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 > 第105章 后世番外:落星城 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5章 后世番外:落星城 下

1953年,落星城,吴奎带领的团队还在这里驻扎。

现在,绿色的落星山和光秃秃的落星山都已经没有了,只有未知材料的透明半球形罩子罩在那里,透过它,在落星城附近的人还能看见里面流光溢彩的“大秦仙莲”。

针对大秦遗留物的研究,他们还在继续中,但因为三年前朝鲜那边,全国的力量都集中到了那里,人才都往国防军工集中,落星城这里就耽误了下来。

现在终于战争胜利,他们的国家彻底告别了过去被列强欺压的历史,连远离战场的落星城都在为这个消息一片欢欣鼓舞。

大家正在屋子里各自发表心中的感想,却见吴奎的学生匆匆跑进来,喘着气说“仙莲”那边出了大动静。

屋里的人瞬间安静,一个比一个快地跑出去,也没忘带上相机和纸笔。

现在正是七月,盛夏时节,外头“仙莲”上的罩子平时白天都会被太阳罩得金光闪闪,刺的人不敢直视。

而现在,他们肉眼看见那罩子被阳光晒的软化下来,能撑住那么厚煤炭和黄河泥沙的坚挺的圆弧,开始扭曲。

而后,软下来的罩子并没有掉落在地上,而是以缓慢的速度蒸发成白色的水汽,而后往上升腾,聚成云朵。

一刻钟后,没有雷声,没有乌云,依旧艳阳高照的天,却落下了雨。

疯狂记录资料的吴奎抬起头,怔怔看着天上的雨,脑子思绪万千。

这是因为知道我们胜利了,所以再跟着一起庆贺吗?

本地人世代跟着落星山一起生活,却在这短短几年,跟着一起看见了落星山背后的秘密。

他们也看见了那个阻隔他们进去的东西是如何软化,消失,又如何化作雨落下的。

正是天热少雨,庄稼最要紧的时候,看见这雨,落星附近生活的人无不激动。

驻扎在这里的军队也在跟着吴奎一起做记录,等雨停下后,就要围住这里,不能让外人进入,而吴奎则是带着团队进去勘探。

落星书记让他们放心去干活,自己会稳住群众,转头大喇叭全城播报,要组织人一起去清扫祭拜“山神章邯庙”。

没有了阻隔,进到里面的吴奎这次站在了那块大秦石碑的边上,带着队员们一起拍照记录,然后再靠近“仙莲”,进行采集工作。

走到“仙莲”底下,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高,有多大。

老规矩,先测量各种数据尺寸,绘图,然后在各个明显不同材质的区域开采化验。

采样工作进行了一星期,事后结果整理上报,基本与他们猜测的一致。

这个大秦“仙莲”,就是蕴含多种金属单质的巨大“露天矿”。

写上“露天矿”这三个字的时候,团队里的不少学生都有争议,实在是因为它太不像个矿了。

总之,是个有很多金属元素,但是中间“金色花蕊”部分的材料不是金,也不是目前任何已知的金属。

一个学生问到:“那这秦朝流传下来的矿,咱是开采,还是保护?”

队伍立刻分化成两派。

多数派都认为,矿就应该用,苏联那边因为我们胜利了,各种工业支援都来了,正是我们缺资源的时候,这么大一矿不用它,留着干看,这不纯吃苦吗?

几个少数派觉得,这可是文物中的文物,在想想它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为了河南和国家,这玩意要不还是不要动了吧。

这个观点一说出来,就遭受到了怒喷,不是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是一点都不实事求是。

要它真是什么龙脉之类的东西,哪里来的那么多古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最后上面也最终决定:用!

