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 第290章 皇上真的在种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只是当“托儿”。

作为和朱元璋合作了这么多年的老臣,李善长一下子就猜出了朱元璋的意思,

提前和他们说这件事,除了暗示他们当“托儿”,还是在暗示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李善长看着龙椅上那个一脸得意,仿佛在说“快夸我”的皇帝。

又想起了那个远在江宁县,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李先生。

他终于明白,刘伯温之前说的那句“你真正辛苦的日子,还在后头呢”,是什么意思了。

前面因为“空印案”建立“审计署”,这才刚刚起了个头,

还有之前的“管理学”和“工分制度”改革,都还在筹备,没落实好呢!

现在又要来解除“海禁”了。

作为皇上最信任的谋臣,这件事情肯定要交给他李善长来主持操办。

而且现在刘伯温就在旁边。

他李善长要是推脱,朱元璋肯定就把这事儿交给刘伯温主理了。

不行!绝对不能让给刘伯温!

就算累死,我也不能让刘伯温得势!

不就是再多揽一件活吗!

债多不压身!

接了!

“怎么?”朱元璋看着呆若木鸡的两人,明知故问,“咱这个法子,不行吗?”

“行!太行了!”

李善长一个激灵,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脸上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陛下此计,乃是天衣无缝,神鬼莫测!臣……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还能说什么?

他只能佩服。

不佩服不行啊!

“那好!”朱元璋一拍龙椅,“此事,就这么定了!”

朱元璋见到李善长的态度,就知道李善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善长,你回去,就给咱放出风声去。就说,皇上最近龙体欠安,心情烦闷,准备在宫里头,种种花,养养草,陶冶一下情操。”

“记住,动静要小,别太张扬,就当是闲聊,不经意间透露出去。”

“臣,遵旨!”

李善长躬身领命,心里却是一阵苦笑。

李善长一想起以后一堆活等着自己的日子,就一个头两个大。

……

自从那天晚上,朱元璋父子在奉天殿演了一出“影帝级”的大戏之后,整个应天府的官场,就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氛围。

一方面,是“国家审计署”的成立,像一把随时都会落下的利剑,高高地悬在所有官员的头顶。

由太子朱标亲自挂帅,韩国公李善长辅助,带着一群从格物院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只认数字不认人的“算盘狼”,开始使用“复式记账法”,对“空印案”的旧账,进行一笔一笔的清算。

至于什么算是“空印案的旧账”?

“空印案”可是和大明全国的钱粮税收都有联系,

钱粮税收又要用到大明所有支出上!

也就是说,他们想查,哪里的账目都能查!

一时间,不只户部、工部甚等跟钱粮打交道比较多的衙门,很多人度日如年,

礼部、兵部、刑部、吏部的一些人,也是愁得吃不下饭。

每天都有官员被审计署的人请去“喝茶”,进去的时候还是个人,出来的时候,就跟被抽了筋、扒了皮似的,一个个面如土色,魂不附体,软成一摊泥。

虽然皇上说了,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便可免了死罪。

但那种被冰冷的数字和账本反复拷问,把自己那点小心思、小金库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感觉,比直接砍了脑袋还难受。

这叫杀人诛心。

另一方面,皇上又推出了“一体纳粮”的国策,虽然在大皇子的“苦苦哀求”和李相的“高风亮节”之下,给了百官们一个“九百税一”的体面。

但这毕竟是开了历史的先河,动了整个士绅阶层的根基。

所有官员心里都憋着一股火,一股敢怒不敢言的邪火。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搞得整个应天府的官场,是乌云密布,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所有人都夹着尾巴做人,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皇上和太子殿下立威的倒霉蛋。

然而,就在这风声鹤唳的当口。

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消息,开始在官场里,悄悄地流传开来。

据说,皇上最近,好像……转性了。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天天盯着奏折,研究怎么收拾那帮不听话的官员。

而是……迷上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活动。

——种地。

没错!就是种地。

这个消息,是左丞相李善长,在一次和几个心腹门生喝酒时,“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

“唉,你们是不知道啊。”李相爷端着酒杯,一脸的忧心忡忡,

“皇上最近,也不知是怎么了,许是国事太过操劳,心力交瘁,竟然……竟然在御花园里,开辟了一块菜地!”

“什么?!”

