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239章 灾后续航育新苗,基层星火渐成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9章 灾后续航育新苗,基层星火渐成炬

一、辰时田埂识新秀,少年借力解农困

六月十六辰时,清溪村的田埂上还沾着泥水,李老汉正按着系统提示撒草木灰,身后突然传来清脆的声音:“李伯,您这撒灰的法子不对——系统说‘顺稻行撒播,每亩分三次撒’,您一次撒太多,会烧苗的!”

李老汉回头,见是村里的少年陈禾,才十六岁,还没到系统植入年龄,却总跟着父亲看系统上的农务知识。他蹲下身,指着稻苗根部:“你看,这灰离根太近,太阳一晒就发烫;按系统的法子,每次撒完隔半个时辰再撒下一轮,灰能顺着土缝渗进去,既肥田又不伤苗。”

李老汉试着按他说的做,果然,草木灰铺得匀匀的,没再堆在稻根上。这时,陈禾又掏出个粗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紫苏叶:“系统说去年江南涝灾后,稻穗容易生霉,把紫苏叶碎了混在灰里撒,能防霉变——俺昨天跟着父亲在系统上查的‘灾后防虫指南’,特意晒了些。”

李老汉又惊又喜,连忙让儿子去村里传话,让家家户户都按这法子准备。半个时辰后,衙役来巡查,见清溪村的农务做得规整,听说竟是个少年出的主意,当即在系统上记下:“陈禾,清溪村农户子,未及冠已通农务系统知识,善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二、午时工坊遇巧匠,小工改良提效率

午时的登州农具工坊,赵铁山正对着新造的插秧机皱眉——机器插的秧总歪,效率比手工快不了多少。旁边的小工林石凑过来,手里攥着张画满线条的纸:“赵师傅,俺看系统上的‘插秧机结构图’,觉得这‘分秧爪’太宽,抓三把秧就挤在一起,改成窄半寸试试?”

林石才十八岁,刚植入系统半个月,每天都泡在“匠作交流区”看图纸。赵铁山半信半疑,让工匠按他说的改了分秧爪,一试之下,插秧机果然插得又直又匀,速度比之前快了一倍!

“你咋想到改这个?”赵铁山拍着他的肩问。

林石挠着头笑:“系统上有江南农户的反馈,说‘秧苗挤着长不好’,俺就对着图纸琢磨,分秧爪窄点,每次只抓两把秧,间距就匀了。”说着,他又点开系统,调出“用户反馈区”的消息,“您看,还有农户说插秧机太沉,俺想在轮子上装个小轴承,系统上有‘简易轴承图纸’,咱们试试?”

赵铁山看着纸上的线条,又看了看系统里的图纸,当即拍板:“就按你说的改!往后你跟着俺学,系统上的新东西,多跟大伙讲讲!”当天,工坊就把林石的改良方案记在系统“工艺优化库”里,还标注了“林石改良版分秧爪”,供全国农具工坊参考。

三、未时医馆见雏凤,少女依系统救急

未时的苏州府县医馆,医官陈郎中正忙着给灾后的农户诊脉,突然有人喊:“陈郎中,张阿婆晕过去了!”

陈郎中刚要起身,旁边的药童苏瑾已经冲了过去——她十七岁,是医馆收留的孤女,每天跟着陈郎中看系统上的“急救指南”。苏瑾跪在张阿婆身边,先按系统教的“探鼻息、摸脉搏”,再解开阿婆的衣领,用随身携带的银针,按系统标注的“人中穴、合谷穴”轻轻扎下。

不过片刻,张阿婆就睁开了眼。陈郎中赶过来,搭着脉笑道:“瑾丫头,你这急救手法,比俺教的还熟练!”

