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99章 农墨同心,共筑大秦粮安 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9章 农墨同心,共筑大秦粮安 上

咸阳宫议事:农墨同心,共筑大秦粮安

辰时·议事启:承军事,转农桑

咸阳宫章台殿的晨露还未干,殿内已弥漫着麦香与铁屑的混合气息—

—昨日刚敲定军事整编,今日议事便聚焦“农业”,案上摆着润疆新麦、岭南稻种,还有墨家新造的曲辕犁模型,

嬴政坐于主位,目光扫过列阵的农家、墨家代表,以及各郡农官,声音温和却坚定:

“昨日定了强军策,今日要谋饱腹计。大秦百万军需粮,

亿万百姓要吃饭,农业是根,农墨两家需同心协力,让第二个五年,

大秦百姓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赢欣站在侧首,接过话头:“第一个五年,农家寻得耐盐麦、西域粟,亩产从2石提至5石;

墨家造出水车、曲辕犁,让开荒效率翻番。

第二个五年,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农家主攻‘种子革命’,

墨家主攻‘农具革新’,两家合力,破解‘粮少人多’的难题。”

话音刚落,只见一位身着朴素布衣的男子缓缓走出人群,

他便是农家的代表陈农官。

此人曾在润疆地区主持过耐盐麦的试种工作,对于农业有着深厚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

与陈农官一同出列的,还有墨家的代表张衡。

张衡身材魁梧,他肩上扛着一个精致的迷你水车模型,这可是他改良蒸汽水车的得意之作。

两人来到殿中央,陈农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装满种子的布包,

而张衡则将迷你水车模型稳稳地放在地上。

然后,他们一同向殿内的百官躬身行礼,齐声说道:“臣等定不负陛下与百姓所托!”

他们的声音洪亮而坚定,透露出一股决心和信心。

众人皆被他们的气势所感染,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巳时·农家献策:寻种试种,亩产再攀峰

陈农官展开“大秦种子图谱”,布包内倒出十余种颗粒饱满的种子,

有西域的耐旱粟、岭南的双季稻、辽东的抗寒麦,

每颗种子旁都贴着小木牌,标注着产地、特性与亩产预估,他的声音满是对粮食的敬畏:

“第一个五年,臣等在润疆试种耐盐麦,亩产达5石,让盐碱地变粮仓;

但大秦疆域辽阔,西域缺水、北境严寒、岭南多雨,单一种子难适全疆。

第二个五年,农家计划分‘三步走’寻高产种:

第一步,‘广搜天下种’。

已派500名农科学生,分赴西域安息、岭南交趾、辽东鲜卑,甚至海东半岛,搜集当地高产作物—

—上月从安息带回‘波斯麦’,试种后发现耐旱性比耐盐麦强三成,亩产预估达5.5石;

从岭南带回‘占城稻’,一年能种两季,第一季亩产4石,第二季3.5石,比关中粟米多收一季。

第二步,‘建百处试种站’。

在润疆、关中、岭南、辽东各设25处试种站,每站配3名农科学生、2名老农,专门测试新种子的适应性。

比如润疆试种站,正对比波斯麦与耐盐麦的耐旱性;

北境试种站,测试辽东抗寒麦在零下20度的存活率;

岭南试种站,摸索占城稻的双季种植时间,争取让‘早稻三月种、

七月收,晚稻八月种、十二月收’,不耽误农时。

第三步,‘优中选优推全疆’。

凡试种亩产超5石、适应性达80%的种子,先在同气候区推广,再逐步扩至全疆。

比如波斯麦先在西域推广,占城稻先在岭南推广,待技术成熟,再通过商队运种子至其他郡。

臣已算过,若波斯麦能在西域200万亩荒地推广,每年能多收100万石粮;

占城稻在岭南500万亩水田推广,能多收750万石粮,足够30万军队吃一年。”

殿内百官听得认真,李斯忽然提问:“陈农官,新种子推广,百姓若不愿试种怎办?

比如北境老农习惯种粟,突然换抗寒麦,恐有抵触。”

陈农官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试种补贴册”:

“陛下已准,凡试种新种子的农户,朝廷每亩补贴粟米1石,若亩产超预期,再额外奖励5斗。

去年润疆有个老农张小三,一开始不愿种波斯麦,说‘老祖宗种粟几百年,换种怕饿肚子’,

臣等给他补贴2石粟,还派学生帮他种,秋收时波斯麦亩产达5.8石,

比他种粟多收2石,今年他主动要了10亩波斯麦种子,还帮着劝其他农户。”

张小三(受邀列席的老农代表)这时站起身,手里攥着波斯麦麦穗,粗哑的声音满是真切:

“俺以前信不过新种子,觉得还是老粟米靠谱。

去年种了1亩波斯麦,浇水少、长得壮,收了5.8石,比俺家老粟多收两石!

今年俺要种10亩,还教邻居们咋选种、咋堆肥——新种子能多收粮,

俺们农民咋会不愿种?”

嬴政闻言,笑着点头:“百姓认的是实在粮,

补贴要给足,指导要到位,让他们种新种有盼头,自然愿意试。”

午时·墨家献技:革新农具,省力又增产

张衡扛着迷你水车模型上前,模型的木质支架上,

铁制叶片泛着冷光,他轻轻转动曲柄,叶片带动齿轮,下方的小木桶便源源不断地从“水槽”中提水,

生动演示着水车的原理,他的声音带着工匠的严谨:

“第一个五年,墨家造的曲辕犁,让农夫耕地效率提1倍;

造的水力水车,1台能顶50个壮汉挑水。

但臣等发现,旧水车在西域缺水区抽水慢,旧曲辕犁在北境冻土难深耕,

第二个五年,墨家计划从‘两方面’改农具:

第一,改良‘当家农具’。

对曲辕犁、水车做针对性优化:

曲辕犁的犁铧,改用巧成城的寒铁打造,比旧铁耐磨3倍,深耕时能破北境冻土;

犁柄加‘脚踏板’,农夫耕地时不用弯腰拽犁,省三成力,一天能多耕1亩地。

水车则分‘水力、风力、人力’三种:西域缺水区造‘风车水车’,靠风力抽水,不用等河水;

北境严寒区造‘保温水车’,水槽包羊毛,防止冬季结冰;

岭南多雨区造‘高转水车’,能提水至3丈高的梯田,解决山地灌溉难题。

臣已让巧成城工坊试造10台风车水车,上月在润疆测试,

1台风车水车一天能灌溉20亩地,比旧水力水车多灌5亩。

第二,量产‘便民小农具’。

除了大农具,还造‘薅秧耙’‘除草锄’‘脱粒机’等小农具,帮农夫省力气。

比如薅秧耙,以前农夫弯腰薅秧,一天只能薅1亩,用耙子推着薅,一天能薅3亩,还不腰疼;

脱粒机用木架加石辊,把麦穗放在石辊下,转动手柄就能脱粒,比用连枷打快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