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31章 楚王心术、囚徒的价值与缙云初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章 楚王心术、囚徒的价值与缙云初动

楚军大营,旌旗猎猎,气氛却并非全然的胜战狂欢。中军帐内,楚成王熊恽把玩着玉圭,目光深邃地打量着被羁押的宋襄公兹父。这位一度志得意满、欲图中原的“仁义”霸主,此刻袍服凌乱,面色灰败,却仍强自挺直脊梁,维持着最后一丝可怜的尊严。

令尹子文坐在下首,帐内仅有他二人与看守的甲士。 “王上,宋公已擒,我军大胜,威震中原。眼下当如何处置此人?是杀是留,请王上定夺。”子文的声音平静无波,仿佛在讨论一件寻常货物。

楚成王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踱步到宋襄公面前,目光如炬:“宋公,盂地之时,何其倨傲也。今为阶下之囚,尚复有‘仁义’可言乎?”

宋襄公嘴唇哆嗦,欲言又止,最终化作一声长叹,闭上了眼睛。羞辱已极,无言以对。

楚成王冷笑一声,回到案前,对子文道:“杀之,易如反掌。然杀之后,其利几何?其弊几何?”

子文沉吟片刻,道:“杀之,其利有三:一可彻底粉碎宋国称霸之心,震慑中原诸侯;二可激怒宋人,或可迫其倾国来战,我军正可借此一举灭宋,扫除北进障碍;三可…”他略一停顿,“可绝后患。”

“弊呢?”楚成王追问。

“其弊亦有三:一者,杀一国之君,尤其是中原姬姓诸侯,恐坐实我楚‘蛮夷’之名,激使中原诸侯因恐惧而真正联合,彼时我楚虽强,独对天下,亦非易事;二者,宋国现有目夷主政,此人沉稳有谋,非兹父之迂腐,若其君被杀,宋人悲愤之下,必拼死力战,我国纵胜,亦代价惨重,恐为他人所乘;三者,”子文压低了声音,“留兹父一命,其声名已臭,能力已失,放归一庸主,岂非比面对一个团结悲愤、且有能臣辅佐的宋国更有利?”

楚成王抚掌大笑:“令尹之言,深得吾心!杀之,徒得虚名而招实祸;留之,可操弄于股掌,以为奇货。”

他的思路愈发清晰:“兹父此人,好虚名而无实才,贪小利而忘大义。留着他,比杀了他有用得多。我可挟此君,号令宋国,索取巨贿,割让城邑。更可借其名,行我之事。中原诸侯见我不杀其君,或会心存侥幸,难以铁板一块。待我逐步消化所得,削弱宋、齐,何愁霸业不成?”

一个将宋襄公作为政治筹码和提线木偶的计划,在楚成王心中迅速成型。他要的不是一时的杀戮快感,而是长远的战略利益。

计议已定,楚成王再次走到宋襄公面前,语气变得“温和”了些许:“宋公,寡人念你也是一方诸侯,不忍加害。然你无故兴兵,干预齐政,挑衅大楚,其罪非小。若欲生还故国,需答应寡人几个条件。”

宋襄公猛地睁开眼,生还的希望让他暂时忘记了屈辱:“…楚王请讲。”

“其一,宋国需献上黄金万镒、玉璧百双、良马千匹,以为赎金。” 兹父嘴角抽搐,这几乎是掏空宋国府库的条件,但他咬牙点头。 “其二,宋国即刻归还先前所占齐国之地,并承诺永不侵犯。” 兹父再次点头,那些地方本也快守不住了。 “其三,”楚成王语气转冷,“宋国须尊楚为盟主,嗣后诸侯会盟,楚当为执牛耳者。宋公需上书周天子,言明此意。” 兹父脸色惨白,这等于让他亲手放弃并转让自己梦寐以求的霸权,但性命攸关,他只得艰难颔首。 “其四,为表诚意,请宋公暂留楚营些许时日,待赎金及盟约事宜办妥,寡人自当礼送归国。”

