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子时三刻,赵小刀独坐于据点密室,面前摊开着数十卷调查笔录、草图及密报抄件。油灯将他的身影投在墙壁上,随火光摇曳,仿佛有无数个影子在参与这场无声的商议。连日来的侦查结果,此刻如散落的珍珠,需由他亲手串联成链。

他提笔蘸墨,在一张全新的宣纸上落下标题:《玲珑阁涉案研判录》。笔锋沉稳,字字千钧:

“一、源流确认:”他写下,“康陵赝品玉璧内壁暗记,经石缘斋石老指认,确系‘玲珑阁’特有之‘三星拱月’纹。此标记为该阁高仿器物之凭证,传承有序,鲜为人知。” 行文至此,他略作停顿,眼前浮现石老谈及此事时忌惮的神情。

“二、物料溯源:”他继续写道,笔速加快,“经查,约五月前,一批‘京西官矿特供’玉料,经漕帮暗渠,最终流入‘玲珑阁’关联货栈。此与苏先生在永陵窗棂泥土中检出之京西矿粉,形成完整印证。可判定,制赝原料来源于此。”

“三、技艺印证:”他的笔尖在纸上稍作停留,似在斟酌用词,“‘玲珑阁’在顶层圈子中以高仿技艺闻名,尤精仿古玉,其工艺水准与赝品玉璧所展现者高度吻合。其客户非富即贵,于特定层面已成公开之秘。”

写至此处,他放下笔,将三项论据并置观之:暗记为凭、物料为证、技艺为基。三条线索如三股丝线,牢牢系于“玲珑阁”一身。他深吸一口气,在末尾郑重写下结论:“综此三者,可初步断定,‘玲珑阁’实为制作永陵赝品玉璧之源头作坊,嫌疑重大。”

然而,确定嫌疑仅是第一步。赵小刀深知,此案绝非简单的缉拿盗匪。他另起一页,标题为《涉事风险析》,神色变得无比凝重。

“其一,背景深不可测。”他笔锋沉滞,墨迹深重,“‘玲珑阁’名义东家仅为傀儡,实则与某位权势显赫的国公爷关系千丝万缕。勋贵涉入,意味着此案已非刑名之事,更牵扯朝堂格局、权力平衡。贸然触动,恐引发难以预料之政治波澜,非但我等难以承受,恐亦非北镇抚司所能独力承担。” 他想起了黄牙李的惨死,那是对手凶残反扑的明证。

“其二,网络盘根错节。”他继续分析,“其物料经漕帮暗运,客户遍及权贵顶层,可见已形成一条稳固的、受保护的灰色利益链条。此链条上牵涉人员众多,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若不能一举击溃其核心,则打草惊蛇之后,必遭其疯狂反噬与毁灭证据,届时前功尽弃,再难追查。”

“其三,反侦察能力极强。”他回想起监视过程中“玲珑阁”的滴水不漏,深夜运输的戒备森严,以及对手清除隐患的狠辣果决。“其对自身安全极为重视,稍有风吹草动,必有所察。常规侦查手段,恐难奏效,反易陷入被动。”

风险评估至此,赵小刀感到一股沉重的压力。对手并非寻常江湖匪类,而是一头盘踞在权力与财富交织的阴影中的巨兽。

面对如此险局,硬闯无疑是下策。赵小刀沉吟良久,铺开第三张纸,写下《当前应对策》。此刻,他不再仅仅是一名侦查者,更是一位需要权衡全局的谋士。

“卑职愚见,当此局势,宜取‘外松内紧’之策。”他开宗明义,提出核心策略。

“所谓‘外松’,”他详细阐述,“即立即暂停一切直接针对‘玲珑阁’及其已知人员的正面接触与试探。明面上,侦查似陷入停滞,或可适当释放烟雾,将调查方向导向其他无关紧要的线索,以麻痹对手,使其放松警惕。”

“而‘内紧’,则为关键。”他的笔触变得细密,“其一,对‘玲珑阁’实施极其隐秘的长期监控。不追求获取其核心机密,而是记录其人员往来规律、物资进出频率、通信渠道方式。需用最可靠之人,采用轮换、远程、间接观察之法,务求如影随形却了无痕迹。”

“其二,改变主攻方向。尝试从其上下游关联方寻找突破口。可秘密调查为其提供玉料的京西官矿经手人员;探查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隐秘工坊或中间商;甚至可留意那些曾从‘玲珑阁’获取高仿品的勋贵府邸,看有无内部矛盾可资利用。目的在于,绕开坚固的正面堡垒,从其侧翼绘制出更完整的网络图谱。”

“其三,”他最后补充道,这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一点希望所在,“恳请大人示下苏先生,能否凭借其超凡技艺,从赝品玉璧的微观特征中,寻找更确凿的、独一无二的、能与‘玲珑阁’工艺直接挂钩的‘铁证’。若有此物证,方能在未来可能到来的对峙中,立于不败之地。”

策略已定,他仔细封好密报,命最可靠的渠道火速送往永陵。此刻,决策的重担,交到了沈炼手中。

康陵署衙值房内,沈炼在灯下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赵小刀的密报。初时,他为终于锁定“玲珑阁”而精神一振,但越往后读,眉头锁得越紧。当读到风险分析及策略建议时,他缓缓站起身,踱至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久久不语。

赵小刀所虑,正是他心中所忧。此案发展至今,早已超出寻常盗窃案的范畴。牵扯到勋贵,就意味着牵扯到朝堂最敏感的神经。一步踏错,不仅无法破案,更可能将自己和所有卷入者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他回想起皇帝的限期,回想起康陵内无形的阻力,回想起对手灭口时的狠辣。压力如山,但他不能乱。赵小刀“外松内紧”的策略,无疑是当前最稳妥、最老成的选择。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但也是应对复杂局面的不二法门。

沈炼 回到案前,提笔蘸墨,却未立即书写。他需要权衡,不仅是案情,更是局势。片刻后,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落笔批复:

“来函尽悉。所判甚当,所虑极是。即依‘外松内紧’之策行事。着尔:一、全面转入‘静默监控’,对‘玲珑阁’只眼观耳听,不可有任何惊动之举,如影随形,如风过隙。二、准尔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优先从其上下游寻觅缝隙,徐徐图之。三、已示下苏先生,全力寻求微观铁证。”

写至此,他笔锋一顿,又添上一句,既是命令,亦是嘱托:“此案已入深水,暗流汹涌,安危为重,切记!”

封缄,发出。沈炼知道,从这一刻起,侦查工作进入了全新的、也是更危险的阶段。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具体的贼人,而是一张深不可测的、与权力交织的暗网。前路漫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真正的较量,此刻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