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77章 朝会献策:衣食住行乐,民生为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7章 朝会献策:衣食住行乐,民生为本

咸阳宫的朝会钟声刚落,三百余朝官按爵阶列定,玄色朝服在晨光里泛着肃杀的光。

嬴政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最后落在赢欣身上——今日的朝会,他特意让赢欣站在近前,要听听这位在西疆把“民生”做得风生水起的公子,对大秦全境有何擘画。

“昨日与赢欣夜谈,颇受启发。”嬴政的声音透过殿宇,“西疆能让流民归心,靠的不是刀枪,

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今日便议:大秦境内,还需添些什么,才能让老秦人过得更扎实?”

群臣静听,李斯出列躬身:“陛下圣明。臣以为,当先固农桑、重工商,其余细务可缓缓。”

赢欣上前一步,拱手道:“丞相所言极是。但农桑工商,终究要落到‘百姓日用’上。臣以为,百姓需要什么,朝廷就该推什么——无非‘衣食住行乐’五字。”

殿内泛起低低的议论,有老臣皱眉:“‘乐’字怕是奢靡,非治国正道。”

赢欣笑了,声音朗朗:“老大人误会了。臣说的‘乐’,不是宴饮歌舞,是百姓干完活能歇歇脚、见着彩头、日子有盼头的‘乐’。且听臣一一道来。”

一、衣:染彩织新,寒暖皆宜

“先说‘衣’。”赢欣指向殿外的旗幡,“如今大秦的衣料,多是素色麻布,染彩者少,且色料贵,百姓穿不起。

臣在西疆见西域人用红花染红、紫草染紫,成本低,色鲜亮,为何不推?”

他细数对策:

- 鼓励各郡种“染草”:红花(染红)、紫草(染紫)、栀子(染黄),农家弟子教百姓种植,收后由官府统一收购,价给足;

- 让墨家、公输家研“染法”:西域的“媒染剂”(用盐、醋固色)可学,再试草木灰、石灰调染缸,让颜色更牢;

- 工坊织“新布”:除了麻布,推广“木棉布”(从西域引入种子),比麻布软,比丝绸贱,适合百姓做冬衣;

- 官府设“成衣坊”:教妇人学剪裁,一尺布能多做半件衣,省下的布还能给娃做小褂。

“百姓穿得暖、穿得艳,才显得日子有生气。”赢欣道,“去年润疆城的新户,穿上自己染的红布袄,过年时聚在市集上唱秦腔,那股子劲,比发十石粮还足。”

李斯点头:“臣附议。染草可纳税,新布能流通,既利民生,又增商税,一举两得。”

二、食:铁锅炊新,器用便民

“再说‘食’。”赢欣转向治粟内史,“如今百姓做饭,多是陶罐煮、石灶烤,费柴,还做不出花样。

臣在西疆推‘铁锅’,炒菜快、省柴,味道还香,为何不让天下人都用上?”

他的建议更细:

- 巧成城扩“铁锅坊”:墨家弟子已改良铸铁法,一口铁锅能比旧法省三成铁,价压到百钱(百姓买得起),各郡设“铁锅铺”,以旧换新还能减二十钱;

- 推广“煤”作燃料:西域的“黑石炭”(煤)火力比柴大,耐烧,让矿工学“深井采煤法”,官府设“煤栈”,平价卖给百姓;

- 烧“细瓷”“粗陶”:让巧成城、临淄的陶匠研“上釉法”,粗陶碗防漏、细瓷盘好看,百姓吃饭有像样的器皿,不再用破瓦罐;

- 教“新吃法”:厨娘王二妞已编《家常菜谱》,教百姓用铁锅炒青菜、炖肉,比煮的香,还省粮——菜多了,米就吃得少了。

“民以食为天,食得香、食得便,才算真‘天伦’。”赢欣道,“润疆城的流民,用铁锅炒苜蓿、炖羊肉,都说‘比在老家吃得多,干活也有劲’。”

蒙恬出列:“军中也该用铁锅!现用的铜釜贵,还沉,铁锅轻便,炒的肉能让士兵多吃两碗,力气自然壮。”

三、住:砖房固居,寒暑不侵

“第三说‘住’。”赢欣看向少府令,“如今百姓多住土屋,漏雨、透风,冬冷夏热。臣在西疆推‘砖房’,用黏土烧砖,砌墙牢,上覆瓦,比土屋抗风、防漏,为何不推?”

