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4章 第4章 盎àng,“盎盎春溪带雨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第4章 盎àng,“盎盎春溪带雨浑”

盎àng,盈溢的样子。常“盎盎”“盎然”连用。苏轼《新酿桂酒》诗:“盎盎春溪带雨浑。”

苏轼的这首诗,如同他亲手酿造的美酒,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醇厚的香气。让我们一同品味这首充满生活情趣与哲思的佳作。

一、全诗原文

《新酿桂酒》

· 苏轼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

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

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二、详细注释

· 新酿桂酒:新酿造的木桂酒,苏轼在惠州自创的药酒。

· 捣香筛辣:将木桂等香料捣碎筛取汁液。

· 盎盎:洋溢、充盈的样子,形容溪水满溢。

· 春溪带雨浑:春雨使溪流上涨而显得浑浊。

· 小山:指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这里代指桂树。

· 社瓮:祭祀土神时用的酒瓮。

· 芳樽:精美的酒器。

· 菜把:成捆的蔬菜。

· 葵羹:用冬葵煮的羹汤。

· 桂醑:桂花美酒。

· 蛮村:指当时偏远的惠州。

三、白话翻译

将捣碎筛取的木桂香料装入瓶盆,

就像洋溢的春溪带着雨水般浑浊。

收拾好桂树原料藏入祭祀的酒瓮,

招呼明月一同来到这精美的酒樽。

酿酒材料已让门生去置办送来,

蔬菜成捆仍要叨扰当地人的恩情。

煮烂葵羹斟上新酿的桂花美酒,

这般风流雅趣却可惜在这偏远山村。

四、创作背景

时间地点:公元1095年,苏轼贬谪惠州期间。

心境处境:

· 此时苏轼已年近六旬,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再遭惠州之贬

· 政治前途黯淡,生活清贫,但精神境界愈发超然

· 他因地制宜,研究酿酒,创制了“桂酒”并作《桂酒颂》

惠州生活:虽处蛮荒之地,他却发现了岭南的好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在本诗中同样体现。

五、诗歌赏析

1. 意象选择:俗物见雅趣

诗人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物件:

· 瓶盆、社瓮、芳樽:普通酿酒器具

· 菜把、葵羹:粗茶淡饭

· 蛮村:荒僻之地

但在苏轼笔下,这些“俗物”都与“明月”、“小山”等雅意象结合,化俗为雅,体现了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美学。

2. “盎盎春溪带雨浑”的妙处

这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 视觉生动:“盎盎”叠词既摹状又摹声,让人仿佛看到春水荡漾

· 隐喻精妙:以春溪浑水比喻初酿的酒浆,新颖贴切

· 生机盎然:虽处困境,笔下却充满生命的涌动

3. 浪漫主义手法

“招呼明月到芳樽”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但更显主动亲切。诗人不仅邀月,还将藏于《楚辞》的“小山”桂树“收拾”入瓮,显示出以心灵主宰万物的气度。

4. 复杂情感的巧妙平衡

尾联“风流可惜在蛮村”:

· 表面:感叹雅事却身处蛮荒

· 深层:在遗憾中自得其乐,在认命中保持骄傲

· 这种“含泪的微笑”正是苏轼晚年诗境的精髓

六、在苏轼诗歌谱系中的意义

此诗代表了苏轼岭南时期的重要风格转变:

· 从早期《江城子》的豪迈、黄州《赤壁赋》的哲思

· 到岭南时期更加质朴日常、返璞归真

· 将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随缘自适完美融合

结语

这首《新酿桂酒》就像苏轼在惠州酿造的美酒——原料或许简单,工艺或许粗糙,但经过他心灵的发酵,却酿出了不朽的诗意。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风流可惜在蛮村”时,感受到的不是才子的自怜,而是一个伟大灵魂在最低处依然向上开花的生命力。

千载之下,我们仍能透过诗句,闻到那缕从宋代惠州飘来的、混合着酒香与人格芬芳的醉人气息。这或许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无论身处何境,都能把生活酿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