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灶王爷的赊账簿 > 第16章 豆香漫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雾还没散时,豆腐坊的石磨就转了起来。我往磨盘里添着泡好的黄豆,豆渣混着豆浆从磨缝里挤出来,带着股清润的香。赵铁柱蹲在灶前烧火,火光映得他侧脸发亮,柴火噼啪声里,总夹杂着他没话找话的念叨。

三妮,你闻这味,比西街口那家豆浆铺浓多了吧?他用烧火棍拨了拨灶膛,火星子溅出来,落在青砖地上又灭了,等会儿给张少爷送一缸去,就当还他上次借的笸箩。

我刚应了声,就见豆宝举着个小木勺跑进来,勺里盛着些亮晶晶的东西。婶娘,糖...糖霜!他踮着脚往豆浆桶边凑,木勺一晃,糖霜撒了些在地上,娘说...加了甜。

这孩子打从上次醒仓后,就总爱往豆腐坊钻,兜里常揣着些稀奇玩意儿——有时是颗圆石子,说是给豆子当枕头;有时是片好看的叶子,非要垫在装豆子的筐底。赵婶说他是豆子托生的,离不得这些五谷杂粮。

慢着倒,我捏了捏他的脸蛋,接过木勺把糖霜轻轻撒进豆浆里,这可是去年霜降时收的甘蔗糖,甜得很。

豆浆煮沸的声里,巷口传来了挑货郎的铃铛响。张少爷家的丫鬟挎着篮子站在门口,篮子里是刚蒸好的米糕,冒着热气:杨姑娘,我家少爷说,用这米糕换您的热豆浆,算等价交换,不赊账。

赵铁柱在灶后了一声:他倒会算,这米糕顶多抵半缸豆浆。话虽这么说,却已经起身去搬空缸子了。

正忙着,刘半仙背着布幡晃晃悠悠进来,幡上神机妙算四个字被露水打湿了边角。老朽算着今日豆香最盛,特来讨碗豆浆,他摸出个粗瓷碗递过来,算赊的,等秋收了用新米还。

我给他舀了满满一碗,加了两勺糖霜。老神仙喝了口,眼睛亮了:这豆子磨得细,比庙里的素斋还对味。他咂咂嘴,从布幡里摸出包东西塞给我,给豆宝玩,去年从老槐树上摘的皂角籽,能串成串儿。

豆宝接过那包黑亮亮的籽,立马蹲在地上用线串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一串给爹,一串给娘,一串给婶娘...

日头升高时,豆腐坊的门就没再关过。赵婶端着盆刚腌好的萝卜干来换豆腐,说要给上学的娃当咸菜;老陈头扛着锄头路过,进来灌了壶豆浆,说喝了有力气刨地;连隔壁染坊的老板娘都跑过来,用块刚染好的蓝花布换了两板豆腐,说是要给娃做新衣裳。

赵铁柱把换来的东西往墙角归置,嘴里数着:三斤萝卜干,一捆青菜,还有块布...这布颜色正,给豆宝做件小褂子正好。

我笑着没接话,眼里却映着灶上蒸腾的热气。豆浆的甜香混着豆腐的清鲜,顺着敞开的门飘出去,漫过青石板路,漫过各家各户的窗台,连巷口的老槐树都像被熏软了,枝条在风里摇得格外轻。

豆宝举着穿好的皂角籽串跑来,脖子上挂了一串,手腕上还套着两串,叮当作响:婶娘你看!好看不?他蹦蹦跳跳的,籽串碰撞的声音,竟和磨盘转动的节奏合上了拍。

刘半仙坐在门槛上,眯着眼睛晒太阳,手里转着个罗盘,嘴里哼着听不懂的调子。张少爷家的丫鬟又跑了趟,这次送来的是刚摘的樱桃,红得透亮:我家少爷说,这樱桃配豆浆,是今年最好的味。

赵铁柱挑了颗最大的塞给豆宝,自己也捏了颗扔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算他有点眼光。

正热闹着,突然听见巷口有人喊:豆腐坊的豆浆还有不?给我来三碗!是县衙的捕头,嗓门洪亮。

我赶紧舀了三碗热豆浆递过去,他掏出铜板放在桌上,笑着说:昨儿喝了一碗,回去念叨了一宿,这不,带着弟兄们来解馋了。

赵铁柱在旁边接话:捕头大哥,要不带两板豆腐回去?刚做的,嫩得很。

捕头眼睛一亮:好啊!正好晚上炖白菜,就爱这口鲜。

豆宝抱着他的皂角籽串,跟在捕头身后往外送,嘴里喊着:慢走!下次再来!那小模样,倒像个小掌柜。

我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灶上还在冒热气的豆浆桶,突然觉得,这豆腐坊里的日子,就像磨盘里的豆子,看着平平无奇,磨着磨着,就出了最浓的香。

赵铁柱凑过来,往我手里塞了颗樱桃:发啥呆呢?再不去翻豆腐,可要老了。阳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脸上,暖烘烘的。

巷子里的风带着豆浆香飘进来,混着远处的叫卖声、孩子的笑闹声,像支没谱的歌,却唱得人心头发软。

(第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