这最后一条,实为扣作人质,以确保前三条的执行。宋襄公彻底瘫软下去,他明白,从此刻起,他不仅是一个囚徒,更成了楚国用来勒紧宋国脖颈的一条锁链。他所有的雄心、所有的“仁义”,都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巨大的屈辱感淹没了他,然而,求生的本能压倒了一切。

楚成王满意地看着他。一个活着的、听话的、信誉扫地的宋襄公,其价值远超一具尸体。他下令给予宋襄公相对较好的待遇,实则软禁,同时派出使者,带着苛刻的条件,前往宋国睢阳。

楚使到达睢阳,宣读楚王条件。宋国朝野哗然。群情激愤者要求杀了来使,与楚国决一死战,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代理国政的目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深知答应条件,宋国将元气大伤,尊严尽失,沦为楚国附庸;若不答应,兄长性命难保,楚国大军旦夕可至,宋国有亡国之危。

他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展现了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现实主义态度:“诸君岂不愿战?吾亦愿战!然战必亡国,徒使先君宗庙倾覆,百姓遭屠,有何益处?今楚强我弱,势不如人,唯有暂忍屈辱,存续社稷。国君蒙尘,乃国之大耻,然国之存亡,重于君之生死!若能以财货换回国君,保全国体,徐图后计,方为长远之道。”

他最终做出了痛苦但理智的决定:接受楚国的绝大部分条件。他尽可能与楚使讨价还价,略减了赎金数量,但在尊楚为盟主和边界问题上未做让步。他筹集了巨额赎金,安排交割土地,并准备尊楚文书。

同时,他私下对亲信悲愤道:“此奇耻大辱,宋人当永世铭记!今日之屈,乃为明日之伸。楚国恃强凌弱,其暴必不长久。我宋当整军经武,抚慰百姓,暗中联结与楚有隙之国。待时机一到,今日之耻,必百倍奉还!”

目夷的隐忍,为宋国赢得了喘息之机。他将国内的悲愤情绪引导向自强与复仇的长期准备中。宋国,在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政治灾难后,开始在屈辱中默默舔舐伤口,积蓄力量。

当齐、宋剧变的消息,越过太行山,传到北方的晋国时,在公子重耳流亡的团队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此时的重耳,已流亡多年,辗转列国,虽仍前途未卜,但其身边聚集了狐偃、赵衰、贾佗、先轸等一批能臣,形成了一个小而精的政治智囊团。

得知宋襄公被擒、齐国大乱、楚国气焰熏天的消息后,重耳与臣属们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讨论。

老谋深算的狐偃首先开口:“齐桓公霸业崩矣,宋襄公徒惹笑柄。中原无主,楚势滔天。此乃百年未有之变局也。”

赵衰接口道:“楚虽强,然其以力压人,非以德服人。中原诸侯畏其力而恨其暴,心中必不服。此正是英雄崛起之机。”

年轻的先轸已有名将之姿,他更关注军事:“观楚用兵,深谋远虑,子文乃良帅。未来若欲与楚争锋,非有强兵劲旅不可。晋地险要,民风彪悍,正可练就雄师。”

重耳默然良久,望着南方,缓缓道:“桓公之业,管仲之谋,竟毁于一旦,令人扼腕。楚人南蛮,竟能问鼎中原…...”他的眼中没有恐惧,反而有一种复杂的光芒,那是野心与责任感交织的光芒。“若得天佑,得返晋国…...”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

他的团队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中原局势,分析楚国的战略和弱点,探讨未来晋国可能的定位。一颗争霸的种子,已在北方悄然种下。重耳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流亡困境,投向了未来天下格局的棋盘。他隐约感觉到,齐桓宋襄留下的巨大空白,或许终将由来自北方的力量来填补。

南方的楚国正享受着霸权的甘美,北方的晋国却在蛰伏中磨砺着爪牙。历史的车轮,在碾过齐、宋的废墟后,正朝着一个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冲突时代隆隆前进。楚成王手中的宋襄公,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霸业的巅峰,也隐约反射出未来挑战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