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疆流沙农站的沙地被夏阳晒得发烫,张小三蹲在田埂上,
手里攥着一把波斯麦麦穗,眉头却没舒展——按陈农官的要求,
试验田要冲刺亩产6石,可去年最好的收成也才5石,
眼下麦苗刚抽穗,叶片却有点发蔫,显然是沙地保水难,灌溉跟不上。
“小三,俺说啥来着?
这沙地就是种不出高产!”
王大伯扛着锄头走过来,看着麦苗叹气,
“去年靠挑水浇,一天浇两亩,今年试验田扩到十亩,光靠人挑,
累死也浇不过来,麦苗渴得慌,咋能长好?”
张小三没反驳,目光却投向农站外的水渠——墨家工匠曹平昨天捎信说,
新改良的“风车水车”今天到,说是能靠风力抽水,比人挑快十倍。
正想着,远处传来“吱呀”的转动声,曹平带着两个工匠推着一台木架车过来,
车身上装着扇叶状的风车,下面连着一节节竹管,像个巨大的蜻蜓。
“小三,王大伯!
俺们来了!”
曹平抹了把汗,拍着风车,“这是张衡先生改的‘双轮风车水车’,
风一吹,两个扇叶一起转,竹管能把水渠的水抽到田埂上的蓄水池,
再顺着垄沟流进田里,一天能浇二十亩,比你们挑水快多了!”
王大伯凑过去,摸了摸风车的木架:
“这玩意儿真能行?
润疆的风时大时小,万一没风,不还是白搭?”
“放心!”
曹平笑着指了指风车旁的踏板,“没风的时候,踩踏板也能转,
两个人踩,比四个人挑水还快,保准不让麦苗渴着!”
一、水车显威:风转水来,苗醒叶绿
安装水车时,农站的人都围了过来。
曹平指挥工匠把水车固定在水渠边,
竹管一端插进水里,另一端连到蓄水池,风车迎着风,
“吱呀”转起来,没一会儿,蓄水池里就“哗啦啦”地积起了水。
“快!开垄沟!”
张小三立刻让人在试验田边挖垄沟,水顺着垄沟流进田里,滋润着发干的土壤。
之前发蔫的麦苗,喝到水后,叶片渐渐舒展开,泛出鲜亮的绿色,看得王大伯眼睛直发亮。
“真管用!”
王大伯蹲在田边,看着水流进麦垄,“以前挑水浇这块地,
得四个人忙半天,现在风车一转,水就来了,省了多少力气!”
可没两天,润疆刮起了“干热风”,风虽大,却带着热浪,
蓄水池的水蒸发得快,竹管里的水流也变细了。
张小三看着麦苗又有点打蔫,急得直跺脚:
“曹师傅,这可咋整?水不够用啊!”
曹平也没慌,让人在蓄水池上盖了层茅草,又在竹管外裹了层湿麻布:
“茅草能挡太阳,减少蒸发;湿麻布能降温,水流就不会变细。
俺们再在田埂上挖‘蓄水坑’,把多余的水存起来,就算风大,也能撑两天!”
按曹平的法子改造后,水流果然稳定了。
张小三每天盯着麦苗,记录生长情况:“六月初五,风车抽水三时辰,麦苗高四尺,抽穗率八成;
六月初七,踩踏板抽水两时辰,麦穗开始灌浆……” 王大伯也天天来田边,
看着麦穗一天天饱满,之前的怀疑早没了踪影,还主动帮着踩踏板抽水。
二、农墨协同:精耕细作+农具助力
除了水车,墨家还送来不少“助农小玩意儿”——有“分行器”,
播种时能保证株距均匀;有“除草耙”,齿细而密,
能除杂草还不伤到麦根;还有“测湿棒”插进土里就能知道土壤湿度,不用再靠手摸凭感觉。
“小三,你看这分行器,播出来的麦垄,比你用绳子量的还直!”
