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61章 小贩互助社成立:关中小贩借资金,进巧成城铁锅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1章 小贩互助社成立:关中小贩借资金,进巧成城铁锅卖

咸阳西市的晨光刚漫过“大秦市集”的木牌楼,赵货郎就挑着空货担往老槐树下跑,昨天市署说要成立“小贩互助社”,能给缺本钱的小贩借钱,还帮着联系巧成城的货源,他惦记着这事,一夜没睡好。

老槐树下已经围了二十多个小贩,卖布的王婶、卖盐的张叔、卖农具的刘小哥都在,大家手里攥着账本,脸上满是期待又有些忐忑——以前缺本钱只能找高利贷,利钱高得吓人,现在官府牵头的互助社,能靠谱吗?

“大家静一静!”市署令李大人举着一卷文书走上木台,旁边站着巧成城的曹平,“互助社是陛下旨令办的,专门帮咱们小贩:一是低息借钱,月息只要一厘,比高利贷低十倍;二是统一进巧成城的货,像铁锅、曲辕犁零件,能省三成运费!”

“真能借到钱?不用抵押啥?”卖菜的李大娘攥着布兜问,她想进些巧成城的陶盆,可手里只有五十钱,连运费都不够。

李大人笑着点头:“不用抵押!只要是市集里的固定小贩,凭去年的缴税记录就能借,最多能借五百钱,半年内还上就行。”

说着让吏员拿出借据样本,上面用秦字写得明明白白:“借款金额、月息、还款日期”,旁边还画着铜钱插图,怕大家看不懂。

赵货郎赶紧挤到前面:“李大人,巧成城的铁锅真能省三成运费?

俺想进十口,去年从私商手里买,一口要二十钱,运费还得五钱。”

曹平接过话头:“巧成城的铁锅现在量产,一口只要十五钱,互助社统一用墨家的漕运船运,十口运费只要十钱,算下来比你去年买省七十钱!”

他还拿出一口样品铁锅,锅底厚实,边缘光滑:“这锅用的是灌钢法,烧十年都不裂,市集里的炊饼铺都在用。”

赵货郎摸着铁锅,心里算了笔账:一口锅卖二十五钱,十口能赚一百钱,扣掉本钱和利息,还能剩八十多钱,比卖粟米赚得多,他赶紧说:“俺借三百钱!进二十口铁锅!”

王婶也动了心:“俺借两百钱!进些巧成城的织布机零件,去年俺的织布机坏了,零件找了半个月都没凑齐。”

张叔则想进巧成城的盐罐:“俺们卖盐总缺结实的罐子,巧成城的陶盐罐摔不碎,俺借两百五十钱,进五十个!”

李大人让吏员登记,每个小贩都拿到了借据和“进货单”,上面写着要的货物、数量、交货日期,曹平还特意留了个墨家的联系方式:“货到了会提前通知你们,有质量问题随时找俺们换。”

接下来的十天,赵货郎每天都去市集门口等消息,夜里还翻着《民生算术册》算利润,连儿子赵小郎都知道:“爹,铁锅卖了钱,要给俺买新的芦苇笔。”

第十一天一早,墨家的漕运船到了,二十口铁锅装在木箱子里,每口都裹着麻布,没一点磕碰。

赵货郎和其他小贩一起去卸车,刘小哥摸着自己订的曲辕犁零件,兴奋地喊:“这零件比俺以前买的亮多了!巧成城的手艺就是好!”

赵货郎把铁锅摆在货担上,刚摆好就有炊饼铺的周掌柜过来:“赵大哥,这铁锅真是巧成城的?俺们铺里的锅刚好裂了,要两口!”

“是!你看这锅底,厚实得很!”赵货郎拿起一口锅,“一口二十五钱,比私商便宜五钱,你要两口,算你四十九钱!”

周掌柜爽快地付钱,刚把锅扛走,卖粥的吴大娘又过来了:“俺要一口!俺那口锅烧漏了,正愁没地方买呢!”

不到一上午,赵货郎就卖了五口铁锅,赚了五十钱,比他卖三天粟米还多。

他摸着钱袋,心里踏实极了,想起以前找高利贷借钱的日子,利钱滚利钱,差点把货担都赔进去,现在互助社的低息借款,让他敢进货、敢赚钱了。

王婶的织布机零件也卖得好,周边村落的农妇都来找她买,说“巧成城的零件装上去,织布快一倍”。

张叔的盐罐更是抢手,半天就卖了三十个,他笑着对赵货郎说:“俺这就去互助社再借点钱,进一百个盐罐!”

没过几天,互助社又多了个新规矩——小贩们可以互相帮着看摊。

有次赵货郎要去巧成城看新货,王婶就帮他看了半天铁锅摊,还卖出去两口;后来王婶去进布,赵货郎也帮她看摊,大家互相帮忙,再也不用因为有事耽误做生意。

李大人来市集巡查时,看到小贩们忙得热火朝天,笑着说:“互助社就是要让大家抱团,有钱一起赚,有困难一起帮,这样市集才热闹,大家的日子才好过。”

赵货郎赶紧凑过来:“李大人,俺想再借两百钱,进些巧成城的镰刀,快到割麦的时节了,肯定好卖!”

“行!”李大人让吏员登记,“以后你们有好的货源,也能报给互助社,咱们统一进货,让更多小贩受益。”

割麦时节到了,赵货郎的镰刀果然卖得好,周边的农户都来买,说“巧成城的镰刀锋利,割麦不费劲儿”。

他赚了钱,不仅给赵小郎买了新芦苇笔,还还了互助社的借款,手里还剩两百多钱,他打算再进些巧成城的陶碗,秋天卖。

这天夜里,赵货郎把账本贴在墙上,上面记着:“借三百钱进铁锅,赚一百五十钱;借两百钱进镰刀,赚一百二十钱”,每一笔都清清楚楚。

赵小郎凑过来,用木炭在旁边画了个笑脸:“爹,以后咱们多进巧成城的货,赚更多钱!”

赵货郎摸着儿子的头,心里满是感慨——以前他总觉得,小贩就是小打小闹,赚点小钱够糊口就行,现在有了互助社,有了巧成城的好货源,他觉得自己的生意能越做越大,说不定以后还能开个小铺子,卖更多巧成城的好东西。

第二天一早,赵货郎挑着新到的陶碗去市集,路过互助社的牌子,上面又贴了张新通知:“下月组织小贩去巧成城参观工坊,想报名的到市署登记。”

他赶紧报了名,心里盼着能亲眼看看,那些结实的铁锅、锋利的镰刀,是怎么造出来的。

市集里的小贩们也都纷纷报名,王婶说要去看看织布机是怎么造的,张叔想看看盐罐的烧制过程,大家聊着天,笑着,晨光里的市集,

满是热闹又踏实的味道——这就是互助社的力量,让关中小贩们,不仅能借到钱、进好货,还能看到更远的路,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