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奇人传 > 第1603章 泥火铸新(约1015-102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03章 泥火铸新(约1015-1025)

第三章 泥火铸新(约1015-1025)

乾兴元年(1022)的杭州众安桥畔,桂花第二度绽放时,二十七岁的毕昇终于在家门前悬起了“毕氏印坊”的楠木招牌。这处赁来的院落虽只三间瓦房,却带着个宽敞的工坊,最难得的是院中有口甜水井,正合活字制作的需要。此时他已娶了城南陶工之女云娘为妻,长子文远刚满周岁,正咿呀学语。云娘不仅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因家学渊源,对泥料火候别有心得,成了毕昇得力的助手。

秋日的西子湖畔,西泠诗社的文友们常聚于印坊。这日傍晚,诗人林逋携新作《山园小梅》来访,纸墨未干便赢得满座喝彩。毕昇捧着诗稿忽生奇想:“诸君若不见弃,不若今夜便用活字排版,明日此时即可见成书。”众人皆以为戏言,唯林逋抚掌称善。

客散后,云娘擎着青瓷油灯随丈夫步入工坊。但见三丈长的榆木案上,三千多枚泥活字排列如军阵,每字皆如铜钱薄厚,在灯下泛着陶釉般的温润光泽。墙角铁锅里正煮着松脂、黄蜡和纸灰调制的黏合剂,咕嘟声中散发着松香。另一侧立着七层木格,按《切韵》次序存放着“之乎者也”等常用字。最妙的是那两块尺半见方的铁板,四周镶着木框,使用时先覆上一层黏合剂,排字后略加烘烤便固定如磐。

“此物真能成事?”云娘轻抚尚带余温的活字,触手微凉坚润。毕昇不语,只将《山园小梅》逐字检出:“你看这众芳摇落独暄妍,若发现字误排,随时可换。”但见字粒在铁板上渐次成行,施墨覆纸,轻刷片刻,揭下的诗笺上墨色均匀,笔锋清晰竟与雕版无异。当夜试印的二十份诗笺,次日送到林逋隐居的孤山,这位梅妻鹤子的诗人连称“神技”,特意在诗稿旁添注“毕氏活字印”五字。

然而革新之路从来多艰。首批前来观摩的书商们捏着泥活字连连摇头:“此物虽巧,可能经万次刷印?”更有人讥讽:“泥坯瓦块,俚俗不堪载道。”最现实的是,预制四千常用字需三月之功,仅泥料、烧造就需百贯之资,小书坊根本无力承担。

转年春天,毕昇接下《金刚经》的急单。连夜赶工时不慎碰翻字盘,五千活字散落一地。为赶工期,他带着两个徒弟秉烛分拣,十指被字锋划得鲜血淋漓。黎明时分,望着满手伤痕和才分拣完毕的字盘,他突然灵光闪现——若造一转盘,按韵部排列活字,岂非省去翻检之劳?

此后半月,他闭门研制“韵轮盘”。这是个七尺直径的柏木转轮,分作二十四格,依《广韵》次序排列。每格内再设小屉,按平上去入分放活字。排字时只需转动轮盘,探手可取,效率何止倍增。某日钱塘县令来访,见学徒转动轮盘片刻便排成一首绝句,惊为天工,特意捐资助造了第二架韵轮。

便在此时,云娘发现了个关键改良。她见丈夫为活字着墨不均苦恼,想起父亲烧制琉璃瓦时用的釉料,试着在泥料中加入少许瓷土。烧成的活字表面微带釉光,着墨时不再渗晕。又发现用梧桐油调制的烟墨,印出的字迹格外乌黑莹润。

大宋天圣二年(1024)元宵,毕氏印坊迎来转折。杭州知府欲印千本《劝农书》分发各县,时限仅十日。全城书坊无一敢应,唯毕昇接下这不可能的任务。他率三个徒弟日夜轮转,用新制的八千泥活字排版,韵轮飞转间,一日竟能成书百部。交书那日,知府见书中“土膏脉动”四字墨色尤浓,细问才知是发现旧版“土”字裂纹后临时更换所致,不禁叹道:“若用雕版,此误误矣!”

此后活字印刷渐声名远播。但毕昇深知,要让此法真正通行天下,还需解决泥字易损的痼疾。某个雨夜,他对着烧窑的炉火出神,忽然想起少年时在棠溪河畔捡到的那些坚硬如铁的赭石。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发——既然泥土可烧, metals是否也可熔铸?

云娘见他连日对着冶铜图谱发呆,知丈夫又生奇想,默默将家中积攒的铜钱都取了出来。这些在月光下泛着暗红的钱币,即将在毕昇手中化作另一场变革的火种。而此刻的毕氏印坊里,泥活字在韵轮间清脆的碰撞声,正与远处净慈寺的晚钟相应和,仿佛在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