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灶王爷的赊账簿 > 第131章 初冬的暖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立冬过后的日头,像块被晒暖的薄石板,看着亮堂,却没多少热气。豆宝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根粗麻绳,正帮爹纳鞋底——这是给沈爷爷做的棉鞋,鞋底得纳得密些,才禁得住他天天拄杖出门。

麻绳穿过布层的“嗤啦”声,混着院外卖豆腐的吆喝,在暖阳里漫得悠悠的。爹蹲在葡萄架下劈柴,斧头落下的“咚咚”声很有节奏,像在敲着冬日的鼓点。劈好的柴火码得整整齐齐,露出浅黄的木心,看着就瓷实。

“歇会儿不?”娘端着簸箕从屋里出来,里面晒着些南瓜子,饱满的籽儿在阳光下泛着白,“磕把瓜子,这是前儿剖南瓜时留的,炒着吃香得很。”

豆宝放下鞋底,捏了把瓜子在手里。刚炒好的瓜子还带着点余温,嗑开时“咔嚓”一声,果仁的香混着南瓜的甜在舌尖散开。“娘,沈爷爷的棉鞋纳到第几圈了?”她数着鞋底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像撒了把芝麻。

“快了,”娘把簸箕放在石桌上,“再纳两圈就收边,你爹说要在鞋头绣个小葫芦,取个‘福禄’的彩头。”

正说着,沈爷爷的竹杖声从巷口传来,比往常慢了些。豆宝扒着门框往外看,见他肩上搭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拎着个小竹篮,篮子里装着些晒干的紫苏叶。“给你娘,”他把篮子递过来,紫苏的辛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漫开来,“炖肉时放几片,去去油腻。”

“爷爷,您怎么穿这么少?”豆宝摸了摸他的胳膊,布衫下的棉袄薄得很,“天凉了,该换厚的了。”

沈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尘土:“刚去坡上转了转,太阳晒着不冷。你看这紫苏,经了霜反倒更精神,晾干了比新鲜的还出味。”他往院里瞅了瞅,“你爹又在劈柴?这柴火够烧到开春了。”

爹扛着劈好的柴垛过来,往墙角垛得整整齐齐:“多备点,省得下雪天出门。”他拍了拍沈爷爷的肩膀,“进屋坐,我刚烧了壶热茶。”

堂屋里的炭火盆烧得正旺,红彤彤的炭块上冒着细小的火星。娘给沈爷爷沏了杯野菊花茶,杯子里的菊花在热水里慢慢舒展,像刚从枝头摘下来的。“叔,尝尝这茶,今年最后一茬采的,比春茶更耐泡。”

沈爷爷捧着茶杯,看着豆宝手里的鞋底:“丫头的手艺越发好了,这针脚比你娘年轻时还匀。”他指着鞋头的位置,“葫芦别绣太大,小点儿精神,像你前儿画的那样。”

豆宝红了脸,想起前几日在纸上画的小葫芦,歪歪扭扭的,没想到沈爷爷还记得。她拿起针线,在鞋头比量着,心里盘算着怎么绣才好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鞋底上,把针脚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串细小的金链子。

午后的阳光暖得让人犯困,沈爷爷靠在竹椅上打盹,手里还攥着那杯没喝完的茶。豆宝轻手轻脚地把棉袄盖在他身上,棉袄是娘前儿刚拆洗过的,新絮的棉花软乎乎的,像团云。

爹坐在门槛上编竹篮,竹条在他手里转得灵活,很快就编出个圆圆的底。“这篮给你沈爷爷,”他头也不抬地说,“让他平时装个药草啥的,比布袋结实。”

豆宝凑过去看,篮底的花纹是朵简单的菊花,和她纳的鞋底一样,透着股实在劲儿。“等绣完葫芦,我也来学编竹篮。”她摸着光滑的竹条,上面还带着爹手心的温度。

“好啊,”爹笑着说,“学会了编个小的,给你装针线。”

日头偏西时,沈爷爷醒了,搓了搓手说:“该回去了,你张奶奶还等着我给她看药方子。”他穿上棉袄,把紫苏叶揣进怀里,“这叶子得放干燥处,别受潮。”

豆宝把纳好的鞋底递给他看:“爷爷,您看这鞋头留的地方,够绣葫芦不?”

沈爷爷眯着眼瞅了瞅,点头说:“正好,像给葫芦留的窝。”他拄着竹杖往外走,棉袄的下摆扫过门槛,带着炭火的暖香,“明儿我再过来,给你带点新摘的冬枣,霜打过的,甜得很。”

送沈爷爷到院门口,看见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竹杖点地的“笃笃”声,像在数着回家的路。风里飘着紫苏的辛香,混着炭火的暖,把这初冬的傍晚烘得暖暖的。

豆宝回到屋里,看见爹还在编竹篮,竹条的清香漫了满室。她拿起针线,在鞋头慢慢绣起葫芦,针尖穿过布层的轻响,和爹编竹篮的“沙沙”声,在暖阳里凑成了温柔的调子。

原来冬天也不全是冷的,灶膛里的火,炭火盆的暖,手里的针线,还有惦记着彼此的人心,都像这初冬的暖阳,不炽烈,却足够把日子焐得软软的、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