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乡野奇途 > 第109章 药香里的约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刚漫过百草堂的门槛,小虎就背着竹篓站在药铺门口了。王掌柜正用软布擦拭柜台,见他来,笑着招呼:“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刚炖上的陈皮雪梨汤,喝一碗暖暖身子。”

小虎接过粗瓷碗,汤里飘着两片陈皮,甜香混着药香滑进喉咙,熨帖得浑身舒服。“王掌柜,今天想学认啥药?”他放下碗,眼睛亮晶晶的。

王掌柜指了指墙角的药碾:“先学碾药吧。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讲究‘轻研慢转’,太急了药粉粗细不均,太缓了又费功夫。”他拿起一把苍术,“就碾这个,专治湿寒的,你试试。”

小虎蹲在药碾旁,握住木柄慢慢转圈。苍术块在碾槽里滚动,渐渐碎成颗粒,再变成粉末。刚开始他用力太猛,药粉溅得满裤腿都是,王掌柜在一旁笑:“别急,跟揉面团似的,得顺着劲来。你看这苍术,性温燥,碾的时候得让它‘散’开,才能把药效碾出来。”

小虎放慢速度,感受着木柄传来的阻力,渐渐找到节奏。药粉越来越细,一股辛辣的香气漫开来,混着药铺里原有的当归、黄芪味,成了一种特别的香。

“这味儿冲吧?”王掌柜递过个小筛子,“过筛的时候要轻晃,细粉漏下去,粗的再回碾槽,不能偷懒。”小虎学着筛药,看着细如粉尘的苍术粉落在纸上,心里竟有种莫名的满足。

正忙着,哑女背着满满一篓草药来了,篓子里是刚采的柴胡和黄芩,带着露水的清香。她看见小虎,眼睛弯成了月牙,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烤得金黄的红薯,递给他时,手还带着点采草药时被荆棘划破的小口子。

小虎接过红薯,烫得左右手倒腾,掰开一半递给王掌柜,又给哑女塞了一半。甜糯的热气混着药香,三个人站在药铺门口,笑得像屋檐下的暖阳。

“哑丫头采的柴胡,根粗、须少,是上佳的药材。”王掌柜掂了掂篓子里的柴胡,“前阵子镇上张大户家的小子总发烧,就等着这柴胡配药呢。”他转头对小虎说,“你看这柴胡,茎秆紫中带绿,根须白净,采的时候得带点土,不然伤了根,药效就跑了——这都是哑丫头教我的,她认药比我准呢。”

哑女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个笑脸。小虎忽然想起昨天王掌柜说的“医者仁心”,原来这“仁心”不只是对人,对草木也一样——认得出它们的好,护得住它们的魂,才能让药真正发挥作用。

晌午时分,药铺里来了个熟客,是邻村的李婆婆,拄着拐杖,咳嗽得直不起腰。“王掌柜,我那孙儿又咳了,整夜睡不着,您给看看。”

王掌柜给李婆婆倒了杯热水,又让小虎去里屋取听诊器。“孩子多大?咳的时候带痰不?”他边问边摸李婆婆的脉。小虎捧着听诊器出来,见哑女正蹲在李婆婆身边,轻轻帮她捶背,动作轻柔得像春风拂过草地。

“三岁了,咳得脸通红,痰是黄的,还总说嗓子疼。”李婆婆抹着眼泪,“家里穷,实在没办法了才来麻烦您。”

王掌柜开了药方,又从柜台下拿出个小纸包:“这是川贝粉,回去给孩子蒸梨吃,不用花钱,算我送的。”李婆婆要给钱,王掌柜按住她的手:“当年我爹给你家老伴看过病,他还赊过我两斗米呢,这点东西算啥。”

李婆婆千恩万谢地走了,哑女忽然拉着小虎的袖子,往村外的方向指。小虎明白,她是说要去采川贝的原生地看看。王掌柜听见了,笑着点头:“去吧,记得带把小铲子,川贝长在松树下,根上带点土才好活。”

两人往村外的松林走,哑女走在前面,脚步轻快,时不时回头等小虎。阳光透过松针洒下来,在她发间跳跃,像撒了把金粉。走到一片坡地,哑女蹲下身,拨开厚厚的松针,指着土里冒出的几片心形小叶,比划着“就是这个”。

小虎学着她的样子挖开泥土,果然看到个圆滚滚的鳞茎,像串小珍珠埋在土里。“这就是川贝啊?”他轻声问,怕惊扰了这小小的药草。哑女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又指了指不远处的一片空地,意思是下次再来采,别一次挖完。

小虎忽然懂了:所谓“仁心”,也是“惜物心”。不贪多,不赶尽杀绝,给草木留条生路,也给后人留点念想。就像王掌柜不赚李婆婆的钱,哑女采草药时留着幼苗,都是一个理——日子不是一锤子买卖,细水长流,才能活得踏实。

夕阳西下,两人背着半篓川贝往回走,哑女忽然停下脚步,从怀里掏出根红绳,上面穿着颗小小的川贝,递给小虎。红绳在夕阳下晃啊晃,像颗跳动的小心脏。

小虎接过,把它系在手腕上,冰凉的川贝贴着皮肤,却觉得暖烘烘的。他想,这大概就是王掌柜说的“药香里的约定”——人和人,人和草木,都在这淡淡的香气里,守着一份默契,慢慢走,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