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的发小是朱元璋 > 第132章 余波与暗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蒋瓛的密信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从京师扩散至大同。田娃遵照指示,约束部下,低调行事,将主要精力放在确保榷场正常运转和边境稳定上。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几日之内,田娃便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压力。

先是几位与永嘉侯府有姻亲或旧谊的边镇将领,以“商讨防务”、“慰问辛苦”为名,递来拜帖,言语间虽未明说,但试探、说情之意隐约可辨。田娃一概以“军务繁忙,榷场事紧”为由婉拒,闭门谢客。

接着,都察院一位巡按御史路过大同,在与地方官员的宴席上,看似无意地提及“勋贵乃国之柱石,纵有小过,亦当念其旧功,不可轻动根本”,目光几次扫过在场作陪的田娃。田娃眼观鼻,鼻观心,只当未曾听见,专注地品尝着杯中之物。

更有甚者,大同城内开始流传一些风言风语,有说田娃“邀功心切,构陷勋贵”,有说其“手段酷烈,有伤天和”,甚至隐隐将他与历史上那些臭名昭着的酷吏相比较。这些流言传播速度极快,显然背后有人推波助澜。

“伯爷,这些人太过分了!分明是永嘉侯的党羽在暗中捣鬼!”亲兵忿忿不平地汇报着市井流言。

田娃摆了摆手,神色平静:“意料之中。他们动不了京师的铁案,便想在大同坏我名声,乱我心境,甚至希望我行事出错,好让他们抓住把柄。不必理会,清者自清。”

他深知,这是博弈的一部分。对手在用各种方式施加压力,试图影响局势。他若反应过激,反而落人口实。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田娃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他独自一人时,也会思考此案的深远影响。永嘉侯倒台,必然引发勋贵集团的警惕与反弹,未来他在朝中的处境可能会更加艰难。那些原本就对他这个“幸进”之臣不满的势力,恐怕会更加敌视。

“陈远啊陈远,”他有时会对着空寂的房间自语,“你想做个能臣干吏,肃清寰宇,可这大明的官场,比想象中更要盘根错节,步步惊心。”

但每当这种念头升起,看到案头那厚厚的、记录着永嘉侯罪行的卷宗副本,想到边镇因此可能获得的清明,他的意志便会重新坚定起来。

“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求问心无愧,对得起陛下信任,对得起这身官袍,对得起边关百姓期盼的安宁日子。”

他不再纠结于流言与压力,将精力投入到实务中。他仔细核查榷场开市后的贸易数据,督促相关官员公平执法,杜绝新的腐败滋生;他加强与宣府等地的联系,密切关注边境动向,防备塞外部落因军械交易失败而可能产生的异动。

与此同时,他并未完全放松对案情的后续关注。他密令手下,继续深挖与永嘉侯府有密切资金往来的那几个边镇将领的底细,虽然暂时动不了他们,但掌握更多证据,未来总能派上用场。他也留意着京师三司会审的进展,通过特殊渠道了解审讯中是否出现了新的证词或线索。

这一日,他收到毛骧从京师发来的密报。信中称,三司会审进展缓慢,永嘉侯朱亮祖在堂上时而咆哮公堂,倚老卖老,时而沉默不语,对关键指控拒不承认,只将责任推给已死的断指管事和“背主妄为”的朱福。勋贵集团中不断有人上书,或言朱亮祖战功卓着,乞求宽宥;或言证据尚有疑点,需谨慎核查。朝堂之上,争论激烈。

但在密信末尾,毛骧提到了一点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审讯朱福时,朱福在压力下曾含糊地提及,侯爷近年来与一些“方外之人”往来甚密,似乎颇为信奉某种“养生之道”,但具体细节,朱福也表示不知情。

“方外之人?养生之道?”田娃看着这短短一行字,眉头微蹙。这在勋贵之中并不罕见,求仙问药、信奉僧道者大有人在。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与永嘉侯相关的异常信息,都值得留意。

他暂时将这信息压在心底,当前首要仍是稳住大同局面,等待京师的最终裁决。他知道,这场风暴的余波远未平息,水面之下,还有更多的暗礁需要小心规避。而他,必须像一枚牢牢钉在大同的钉子,稳固,且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