苏瑾红着脸,指着系统上的“灾后常见病症”:“系统说涝灾后老人容易‘气血不足晕厥’,急救要先通鼻息再扎针,俺昨天刚在系统上练了‘虚拟扎针’,今天正好用上。”说着,她又端来一碗温水,按系统给的“补气血方子”,加了少许红糖和姜片:“阿婆,您喝了这个,缓缓气就好了。”

张阿婆喝完水,果然精神了不少。陈郎中看着苏瑾熟练地在系统上记录“救治过程”,心里暗暗记下:这丫头心思细,又肯学系统上的知识,将来定是个好医官。他在系统的“人才储备库”里,给苏瑾添了条备注:“苏瑾,县医馆药童,精通灾后急救,建议重点培养。”

四、申时钱庄遇能手,少年算账显天赋

申时的苏州府钱庄,户部尚书张谦正检查账目,突然听见柜台后传来争执——商户周大发嫌贷款审批慢,拍着桌子喊:“俺急着进面粉,系统说‘信用分85分可贷300两’,咋还没批下来?”

柜台后的小吏急得满头汗,刚要解释,旁边的学徒陆明突然开口:“周掌柜,您的商税记录里,上月有一笔‘未缴碎银五两’,系统自动扣了信用分,现在是84分——您补缴后,系统立马能重新评分,审批只要十分钟。”

周大发愣了愣,连忙补了税银。陆明点开系统的“智能审核”,输入周大发的姓名,果然,信用分变回85分,系统瞬间弹出“可贷300两”的提示,十分钟后,银子就到了周大发的账户里。

张谦看得真切,拉过陆明问:“你才十九岁,刚植入系统半个月,咋这么懂审核规则?”

陆明笑着说:“俺每天在系统上看‘金融知识课’,还试着算商户的信用分——系统说‘商税缴足率占40分,经营流水占30分,往期还款占30分’,周掌柜就是商税差一点,补了就够了。”说着,他还调出自己在系统上做的“信用分计算笔记”,上面记满了不同商户的评分案例。

张谦当即让钱庄管事:“把陆明调到‘审核组’,让他跟着老吏学,这孩子对系统里的金融规则敏感,是块好料!”当天,张谦就在系统的“人才档案”里,给陆明标了“金融审核潜力人才”的标签。

五、酉时县衙录新秀,系统建档育栋梁

酉时的苏州府衙,知府对着系统上的“基层人才名录”,笑得合不拢嘴——上面记着近半个月发现的新秀:清溪村的陈禾(农务)、登州工坊的林石(工业)、县医馆的苏瑾(医疗)、钱庄的陆明(金融),还有帮着调度救灾物资的村吏之子王砚、擅长用系统调解邻里纠纷的少女柳溪……一共七人,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才十六岁。

“这些孩子,都是在灾后实务里冒出来的,既懂系统用法,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知府对着传讯的内侍说,“臣已在系统上给他们建了‘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技能、功绩,还安排了师傅带——陈禾跟着农务顾问学,林石跟着赵铁山学,苏瑾跟着陈郎中学,陆明跟着钱庄老吏学,将来定能成器!”

内侍传回叶尘的旨意:“各州府都要如此,从基层里找肯学、肯干、能用系统的年轻人,给他们机会、教他们本事。系统已开通‘人才培育模块’,每个新秀都能领到‘定制学习计划’,农务的学‘高产种植’,工业的学‘精密制造’,医疗的学‘疑难杂症’,金融的学‘国库调度’——三十年後,这些人就是中原的栋梁。”

知府躬身领旨,点开系统的“定制学习计划”,果然,每个新秀的计划都不一样:给陈禾的是“稻麦轮作技术进阶课”,给林石的是“蒸汽机改良图纸解析”,给苏瑾的是“瘟疫防治实操指南”,给陆明的是“商税统计系统用法”。

夜幕降临时,陈禾正趴在油灯下,看着系统推送的“轮作课程”;林石在工坊里,对着系统上的蒸汽机图纸琢磨;苏瑾在医馆整理急救笔记;陆明在钱庄练习算信用分——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此刻握着的不仅是系统,更是中原三十年後的希望。

晚风掠过中原大地,吹过稻田、工坊、医馆、钱庄,也吹过那些年轻的身影。叶尘站在紫宸殿的窗边,看着系统上不断更新的“基层人才名录”,知道新政的根基,不仅是粮食满仓、工坊兴旺,更是这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新秀——他们带着系统的智慧,带着实干的劲头,终将撑起中原的未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