全国人民的发展的等不得,是什么珍贵历史遗留文物,那也要在生存问题面前靠边站。

储量这样大的纯天然单质矿,挖下来就能用的好东西,放着做文物那是对全国人的不尊重。

当然,几百米直径的大厂好盖,但是几百米高的建筑一点都不好盖,由于马上要来很多苏联专家,我们后面搞飞行试验和安排这些专家去南边,都会避开落星城这边的路线,以免他们好奇落星的大矿也想研究。

就这样,吴奎这边的研究团又爆改工程队,开始试着拆分运输这些天然金属,落星城边上也就近开始建设厂房,全国上下很快投入到新一轮的建设生产当中。

在忙着发展农业、工业、医疗,扫除各种旧社会遗毒的过程中,考古学算是文科里又一大兴起流派了。

他们的考古研究和历史研究,在王家庄初步开始,一个王家庄的大秦藏兵洞,所找到的真实可用宝藏和古代知识就已经够他们消化良久。

那些被农学家们视作珍宝的古代种子,更是宝贝中的宝贝。

在驯化植物不知道多少年的现在,能找到珍贵的,两千年前的种子,对农学研究的作用是重大的。

吴奎带着人来落星城一挖掘,所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更是手不停歇地翻阅资料来进行支援。

但是大秦还是离他们现在太久远了,两千年的时间,不知道现在史书上的东西是不是被篡改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没有记录下来。

不过毫无疑问,大秦统一前期的神秘,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了。

这一年,落星城附近所有受到下雨的区域,均粮食作物长势良好,无病无灾,使用千年的耕地土壤经检测,所有微量元素含量都比周围土地高。

之后连续三年,落星城附近耕地都粮食产量较高。

1957年,给落星城修铁路的时候,又挖到了秦朝的废弃工坊的遗址,里面还有当时匠人未完成的雕刻石碑。

好消息,是有字的。

更好的消息,是跟着秦始皇和秦皇帝小白一起来观星的官员们写的文章,有详细记载这事的起因和结尾。

史书记载,就是:大秦十年,东郡降天星,其星大如华盖,七色交辉,状若莲华,光照百里。始皇与太子率众观之,皆骇然称异。乃诏于其地筑城,名曰,以纪天瑞焉。

然而根据挖出来的好几篇不同优秀文章的内容分析,是因为阴阳家的人借口“荧惑守星”,试图让大秦上下修德,惹来了太子小白的不满,他特意请求始皇帝,带着文武百官过来观星。

出发点有二:一,阴阳家说天象与王朝气运挂钩,那之前荧惑守星,现在有天降落星,是福还是祸;二,就是太史局的人都没观测到这么大一颗天星,业务能力不如他一个太子,有什么脸在这说话。

所以夸耀天星和大秦福德的文章里,还有不少夸耀太子观天象,和天下的能力,剩下的都是踩阴阳家的。

关于他们正在使用的大秦天星,所有人终于有了解答,但是不解的问题又多了。

所有太史局专业人员都没看到的天星,太子小白他怎么观测到的呢?

他还能提前计算好时间,带着大家一起过来看……难不成,他真的是个天文学天才?   在用上大秦遗产的时候,历史学的研究重心,也不可避免的偏向大秦。

研究王侯将相的历史,必须得辩证得看,得正视他们的功绩,对这片土地的贡献,也得看到在他们下面那些毫无发声渠道的群众。

作为封建帝王里,一直都被统治者和官僚阶级挂起来吹捧的那一个,秦皇帝嬴小白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

好吧,不严谨,应该是只有起,没有伏。

史书记载,他出生就是大白天和一颗天星一起降世,五岁大秦一统,他被封为太子,一介幼童就能参与政事。

制定礼仪,搞统一,定新字变新法,都是秦始皇和李斯主导,但太子小白也都深度参与的事。

史书上的记载不明显,但看过李斯的泰山祭文,就能知道泰山封禅这事,都是太子拉着赵高一力完成。

秦皇帝一生的故事很多,最出名的,当属“韩信泰山遇恩主”的故事了,从此中国军事史上都多出一个奇迹。

而同时期,太子少年时代最出名的,就是被韩信请回淮阴,然后淮阴从此得到了大秦资源倾斜,几十年后,真的成了大秦东南粮仓。

淮阴之富,从秦开始,也就是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时移世易,黄河又改道了,导致淮阴后面的地位略有下降,但现在也依然是农业大市。

