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圣经21世纪GQ版 > 《历代志》详细简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作者与成书

传统说法:犹太传统认为《历代志》的作者是以斯拉,因为它的最后一节(代下36)与《以斯拉记》开头几乎完全相同,显示两书可能原本连在一起。

学术观点:大多数学者称作者为“历代志作者”(the chronicler)。他可能是一位精通摩西律法和圣殿制度的祭司或文士,深受申命记、利未记和《撒母耳记》《列王纪》传统影响。

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50–400年之间,即犹太人已经被掳归回、圣殿(所罗巴伯圣殿)已重建,但仍处于波斯帝国统治之下。

二、时代背景

历史处境:

犹大国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攻陷,圣殿被毁,百姓被掳。

波斯帝国兴起后,居鲁士大帝(cyrus)在公元前538年颁布归回令,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

归回后的犹太人虽恢复了部分宗教生活,但他们失去了君王政权,只能作为波斯属地的民族团体生存,心中充满失落感与身份危机。

写作目的:

为归回后的犹太人重建民族记忆: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是谁,为什么仍是神的选民。

强调大卫之约、圣殿与敬拜生活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复兴在于属灵与信仰的恢复。

三、大致内容与结构

《历代志》原为一卷,后在七十士译本和基督教圣经中分为上下两卷。

1. 《历代志上》

第1–9章:从亚当到被掳的族谱,特别强调大卫支派(犹大)、利未人和祭司系统。

第10章:扫罗之死,简略交代,凸显大卫取代扫罗的正当性。

第11–29章:大卫王的统治,重点不是政治或战争,而是:

大卫立都耶路撒冷。

运约柜入城,设立利未人职分。

大卫为圣殿筹备材料、组织班次,尽管自己不能建殿。

重点:大卫作为“敬拜的筹划者”,预备圣殿的一切。

2. 《历代志下》

第1–9章:所罗门王的统治,重点突出:

所罗门求智慧的祷告。

圣殿的建造与献殿典礼(核心)。

第10–36章:犹大诸王的历史(北国以色列几乎被忽略)。

善王如亚撒、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重建敬拜,带来复兴。

恶王如玛拿西:悖逆招致灾祸,但悔改仍蒙赦免(特别强调悔改机会)。

结尾:巴比伦毁灭圣殿,百姓被掳;波斯王居鲁士颁令归回,呼应重建盼望。

四、写作特点

1. 神学重写历史:

《列王纪》侧重政治、先知与国家兴衰;

《历代志》则重写历史,突出圣殿、祭司和敬拜。

2. 大卫与所罗门的理想化:省略大卫与拔示巴、暗嫩与押沙龙的事件;把大卫描绘为专心筹备圣殿的王。

3. 强调因果报应(申命记神学):

敬畏神 → 蒙福(国泰民安)。

远离神 → 遭灾(战争、掳掠、败亡)。

4. 悔改与复兴的盼望:如玛拿西悔改得赦免,表明即使在被掳之后,神仍愿意接纳悔改的百姓。

五、在圣经中的地位与意义

1. 在希伯来圣经

《历代志》是最后一卷书(在犹太正典中排列在“圣卷”结尾),构成从创造到归回的历史闭环。

这使得犹太圣经以“归回的盼望”收尾。

2. 在基督教圣经

被放在《列王纪》之后,形成从《撒母耳记》《列王纪》到《历代志》的历史回顾。它提供了对同一历史的不同神学视角。

3. 神学意义

大卫之约:突出大卫的血脉与弥赛亚盼望。

圣殿与敬拜:核心地位不可替代。

顺从与悖逆:重申申命记神学。

盼望与悔改:强调神的怜悯与归回的希望。

六、历史地位与影响

1. 犹太传统

《历代志》为被掳归回后的犹太人提供了“信仰史”,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身份与使命。

成为利未人、祭司、圣殿制度的神学根据。

2. 学术与历史研究

《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列王纪》是平行历史,常被对照研究。

不同的重点显示了编史者如何用神学诠释历史。

3. 基督教传统

新约《马太福音》家谱直接承接了《历代志》的思路,从亚伯拉罕、大卫延续到基督。

《历代志》强调“大卫—圣殿—敬拜”,成为理解弥赛亚国度的重要基础。

七、总结

《历代志》不仅仅是历史的重述,而是带有强烈神学目的的“属灵史书”。它在犹太圣经中为整个旧约画上归回与盼望的句号,在基督教圣经中则成为理解弥赛亚应许和大卫之约的重要文献。它的历史地位在于:既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族谱、礼仪资料,又塑造了归回群体的身份认同,使其成为“神子民的再出发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