曹平拿着分行器在田里示范,种子顺着器口的小孔落下,
株距正好两指宽,“这样麦苗通风好,不会挤着长,麦穗才能长饱满。”
张小三也没闲着,按农家的老法子,给麦苗施“草木灰肥”——
把农站做饭的草木灰收集起来,拌上腐熟的牛羊粪,撒在麦垄里,既能肥土,又能防蚜虫。
“曹师傅,光有好农具不行,还得懂种地的门道,
这草木灰肥,能让麦穗多结粒,去年俺试过,能增产一成!”
农墨合作的效果很快显现——试验田的波斯麦长得比其他田壮,
麦穗比普通麦穗长半寸,颗粒也更饱满。
陈农官从咸阳赶来视察,蹲在田里搓出一粒麦粒,放在嘴里嚼了嚼,笑着说:
“好!
这麦粒比普通波斯麦更重,看样子亩产真能超6石!
农墨合作,真是找对了路子!”
曹平也笑着补充:
“以后俺们还能改水车,让它既能抽水,又能碾麦,
等收了麦,直接在田里就能脱粒,省得再运回去,更方便!”
三、收割测产:亩产超6石,农站欢腾
七月收割季,试验田成了润疆的焦点——周边农站的人都来围观,
连西域归附的农夫也赶来看热闹。
张小三带着人,用墨家送的“曲辕麦镰”收割,镰刃锋利,
一割就是一捆,曹平则在旁边调试“脚踏脱粒机”,准备测产。
“先割这一亩,单独脱粒,看看能收多少!”
陈农官亲自划线,让人把割下的麦子运到脱粒机旁。
脱粒机“吱呀”转动,金黄的麦粒落在布兜里,没一会儿就装满了两袋。
称重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司秤的士兵喊出数字:“一亩地,净麦6石2斗!”
“超了!真超6石了!”
张小三激动得跳起来,王大伯也攥着拳头,眼眶有点红:
“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沙地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
这农墨合作,真是太神了!”
曹平拍着水车,笑得格外开心:
“这可不是神,是咱们一起干出来的——你们懂种地,
俺们懂农具,互相配合,就能突破难关!
以后十亩试验田,最少能收62石,够农站的人吃一年,还能留种推广!”
围观的人也炸开了锅——西域农夫阿木拉着张小三的手,急切地问:
“小三兄弟,俺们的地也在水渠边,能装你们的风车水车吗?
俺也想种高产的波斯麦!”
“当然能!”
张小三立刻点头,“陈农官说了,今年要在润疆推广十座风车水车,
教大家种高产波斯麦,让所有农站都能亩产超6石!”
四、推广展望:粮安润疆,助力二五
收割完,流沙农站摆起了“丰收宴”,用新收的波斯麦磨粉做饼,
配着西域的烤肉,招待来围观的人。
陈农官举着麦饼,对大家说:
“农墨合作试验田的成功,不是偶然——农家出技术,
墨家出农具,互相补台,才能让沙地变良田。
接下来,咱们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北境、岭南,
让大秦的每一片土地,都能长出高产粮,让二五计的‘粮安大秦’,真正落地!”
曹平也站起来,手里拿着新的水车图纸:
“俺们墨家工坊已经开始批量造双轮风车水车,
下个月就能送一批到北境,帮丁零人浇麦田;
还要造‘旱地水车’,给东境的辽东半岛用,让那里的渔盐栈旁边,也能种出波斯麦!”
王大伯喝着新麦煮的粥,感慨道:
“以前俺总觉得,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才知道,
靠技术、靠农具、靠合作,天旱也能丰收!
以后俺要跟着小三学新技术,跟着曹师傅学用新农具,
让润疆的沙地,都变成高产田!”
张小三望着试验田边的风车,心里满是期待——他想起刚到农站时,
陈农官说的“让每个农夫都能吃饱饭”,现在这个目标,正一步步实现。
风又吹过田埂,风车“吱呀”转动,像是在为丰收歌唱,
也像是在为大秦二五计的“粮安”之路,奏响新的乐章。
夕阳下,试验田的麦垛堆得像小山,风车的影子映在沙地上,
和农人们的笑脸一起,构成了润疆最温暖的画面——这,
就是农墨合作的力量,是大秦粮食安全的底气,更是二五计里,最朴实也最坚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