体系,人类始终在尝试用既有资源(如公羊)和创造的方法(如軷礼)来面对未知。这种在敬畏中前行、在传承中创新的精神,正是《生民》穿越三千年依然生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