后面就是巡视全国,到一个地方就查上查下搞建设,但又因为天下初定,所以建设也只能慢慢来,都是给地方定长期建设计划,让他们慢慢建。

再后面,就是突然始皇帝退位,太子成了秦皇帝,重点放在给大秦培养人才,搞教育立学宫。

教育搞一搞,时不时再出去巡视天下,又去泰山封大秦功勋,就这么过了几十年,内部又开始有骄奢淫逸的苗头了,就立刻换了贾谊做丞相,重新针对土地还有盐铁进行新一轮清查,紧了几年再换上新丞相有让天下松一松。

当然,史书记载,这是秦皇帝“一张一弛,治国有度”。

他的仁政很多,还有衡量完天下田地后,对天下税收的平衡征收,宫廷制度的改革,终身制的宫廷女性改为有限时间的雇佣制,内监人选也放严标准只挑选天生残疾者……

他漂亮的皇帝履历里,难得能被人拿出来说道的,大概就是他到了年纪也不娶妻,还有就是分明身体够好,却在69的时候就退位去修道。

亲爹秦始皇也是这个年纪退休,但是他退休后,还一直坐镇咸阳宫,帮着外出的儿子打理天下朝政的,换了嬴小白自己,退位后是放手不管事,修道务农去了。

虽然农桑也是国之根基,但是不少大秦后面的王朝士大夫都认为他这就是老来懈怠,丢下自己皇帝的责任不管了,早退也算是秦皇帝难得为人诟病的点。

如果史书没有漏缺,大秦前期是真的没什么农民起义,而不是起义被官方删除了的话,那秦皇帝那时的大秦,真能算是比较安稳的盛世了。

因为某些还不能对外公布的原因,对秦皇帝的历史研究一直是大热话题。

结合各种史料,以他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段历史就有很多疑问重重的点。

首当其冲第一个问题,就是秦皇帝小白巡视天下,所以他画得出来《大秦山河社稷图》,但是如何做到把全国重要矿产都探得如此清楚呢?

这个能力,你别说两千年前,就现在,美苏都没这个实力啊!

我们去苏联的时候顺便打听过了,有些西伯利亚的矿,他们自己都还没探测到呢,那个年代,大秦到底怎么探测的?

还有,秦皇陵外围已经勘测确定有二十二个棺椁,和史书上的数量对得上,都是秦皇帝埋的自己兄长。

那他自己呢,秦皇帝的陵墓又在哪里?

民间传说和大秦史书上,都对贤王扶苏的公正严明,仁慈爱民褒奖不一,可我们在发掘出来大秦人自己文献资料上,好像对贤王的并没有如此追捧?

所有的史书里,都说秦始皇老来又偏爱上长子,哪怕秦皇帝小白整天打发长兄去外面,始皇帝都把人召回咸阳,甚至父子二人还借封“秦王”一事互相试探,事实又真的是这样吗?

对务实的秦皇帝小白研究还在进行中,全国上下的大生产建设,也让很多被掩埋的古代遗址和陵墓被发现。

半坡遗址、唐大明宫遗址、 殷墟继续发掘、江西鄱阳“安南学府”遗址……

安南学府,是大秦十年南下的儒家十二弟子在鄱阳一带教书育人的学校,主要学生除了当地人,还有当时的南边的各种百越贵族,是大秦睦邻友好,周边也仰慕大秦的重要表现。

1959年,当地群众在耕种过程中发掘到的安南学府遗址,考古队赶到现场,还在地下挖到了秦朝初年的儒家典籍,经过复原,那些竹简和纸张混杂的书上面,有现在失传的文章,还有不少文章上面的字和现在的字略有差别。

1963年,淮阴城在水下发现两千年前的将军庙和县令庙遗址,还疑似探测到水下墓室。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北定胡城发现项籍墓,“破军甲”与破军戟震撼出土。

1967后,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西北别胡城秦长城遗址附近发掘“秣陵侯墓”,墓室里好几块印鉴,代表嬴姓子弟和楚国熊姓子弟名字的印章一经出土,秣陵侯身份之谜的疑问席卷考古界。

两年后,陕西万雍市郊区,一位农民打井过程中挖掘到了兵马俑,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考古初次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