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标委”研讨会的惊险过关,如同一场高强度淬火,让“何记”这艘航船的龙骨变得更加坚韧。但何雨柱没有丝毫轻松,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仅仅是挡住了对手一次蓄谋已久的正面突袭。真正的战争,早已从台前的规则博弈,转入更深层、更致命的领域——供应链的争夺、人才的拉锯、以及品牌根基的腐蚀与反腐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直接决定生死的“根基之战”。
北方的力量,在政策层面未能一举压垮“何记”后,果然转变了策略,攻势变得更加精准、阴狠,直指“何记”赖以生存的命脉。
第一战场,供应链遭遇“断流”威胁。
陈伯从云南传来紧急消息:为“何记”高端菜品提供核心食材的几家顶级火腿、菌菇、山珍合作社,几乎同时收到来自“某大型国有食品集团”的巨额包销邀约,条件优厚到令人无法拒绝,但附加了一个排他性条款——终止与“何记”的合作。这些合作社的负责人与何雨柱合作多年,颇有交情,私下透露,对方来头很大,压力不小。
几乎同时,负责长三角水产采购的经理报告,为“何记”清蒸鱼系列提供顶级鲜活江鲜的几家供应商,也以“渠道调整”为由,婉拒续约。经查,背后同样有那家国有集团的影子。
“柱子,他们这是要掐我们的脖子啊!”娄晓娥看着采购报表上标红的下滑曲线,忧心如焚,“这些核心食材一断,我们的招牌菜品质必然受影响!”
何雨柱面色凝重,却没有慌乱。他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1. 稳固现有关系:他亲自给几位合作多年的合作社老板打电话,不诉苦,不谈价,而是坦诚沟通,重申“何记”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并暗示“何记”正在构建的全球食材直采平台,未来可以将他们的优质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共享增值收益。同时,同意在原有价格基础上,给予一定幅度的“品质忠诚溢价”。
2. 开辟第二源头:密令何晓,利用星洲的区位优势,加速与马来西亚、印尼的优质替代食材供应商建立合作;同时,让欧阳文山通过香港的贸易网络,接触西班牙、意大利的火腿和菌菇供应商,建立备份渠道,哪怕成本暂时高一些。
3. 向上游延伸:何雨柱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启动“何记优品农业孵化计划”,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在生态环境相似的地区,投资建设“何记”专属的、可控的高标准食材培育基地,虽然周期长,但旨在从根本上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第二战场,人才体系面临“掏心”式的挖角。
张律师收到风声,一家新成立的、背景神秘的“中华餐饮文化传承基金”,正在以“振兴老字号技艺”为名,高薪挖角“何记”旗下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尤其是那些掌握核心菜品秘方和独特手艺的国宝级人物。开出的条件不仅仅是高薪,还有“非遗传承人”的名号、带徒授业的宽松环境等极具诱惑力的承诺。更令人不安的是,对方似乎对“何记”内部的人事结构和老师傅们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针对性极强。
与此同时,“何记餐饮管理学院”的几位骨干讲师,也收到了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抛来的橄榄枝,待遇和职称都极具吸引力。
“这是要抽走我们的魂!”墩子师傅气得直哆嗦,“没了这些老伙计,菜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何雨柱深知,手艺是“何记”无法被复制的灵魂。他采取了“情感+事业+利益”三重绑定的策略:
1. 情感留人:他挨个拜访可能被挖角的核心老师傅,不是谈钱,而是忆旧,讲述一起创业的艰辛与荣耀,强调“何记”这块牌子是大家心血凝成,是共同的“孩子”。同时,在研究院下正式设立“工匠大师工作室”,给予极高的礼遇和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被尊重。
2. 事业留人:启动“薪火相传百万基金”,重奖在带徒授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傅,并将技艺传承成果与股权激励挂钩,让老师傅们看到自己的手艺在“何记”平台能获得真正的传承和价值体现。
3. 利益保障:全面修订并大幅提高了核心技术人员竞业限制和保密协议的补偿标准,一旦违约,将面临极其严厉的法律追究和经济赔偿,极大地提高了对手的挖角成本和风险。
第三战场,品牌声誉遭遇“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
欧阳文山监测到,一股新的舆论暗流开始涌动。几家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和行业网站,开始持续发布一些看似“客观”的对比文章,将“何记”与某些被官方大力宣传的“老字号”进行对比,焦点集中在“价格亲民度”、“传统文化传承纯粹性”、“本土化程度”等方面。文章通过精心选择的数据和角度,潜移默化地塑造“何记”“高高在上”、“过度商业化”、“本土特色淡化”的负面形象。这种“软刀子”杀人不见血,长期积累,足以动摇“何记”在普通消费者心中的根基。
更隐蔽的是,在一些重要的行业评选、政府质量奖申报中,“何记”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区别对待”,某些本该顺理成章的荣誉,屡屡旁落。
面对这种全方位的“根基之战”,何雨柱意识到,必须改变策略,不能被动接招,要主动夯实内功,并寻找更高维度的破局点。
他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将“何记”的年度战略重点,从“市场扩张”全面转向“根基筑牢年”。
1. 启动“透明厨房”3.0计划:在所有门店推行“食材溯源可视化系统”,顾客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主要食材的产地、检测报告、运输过程,用极致透明回应食品安全质疑。
2. 深化“社区共生”项目:加大与门店所在社区的互动,开设公益厨艺课堂、为社区老人提供爱心餐、赞助本地文化活动,将品牌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扭转“高高在上”的形象。
3. 发布《何记社会责任白皮书》:用详实的数据,向社会公开“何记”在纳税、就业、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贡献,争夺话语权。
4. 修炼“内功”,苦熬“高汤”:何雨柱要求后厨团队,暂缓菜品创新,回归本源,集中三个月时间,对所有经典菜品进行“味道回溯”和“工艺提纯”,确保最基础的品质稳如磐石。他亲自下厨,带领老师傅们,一锅一锅地吊汤,一遍一遍地调试火候,将“何记”的“锅气”和“匠心”锤炼到极致。
这场“根基之战”旷日持久,枯燥而艰辛,没有攻城略地的快感,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但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显现。稳定的品质和深入社区的互动,让“何记”的顾客忠诚度不降反升;对核心技术和人才的牢牢掌控,确保了菜品的灵魂不变;主动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也开始扭转部分舆论的偏见。
然而,就在“何记”苦苦支撑、内功渐深之际,一个来自北方、看似是“橄榄枝”的信号,让局势再起波澜。那位曾有过一面之缘的商务部李主任,再次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来口信:上级有意组建一个“中华美食国际化推广联盟”,旨在整合资源,推动中餐集体出海,询问“何记”是否有意作为“优秀民营企业代表”参与筹备。
这看似是一个难得的认可和机遇,但何雨柱却嗅到了其中复杂的气味。参与,可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招安”和束缚;不参与,则可能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失去重要的政策支持。
面对这意味深长的“邀请”,何雨柱再次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更是一场关于“何记”未来道路的终极考验。是委曲求全,融入大潮?还是坚持独立,孤军奋战?
他需要时间思考,更需要看清这“橄榄枝”背后,究竟是合作的诚意,还是新的陷阱。根基之战,进入了最错综复杂的深水区。而何雨柱的眼神,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变得更加深邃和坚定。无论选择哪条路,他都知道,守住“何记”的根和魂,才是唯一不能动摇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