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291章 三疆矿区交接定序,联军返航中枢筹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1章 三疆矿区交接定序,联军返航中枢筹新局

一、辰时增兵抵三疆,矿区交接严规序

元启二十六年二月初六辰时,三疆大国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中原增兵的舰队已分别抵达三地——晶盐国盐湖港口,五千名身着防盐铠甲的士兵列队下船,肩上扛着粮草和加固哨塔的钢材;红木国雨林河道旁,五千名携防潮装备的士兵踏着登陆艇,手里握着监工手册;硫黄国火山滩,五千名穿防硫外套的士兵快步集结,身后跟着运送医疗物资的补给车。

东路军留守将领周平早已在盐湖矿区外等候,见到增兵统领李岩,立刻递上矿区名册:“共俘3500人,分10个劳作队,每队配5名管理兵;现有哨塔8座,铁丝网绕矿区三圈,昨日食盐产量780石,俘虏均按规矩三餐供应,无一人闹事。”李岩接过名册,跟着周平巡查劳作区——俘虏们正按小组铲盐,每人面前摆着半袋干粮,监工士兵站在哨塔上,手里握着名册记录工时,没有打骂,也没有懈怠。

同一时间,红木国雨林的交接现场,西路军留守将领老郑对着增兵统领王森展开地图:“3200名俘虏分驻5个伐木点,蒸汽传送轨已通到河道,昨日运出红木190根;释放的1800名平民里,有500人自愿留下当向导,熟悉每片红木林的位置。”王森走到伐木点,看到俘虏们正用绳子绑着红木,旁边的平民向导在指导如何避开树干结节——以前靠鞭子催的活,现在竟有了几分秩序。

辰时三刻,硫黄国火山矿的交接也在进行,中路军留守将领石刚指着矿道入口:“3800名俘虏分8个采矿队,蒸汽采矿机运转正常,昨日硫黄产量590石;医官每日给俘虏检查身体,防硫药膏按人发放,至今没有一人因硫黄中毒倒下。”增兵统领赵山走进矿道,看到俘虏们戴着简易防毒面具,跟着平民矿工学习辨认矿脉,脸上虽有疲惫,却没了往日的恐惧。

二、午时留守兵归队,舰队启航返中原

午时的三疆港口,交接仪式全部完成——留守的1500名士兵(每地500人)列队登上返程舰,身上的铠甲沾着盐霜、木屑或硫黄粉,却难掩归队的喜悦。周平站在晶盐国港口,对着李岩抱拳道:“后续俘虏劳作数据每日同步中枢,食盐运输按商路章程走,万无一失!”李岩回礼:“放心归队,这里有我们!”

返程舰鸣笛启航,与增兵舰队分道而行——晶盐国的返程舰朝着东方行驶,甲板上的士兵们望着渐渐变小的盐湖,有的拿出家书翻看;红木国的返程舰顺着河道驶出雨林,士兵们摘下防潮帽,感受着海风;硫黄国的返程舰离开火山滩,防硫外套被叠整齐收进背包。

赵峰站在“镇洲号”的舰桥,看着传讯器里三地交接完成的消息,对着二哥汇报:“留守兵已全部登舰,增兵接管到位,三疆矿区日产食盐780石、红木190根、硫黄590石,俘虏管理合规,商路第一船资源已驶往三洲中转仓。”二哥点头,对着扩音筒喊:“全军返航!目标——中原登州港!”

午时三刻,十二艘返程舰列成纵队,在海面形成一道白色航迹。士兵们聚在甲板上,有的擦拭武器,有的分享远征故事——从黄沙国到三疆,从破冰舰到蒸汽采矿机,这场跨越四洲的征伐,终于要画上句点。传讯器里传来中枢的消息:“登州已备好补给和休整营地,归队后全军放假三日!”欢呼声瞬间响彻舰队。

三、未时商路通三洲,资源流转惠民生

未时的三洲商路中转仓,热闹非凡——晶盐国的食盐刚运到,就被赤铜国的商队抢着下单:“以前晶盐国把盐卖得比铜还贵,现在民生署定的价,一袋盐只抵半块铜砂,以后再也不用怕百姓缺盐了!”红木国的红木刚卸船,黑铁国的造船工坊就派来工匠:“这么好的红木,能造十艘重载舰,三洲商路的船只会越来越多!”

