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奇人传 > 第1201章 书香门第,少女初成(1084-110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01章 书香门第,少女初成(1084-1101)

第一章 书香门第,少女初成(1084-1101)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十三日,春夜温润,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的李府中,一盏盏绢灯映照着庭院中盛放的海棠。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在书房中踱步,手中握着苏轼从黄州新寄来的诗稿,墨香未散。忽然,内室传来一声清亮的女婴啼哭,稳婆笑盈盈掀帘报喜:“恭喜大人,是位千金!”

李格非快步走向窗边,但见春风拂过,海棠花瓣如雪纷扬,飘落窗棂。他低头凝视诗稿上“清辉照古今”的墨迹,灵光乍现:“清照,便叫清照——愿她如清辉朗照,文华流传。”

这个降生于海棠花雨中的女婴,注定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篇章。李清照的家族堪称文化世家。其父李格非师从苏轼,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不仅官至礼部员外郎,更以《洛阳名园记》传世,文名卓着。生母王氏乃状元王拱辰孙女,知书达理,通晓文墨。在这样一个“藏书万卷,诗文传家”的环境中,李清照自幼浸润在书香墨韵里。

三岁启蒙时,李格非亲自教女儿认读《千字文》。小清照过目成诵,尤爱“云腾致雨,露结为霜”的韵律,常趴在父亲膝头追问:“露水为何结成霜?云彩如何化作雨?”李格非又惊又喜,特命工匠为她打造矮几,置于书房一角。

六岁那年元宵,李府张灯结彩。小清照身着杏子红绫袄,在廊下背诵《诗经·郑风·子衿》。当她用稚嫩嗓音念到“青青子衾,悠悠我心”时,前来赴宴的晁补之忍不住抚掌:“格非,令嫒背诵《诗经》三百篇如数家珍,他日必成班昭再世!”

然而命运总伴悲欢。元佑四年(1089年),王氏夫人病逝。临终前,她将李清照唤到榻前,取出一方绣着海棠的帕子:“娘亲看不到你及笄了…这帕子上海棠,是你出生时落在我窗棂上的…”六岁的李清照紧攥手帕,第一次体会到“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滋味。

继母王氏同样出身名门,乃宰相王珪之女,工诗善画。她见李清照天资聪颖,特请女先生教授琴棋书画。每日清晨,明水镇李府总会传出清越琴音——那是李清照在练习新谱的《梅花三弄》。她尤爱在琴案旁放置一册《楚辞》,时而抚琴,时而吟哦。

某年盛夏,十岁的李清照在书房习字。窗外骤雨初歇,她见海棠零落,忽然文思泉涌,提笔在花笺上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恰逢李格非宴请文友,晁补之见到墨迹未干的诗稿,拍案叫绝:“此词清新婉丽,暗含哲思,岂是十岁女童所能为?”

座中宾客传阅后皆惊叹不已。张耒捋须赞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绿肥红瘦’四字,道尽春逝之伤,直追李后主!”李格非强抑自豪,谦道:“小女信笔涂鸦,诸公过誉了。”

晁补之却正色道:“此女才情,当冠绝古今。他日必在词坛开宗立派!”

自此,李清照才名渐显。她常在父亲书房翻阅典籍,尤爱《庄子》与《世说新语》。某日读至《晋书·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她凝思片刻,在书眉批注:“咏絮虽工,终逊自然。”李格非见批注,暗惊女儿见识已超寻常闺秀。

元符三年(1100年),李清照随父迁居汴京。临行前,她将母亲留下的海棠手帕仔细收进行囊。马车驶离明水镇时,她回头望着渐远的故宅,轻声吟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即兴之句,后来成为《如梦令》的雏形。

十七岁的李清照初到汴京,正值元宵灯会。她女扮男装与弟弟同游,在樊楼偶遇太学生赵明诚。二人论及金石书画,竟忘乎所以。赵明诚赞她:“兄台见识不凡,可是太学同窗?”李清照笑而不答,只在分别时遗落一方绣帕。赵明诚拾起帕子,但见角上绣着海棠,旁有清秀小字:“清照戏笔”。他猛然忆起词坛盛传的“绿肥红瘦”,不由怔在当场——原来那位惊才绝艳的词人,竟是方才侃侃而谈的少年郎。

这方海棠绣帕,悄然系起中国文学史上最着名的姻缘之一。而此刻的李清照尚不知晓,她的人生即将翻开崭新篇章。汴京的月光洒在书案上,她正为即将完稿的《词论》添上最后一句:“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窗外,又一树海棠含苞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