他提出具体办法:

- 各郡设“砖窑”:教窑工“黏土掺沙”烧砖(更结实),砖价压到“十文钱一块”,百姓攒半年钱就能盖三间房;

- 推“秦式暖炕”:西疆的暖炕(灶连炕)能取暖,教百姓在砖房里砌“回字炕”,一家三四口睡不挤,冬天不用蜷着冻;

- 修“排水渠”:住得密了易积水,村里挖渠,房前屋后铺石板路,雨天不踩泥,还能防蚊虫;

- 官府助“危房改造”:孤寡老人、穷户的土屋要塌了,官府出半砖、半瓦,邻里帮着盖,让谁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

“住得稳,心才稳。”赢欣道,“润疆城的新砖房,去年冬雪压塌了三间土屋,砖房一间没塌,百姓都说‘这房能住三代’。”

南阳郡守出列:“臣郡多雨,土屋常塌,愿先试推砖房!臣已让工匠备黏土,只等朝廷的烧砖法子。”

四、行:车马代步,途路不艰

“第四说‘行’。”赢欣看向太仆令,“百姓赶集、运粮,多靠肩扛手提,累不说,还慢。臣在西疆推‘改良牛车’‘轻便马车’,为何不让天下驰道上都跑起来?”

他的革新在细节:

- 改“牛车”:车轮包铁圈(防磨损),车厢加挡板(运粮不撒),牛轭垫棉絮(牛不磨伤),一辆车能多运两石粮,牛还不累;

- 造“轻马车”:用榆木做车架(比槐木轻),配“曲辕”(转弯灵),百姓赶集坐马车,一日能跑百里,比步行快三倍;

- 驰道设“驿栈”:每五十里设一个,有草料(喂牛)、水井(饮马)、歇脚屋(供人歇),车马坏了还有工匠修,不用怕半路抛锚;

- 鼓励“互助行”:邻里合买一辆车,轮流用,谁家运粮、娶亲,大家帮着赶车,省钱又热闹。

“路好走了,人才能动;人动了,货才能流。”赢欣道,“天驷城的牧人,用改良牛车运羊毛,比以前快两天,巧成城的织匠就能早两天开工。”

太仆令躬身:“臣已让工匠按此法改车,下月就能造出样品,先在关中试跑!”

五、乐:市集添趣,日子有盼

“最后说‘乐’。”赢欣看向典客,“百姓干活累了,得有地方歇歇、笑笑。臣在西疆的市集,见杂耍、说书、赛歌,百姓看得乐,第二天干活更有劲,这便是‘乐’。”

他建议:

- 各郡市集“设戏台”:让说书人讲大秦拓疆的故事(如赢欣西征战事)、唱农桑歌谣,百姓听着学秦话、知国法;

- 节庆“办赛事”:春耕后比“谁的曲辕犁用得好”,秋收后赛“谁家粮多”,过年时比“谁的布染得艳”,赢了给“红绸花”(不用花钱,却光荣);

- 坊里“建茶社”:百姓干完活,能去茶社喝碗粗茶、聊聊天,官府请老人讲“古训”(如“勤能致富”),比说教管用;

- 孩童“设游戏”:学堂外画“格子”玩跳房,用石子玩“算筹游戏”(学算术),让娃玩着学本事,不瞎跑。

“乐不是闲,是给日子添点彩头。”赢欣道,“润疆城的市集戏台,上个月讲‘张小三开荒’的故事,台下百姓喊‘咱也能开’,第二天就多了二十户去垦荒。”

嬴政听到此处,抚掌大笑:“说得好!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路好走、能乐乐,才是真‘大秦’!赢欣所奏,条条切中民心,朕准了!”

他当即下令:

- 李斯牵头,编《民生五策》,下发各郡,三个月内落地;

- 墨家、农家、公输家各派百人,赴各郡教烧砖、染布、造车;

- 各郡每月报“民生进展”,做得好的郡守,升爵一级;

- 赢欣在咸阳期间,协助李斯督催此事,确保法子不走样。

朝官们轰然应诺,南阳郡守已让人取来黏土样品,要当场请教烧砖法子;太仆令拉着公输家的弟子,讨论牛车铁圈的尺寸;连最保守的少府令都道:“臣这就备窑,先在咸阳烧砖试盖房!”

殿外的晨光漫进殿内,照在赢欣身上,也照在群臣热议的脸上。赢欣忽然想起西疆的炊烟——那里的百姓还不知道,

他们习以为常的砖房、铁锅、彩布,即将漫到大秦的每一寸土地。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句“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嬴政看着这沸腾的场面,对赢欣道:“你在西疆撒的种子,今日要在大秦遍地开花了。”

赢欣躬身:“不是臣的种子,是大秦百姓心里本就有‘过好日子’的盼头。朝廷推一把,这盼头就能长成参天树。”

钟声再次响起,不是朝会的肃杀,倒像是给民生新篇敲的开场鼓。大秦的土地上,即将响起烧砖的窑火声、织布的机杼声、牛车的轱辘声,还有百姓的欢笑声——这些声音凑在一起,便是最扎实的大秦气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