硫黄国的硫黄运抵原油国时,军械坊的技工们早已等候:“有了充足的硫黄,火药产量能翻三倍,以后装甲车和火炮的补给再也不用愁!”民生署的官员们拿着账本,对着商队首领们宣读规则:“三疆资源按‘成本+薄利’定价,平民买盐、买木材享受半价,商队批量采购按季度结算,严禁囤积抬价。”

一个黄沙国的商队首领,捧着刚买到的食盐,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在沙漠里,一袋盐要换一袋粮食,现在用同样的粮食,能买三袋盐,部落的老人孩子再也不用吃淡饭了!”未时三刻,传讯器弹出系统数据:【三疆资源接入三洲商路首日,交易额突破五千两,覆盖商队200余支,惠及平民10万人,三洲商税当日增收300两】。

四、申时中枢议新局,远征余利拓根基

申时的中枢坊,叶尘召集官员们围坐沙盘前,沙盘上标注着三疆与三洲的商路连线,旁边摆着资源产量账本。陆明捧着账本汇报:“三疆资源预计每月为中枢创收商税八千两,扣除增兵粮草和矿区管理开销,每月净余五千两;这些盈余可投入电力院研发新机器,或补贴农匠去三疆教百姓种耐旱粮。”

传讯院官员补充:“三疆俘虏劳作数据稳定,日均劳作四时辰,无逃跑或暴动记录;释放的6200名平民,已有3000人申请加入民生署的‘矿区工坊’,愿意长期留在三疆生活——他们熟悉当地环境,能帮着增兵维护秩序。”

管战舰的二哥站在沙盘旁,指着三疆以西的空白区域:“三疆以西有‘雪域国’,靠高原牧场垄断羊毛贸易,周边部落冬天缺衣少食;若能打通雪域商路,既能补充羊毛资源,也能让三疆的食盐、硫黄多一条销路。不过雪域气候恶劣,需要先派商探摸清地形,再研发防寒装备。”

叶尘点头,拿起玉尺在沙盘上划下新的标记:“先稳三疆,再探雪域。第一步,让民生署派农匠去三疆,在盐湖周边种耐盐粮,雨林里种橡胶树,火山滩旁种耐旱棉,让三疆不仅有资源,还能自给自足;第二步,传讯院派商探潜入雪域国,收集情报;第三步,电力院研发‘高原防寒装甲车’,为后续远征做准备。”

申时三刻,中枢令通过传讯网传遍各州:农匠队三日内启程赴三疆,商探队五日内出发去雪域,电力院即刻启动防寒装备研发——远征虽暂歇,但天下同的布局,从未停下脚步。

五、酉时舰队抵登州,全军休整待新程

酉时的登州港,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联军返程舰队的轮廓渐渐清晰。港口上,百姓们举着灯笼等候,有的是士兵的家人,有的是来迎接资源的商队,还有的是民生署的官员,手里拿着休整营地的分配表。

“镇洲号”率先靠岸,二哥走下舰桥,登州守将立刻上前:“营地已备好,每队士兵都有单独的帐篷,热水和饭菜马上送到;三疆运来的第一批资源,已安排仓库存放,民生署的人正在清点。”赵峰跟着下船,看到人群里的阿木——他从墨洲跟着远征,如今也盼着能好好休整几天。

士兵们列队下舰,家人冲上来拥抱,有的递上棉衣,有的塞着家乡的吃食。一个年轻士兵抱着母亲,笑着说:“娘,我们拿下了三疆,以后盐便宜了,您再也不用省着用盐了!”母亲擦着眼泪,把棉衣裹在儿子身上:“平安回来就好,娘不缺盐,就缺你回家。”

酉时末,全军入驻休整营地,帐篷里传来笑声和吃饭的声响;登州港的仓库里,食盐、红木、硫黄堆成小山,民生署的官员们还在连夜清点;中枢的传讯屏幕上,三疆矿区的探照灯还在闪烁,增兵们正带着俘虏收工,蒸汽机器的嗡鸣渐渐减弱——这场跨越四洲的远征,以返航画上句点,却以三疆的新生、商路的繁荣,开启了天下同的新一页。

夜幕降临时,登州的灯笼照亮了港口,舰队的汽笛声变成了安宁的背景音;三疆的星空下,增兵们和矿区平民一起围着篝火,分享着中原运来的干粮;雪域国的高原上,商探的身影正悄悄翻过雪山——天下同的路,还在继续,而每一步,都朝着“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活路”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