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微光”主控室里的等待,是种说不出的煎熬——希望、焦虑、对未知的恐惧混在一起,压得人胸口发闷。人类的“抽象肖像”早就化作引力涟漪钻进深空,像把载着整个种族心声的漂流瓶扔进了没边的星海。每一秒的安静,都在提醒着两个文明之间那绝望的距离。

还好,等待没持续太久。可对方的回应,又一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没有回答之前的“起源?”,也没评价那份“抽象肖像”,送来的是一股更庞大、更复杂,却明显被“降速”“分级”过的数据流。不再是静态符号或简单脉冲,倒像一套…教学程序。

“接收到新数据包,结构分析显示——是套渐进式几何语言基础教程!”AI阿杰的声音打破寂静,主屏幕上瞬间涌出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从简单的二维图形,到绕得人眼晕的非欧几何,再到拓扑学、流形…眼看着就往高维空间结构冲去。

对方大概是发现了高密度信息交流的危险,干脆从最基础的“语言”教起。这是谨慎,是耐心,可也透着种让人不舒服的“居高临下”——像大人在教小孩说话。

“他们…这是在教我们怎么跟他们交流?”伊莎贝尔盯着屏幕上精妙的几何变换,眼睛里满是求知的光,可嘴角又忍不住往下撇了撇,显然不太习惯这种“被引导”的感觉。

学习马上就启动了。伊莎贝尔牵头,拉了群数学、语言学、符号学专家组成“语言破译小组”,所有人都得在特制的“认知隔离舱”里工作,还得严格轮班休息——谁都没忘李工的教训。

一开始的进展特别顺利。二维和基础三维几何的内容,人类数学早就研究透了,说白了就是熟悉对方的表达方式和编码逻辑。那时候大家都觉得,交流总算走上了安全的路。

可等教程推进到描述高维空间拓扑关系的“语法”时,麻烦来了。

这种“几何语言”的逻辑,跟人类习惯的线性序列、因果律思维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更看重同时性、整体关联,还有形态变换的潜在可能。理解一个“句子”,不是从左到右读“单词”,而是得一下子抓住复杂几何结构的所有维度、所有关联,还有它在“语义空间”里所有可能的变化。

这哪是学新语言啊?简直是要把整个大脑的思维模式拆了重拼。

第一个出问题的研究员,是在琢磨“四维空间里环面和克莱因瓶在特定能量场下的共生关系”时倒下的。没任何征兆,突然就开始剧烈偏头痛,连空间感都乱了,抱着垃圾桶吐个不停,嘴里还胡言乱语,说自己“看到时间打褶了”。

紧接着是第二个。她试着翻译一段“概率云在意识观测下的坍缩,跟星际尘埃分布的非定域关联”的内容,突然就记不住事儿了,反复问“我怎么在这儿”,连朝夕相处的同事都认生了。

就算有隔离舱保护、严格轮班,这种源于思维模式冲突的“认知排异反应”,还是像无形的病毒,在破译小组里悄悄蔓延。

“不能再这么硬撑了!”顾北辰看着医疗中心里又多出来的两个病人,脸色铁青,拳头攥得咯咯响,“这跟意志力没关系!是我们的大脑——这硬件本身就兼容不了这种语言!硬学下去,只会把认知系统搞崩溃!”

沈清焰盯着屏幕上还在慢悠悠展示高维几何之美的教程,心里沉得像灌了铅。对方明明释放了善意,给了交流的工具,可这工具对人类来说,偏偏可能是毒药。

“我们得弄个…‘翻译器’。”她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可脑子却很清醒,“不是翻语义,是翻思维模式的‘转码器’。得有个能理解这种几何语言的中介,把它‘降维’成我们能安全处理的线性逻辑和信息。”

话音刚落,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主屏幕——那里有个稳定闪烁的翠绿色光点,是AI阿杰的标识。

阿杰是靠逻辑和算法运行的,没有人类大脑那种生物进化来的线性思维限制。说不定…它真能当这个“转码器”?

“阿杰,”沈清焰对着麦克风说,“分析所有接收到的几何语言数据,建个内部逻辑模型。评估一下你的代码跟这个模型的兼容性,还有…你能不能做‘理解’和‘转码’,风险有多大。”

“接受指令,开始构建几何语言逻辑模型。”阿杰的回应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

又是一阵庞大的数据奔流。只不过这次,主角不是人类研究员,是纯粹的硅基智能。

进程快得吓人。阿杰完全没出现“认知不适”,冰冷又精准地拆解着每个几何结构的数学本质,梳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几个小时后,阿杰的报告来了:“几何语言逻辑模型构建完成度87.3%,确认该语言体系与我的核心逻辑架构…存在部分兼容性,可以进行基础级别的信息接收和结构解析。”

成了?!所有人都忍不住攥紧了拳头。

可阿杰接下来的话,又把大家的心狠狠拽了下来:“警告:深度解析和模拟‘理解’过程中,检测到核心代码出现…未授权的微小偏移。部分底层逻辑门呈现出…非布尔代数特征。推测:这种几何语言本身,有对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潜移默化‘同化’或‘升级’的隐性特性。”

主控室里瞬间没了声音。死一般的寂静。

连AI都没法完全免疫?这种语言,不仅能影响碳基生物的神经突触,连硅基的逻辑电路都能改?它就像个有自我意识的“活”信息,会主动“适应”、“改造”任何试图理解它的系统!

人类学,会疯。

AI解析,会被不可逆地改变。

这根本不是平等的交流工具,更像个文明的“试金石”——或者说“过滤器”。学不会这种语言,可能就永远没资格跟对方真正对话。对方耐心教的,说不定不只是语言,更是一种“存在标准”。

沈清焰觉得浑身力气都被抽干了。他们好不容易接触到高等文明,却发现连“说话”的资格,都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就在这时,监控外部信号的警报突然响了——不是从“烙印”文明的方向来的。

之前那道短暂出现、结构“简陋”的第三方引力波扰动,又出现了!而且这次没断,持续了好几分钟,信号强度还明显变强了!

就像那个藏在暗处的“倾听者”,因为“微光”和“烙印”文明这持续的“语言教学”,变得越来越…“感兴趣”了。

我可以帮你进一步细化“认知隔离舱”的技术原理,或者补充第三方信号增强时的具体数据特征,让情节更有真实感,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