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5章 拔bá扈,“睢盱拔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第5章 拔bá扈,“睢盱拔扈”

拔bá扈,通“跋扈”。蛮横霸道。张衡《西京赋》:“睢hui盱xu拔扈。”(睢hui盱xu:张目仰视。)

“缇衣韎韐,睢盱拔扈。”——汉·张衡《西京赋》

《西京赋》是东汉文学家张衡创作的京都大赋“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中的一篇,旨在讽谏当时王室的奢侈生活。其中“睢盱拔扈”一词,生动勾勒出西汉鼎盛时期某些人物的骄纵之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

原文、注释与翻译

· 原文摘录:

“缇衣韎韐,睢盱拔扈。”

· (此句出自《文选·张衡〈西京赋〉》,描绘了身着特定服饰武士的举止神态。)

· 词语注释:

· 睢盱:

· 基本形态是睁眼仰视的样子。

· 在《西京赋》此处的语境下,结合郭象对《庄子》的注解,可引申为跋扈、骄横之貌,形容一种傲慢自负、目空一切的神情。

· 此外,“睢盱”也有浑朴貌和喜悦貌的释义,但在《西京赋》中不适用。

· 拔扈:

· 即现代汉语中的“跋扈”,意为专横暴戾,蛮不讲理。“拔”与“跋”在此相通。

· 其核心含义指骄横放肆、独断专行。

· 缇衣韎韐:

· “缇衣”指橘红色或丹黄色的衣服。“韎韐”指古代武士所系的赤黄色蔽膝。泛指宫廷卫士的服饰。

· 现代汉语翻译:

(那些)身着缇衣韎韐的武士,仰目直视,骄横放肆,神态跋扈。

创作背景

1. 时代与作者: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约公元78年—139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着名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二京赋”是他精心撰写的长篇讽谏赋。

2. 创作动机:

· 东汉时期,贵族生活奢侈,社会风气渐趋浮华。

· 张衡作《二京赋》,凭借他渊博的学识,通过极力描绘西汉都城长安(西京)和东汉都城洛阳(东京)的繁华景象,如宫室建筑、游乐田猎等,在铺陈中暗含讽谏,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朝教训,避免奢靡,关注民生。

· 赋中对于人物形态的刻画,如“睢盱拔扈”,也是这种社会风气下某些人群姿态的缩影。

成语典故介绍

“睢盱拔扈”虽不作为一个常用成语独立存在,但“跋扈”一词却渊源已久。

· “跋扈”的典故:

· “跋扈”一词,较早的记载出自《后汉书·梁冀传》,东汉权臣梁冀专权横行,汉质帝曾当面称其为“跋扈将军”。

· 因此,“跋扈”常用来形容专横暴戾、蛮不讲理的态度和行为。

寓意解读

“睢盱拔扈”一词,生动刻画了两种紧密相连的负面特质:

· “睢盱”(傲慢无礼):主要表现为神态上的倨傲,如仰视、张目直视,流露出对他人不屑一顾的神情。这体现了行为主体在地位或心理上的自我膨胀。

· “拔扈”(专横暴戾):则更进一步,表现为行为上的霸道,独断专行,不讲道理。

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由内而外、神态与行为统一的骄纵姿态,提醒人们警惕权力或优势地位可能带来的傲慢与专横。

现实联系与论述

“睢盱拔扈”所描绘的这种傲慢专横的姿态,在今天的社会中并未绝迹,仍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 个人修养与人际交往:

·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能力强、地位高的人,尤需警惕“睢盱”之态。

· 若因拥有某些优势就目中无人、态度傲慢,甚至独断专行,不仅会破坏团队和谐,也可能让自己固步自封。保持谦逊、尊重他人,才能行稳致远。

· 权力监督与领导艺术:

· “跋扈”常与不受约束的权力相伴。在各类组织中,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民主决策程序至关重要,可以防止个人权力过度膨胀,避免“一言堂”带来的决策风险。

· 文化批判与社会观察:

· 文学作品中“睢盱拔扈”的描写,也为观察社会风气提供了镜鉴。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倡导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风气,抵制和批判各种形式的骄横与霸凌。

总结

张衡《西京赋》中的“睢盱拔扈”,虽只寥寥四字,却精准刻画了一种傲慢专横的姿态。它源于古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蕴含着对个人修养、权力运用的深刻思考。时至今日,这面古老的镜子依然照见现实,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常怀谦卑之心,警惕傲慢之气,远离专横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