在场的几个官员,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李相,您没说笑吧?在御花园里……种地?”

“千真万确!”李善长长叹一声,再次展现演技,奥斯卡都欠他一座小金人。

“老夫前日进宫议事,亲眼所见!皇上他老人家,竟然穿着一身粗布短打,拿着个小锄头,在那儿……在那儿有模有样地翻地呢!”

“还说,是什么从海外寻来的祥瑞,叫什么……番薯?听说能亩产千斤。”

“皇上非要自己亲手种一种,验证真假。”

“老夫劝了半天,说此举有损天子威严,可皇上就是不听啊!还说,他就是泥腿子出身,不能忘本!唉,你们说,这叫什么事儿啊!”

李善长一边说,一边摇头叹气,那副“我为皇上操碎了心”的忠臣模样,简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而在场的几个官员,在最初的震惊之后,一个个表情都变得无比古怪。

皇上……在宫里种地?

还种什么“番薯”?

亩产千斤?

那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仙种吗?

这事儿,怎么听怎么觉得……魔幻。

但这话是从李相的嘴里说出来的,那肯定假不了。

一时间,各种猜测,开始在官场的小圈子里,疯狂流传。

有人说,皇上这是被前段时间的“空印案”给气糊涂了,开始自暴自弃,不理朝政了。

也有人说,皇上这是在效仿古代圣君,行“躬耕亲试”之举,是为了彰显自己心系农桑,与民同苦的仁德。

更有人脑洞大开,说皇上这是在修炼什么长生不老的“仙法”,那“番薯”根本不是什么祥瑞,而是炼丹用的药引子!

各种版本,传得是有鼻子有眼。

但无论哪个版本,都指向了一个核心事实。

——皇上,他真的,在宫里种地!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压抑的应天府官场,激起了层层涟漪。

那些原本因为“审计署”和“一体纳粮”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官员们,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头,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皇上都开始种地了,说明他老人家的注意力,已经从他们这些“贪官污吏”身上,转移开了。

这是好事啊!

天大的好事!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官场之上,总有那么些人,将祖宗礼法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比如都察院的那位御史张柬之。

他们这些老顽固,当听到“皇上躬耕于御花园”的消息时,

一个吹胡子瞪眼,觉得这“有损天威,乱我朝纲!”,

有的甚至想要上书死谏,将皇上从“歧途”上劝回来

只是他们刚刚想有所行动,身边就冒出一堆官员,一拥而上,直接架着他们去喝茶下棋,甚至他们的上司也直接给他们批了假期让他们先休息休息。

开玩笑,皇上好不容易转移注意力,你们去一喷,自己是喷爽了,又把皇上惹怒了怎么办?

此刻,在这些官员眼里,皇上在御花园里种地,哪里还是什么有损天威的荒唐事?

那分明是菩萨心肠,是天大的恩典!

只要皇上能一直对那“番薯”保持兴趣,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就还能多过几天安生日子。

于是乎,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出现在了应天府。

每天早朝之后,总有那么一些个官员,会“不经意”地,凑到一起,开始讨论一些……农业技术问题。

“哎,王大人,听说了吗?皇上昨天给那番薯地,浇了水了!”

“何止是浇水啊!我还听说,皇上嫌宫里的水不够肥,还特意命人,从……从御膳房,弄了些淘米水去浇呢!”一个消息灵通的户部官员,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说道。

另一个工部的官员,也跟着凑了过来,一脸的炫耀:

“这算什么?我跟你们说,前儿个,皇上觉得地里的虫子多了,还特意召见了我们工部的几个老木匠,让他们研究怎么造一种……能抓虫子的‘仙器’呢!”

“抓虫子的仙器?那是什么玩意儿?”

“谁知道呢!反正皇上给画了个图,奇形怪状的,说是叫什么……‘捕虫网’?”

一时间,“皇上今天浇水了吗”、“皇上今天施肥了吗”、“皇上的番薯长芽了吗”,成了应天府官场最热门,也最安全的社交话题。

大家见面,不再是讨论国事,而是心照不宣地,开始交流起了“种地心得”。

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大明的官场,都从“权谋剧”,切换到了“田园风光片”。

而始作俑者朱元璋,看着都尉府密探每天呈上来的,关于百官们“热议农桑”的报告,在乾清宫里,笑得是前仰后合,眼泪都快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