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伐卫的决定,如同一声惊雷,炸响了中原沉寂已久的天空。新立的晋君,并未选择稳妥的固守,而是以一种强势的姿态,直接挥戈东向,这无疑向天下宣告:晋国,已不再是那个内乱不休的弱国,一头雄狮已然苏醒,并亮出了它的利爪。
晋军经过短暂却高效的整顿,在狐偃、先轸等将领的指挥下,迅速东进。大军旌旗蔽日,兵甲精良,虽然经历了内乱和远征,但在重耳归来凝聚起的士气加持下,依旧展现出令人侧目的威严。他们的目标明确——卫国都城楚丘。
晋军东进的消息早已传到楚丘。卫国君臣顿时陷入一片恐慌。卫文公年老体衰,闻讯更是惊惧交加,几乎卧床不起。世子(后来的卫成公)与一众大臣惶惶不可终日。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有大夫主张立刻向楚国求救:“晋师虽强,然劳师远征,岂能久持?我当固守待援,速遣使告急于楚王,楚必不会坐视其盟国被侵!”
另一派则更为悲观,尤其是曾与狐偃有过接触、深知晋国决心的大臣:“楚军主力远在商丘,鞭长莫及!即便来救,岂能速至?待楚军到来,我楚丘恐已化为齑粉!且晋侯新立,其志在立威,我军新败于狄(假设之前有狄患),岂能抵挡晋军兵锋?不若……不若请和……”
世子犹豫不决,既怕开罪强大的楚国,又怕晋军立刻破城。最终,卫侯在病榻上做出了一个昏聩的决定:一方面,派出使者火速南下向楚国求援;另一方面,也派出使者前往晋军大营,试图以财货贿赂,延缓晋军攻势,等待楚军来援。
卫国的求和使者带着重礼来到晋军大营,言辞卑屈,恳请晋侯退兵。狐偃与先轸等人立刻识破了卫国的缓兵之计。
先轸,这位历史上即将大放异彩的名将,首次在重大军议中展现出其锋芒:“主公,卫人无信,首鼠两端!此非真降,实为拖延,待楚援耳!我师贵在神速,岂能中其诡计?当拒其贿赂,即刻进军,以雷霆之势兵临楚丘城下,迫使卫人出降!若等楚军北来,则我腹背受敌,大势去矣!”
晋文公从善如流,断然拒绝了卫国使者的求和,并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晋军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很快便抵达楚丘城外,扎下连绵营寨,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攻城器械迅速组装起来,一场惨烈的攻城战似乎一触即发。
城头上的卫军看到城外军容鼎盛的晋军,以及那些巨大的云梯、冲车,无不股栗失色。世子亲临城头,见状心胆俱裂。他知道,凭借卫国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守住城池。
就在晋军准备发动进攻的前夜,楚丘城内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一群恐惧亡国的大夫联合起来,逼迫世子做出决定:开城投降!
是夜,楚丘城门缓缓打开。卫世子肉袒面缚,口衔玉璧,带领着文武大臣,抬着棺木,出城来到晋军大营前,向晋文公请降。
文公端坐戎车之上,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当年流亡过卫,备受冷遇甚至羞辱,今日却能让其一国之君以如此屈辱的方式乞降。他并未过分折辱对方,接受了玉璧,令人焚毁了棺木,然后宣布了投降条件:
1. 卫国必须立刻断绝与楚国的盟约关系。
2. 赔偿晋国军费,献出大量财货粮草。
3. 割让部分边境城邑给晋国。
4. 派遣质子前往晋国,以示忠诚。
这些条件极为苛刻,尤其是第一条,意味着卫国将彻底背叛楚国,投入晋国的阵营。但在大军压境的死亡威胁下,卫世子只能含泪全部接受。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城下之盟”。晋国不费太大伤亡,便成功地削弱了楚国在北方的羽翼,极大地震撼了中原诸侯。
当卫国投降的消息传到正在商丘前线督战的楚成王耳中时,他勃然大怒。晋国的行动完全打乱了他的部署。
“重耳小儿!安敢如此!”楚成王怒吼着,几乎要立刻下令分兵北上,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新晋诸侯。
然而,令尹子文却保持了冷静。他劝阻道:“大王息怒!晋军新胜,士气正旺,且其伐卫之名,乃报昔日流亡之怨,中原诸侯虽惧,却未必同情卫国。我若此时大军北上去救一个已投降的卫国,则商丘围城之功,恐毁于一旦。且劳师北上,晋军以逸待劳,于我不利。”
子文顿了顿,献上一策:“晋人狡诈,伐卫实为救宋。我若被其牵着鼻子走,则正中其下怀。不若……加大对商丘的攻势!只要速破宋国,尽取其地,则晋国虽得卫,亦失大义,且我大楚实力倍增,届时再回头北顾,整合力量,与晋决战的主动权,仍在我手!”
楚成王虽不甘心,但觉得子文之言确有道理。于是,楚军并未立刻北上报复晋国,而是更加疯狂地向商丘发动了新一轮的猛攻,企图尽快结束宋国战事。这一战略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晋国决心和行动力,也给了晋国更多整合新获力量的时间。
在西方秦国,田穰苴已安全抵达,并收到了重耳留下的书信。得知晋公已返国且初战告捷,他心中稍安。虽然未能立刻奔赴战场效力,但他并未虚度光阴。他谢绝了秦国的官职邀请,深居简出,每日里或研读兵法典籍,或观察秦国风土人情、军制战术,默默积累,等待召唤。他知道,未来的抗楚大战,必有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而在遥远的东南,越国使者从楚国带回的“友好”承诺,让越王允常信心倍增。虽然楚国的支持更多是口惠而实不至,但足以让越国感到背后有了依靠。允常开始更加积极地整军经武,模仿中原和吴国的装备、战术。越地的工匠在国君的命令下,开始尝试铸造更为精良的青铜剑矛,虽然工艺尚且粗糙,但一股尚武扩张的野心,已随着叮当作响的铸炼声,悄然滋长。他们磨砺的剑锋,在潜意识里,已对准了世仇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