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254章 商业上的刻意避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雍正二十八年十月廿七的京城,雪下得比往日更绵密。瑞祥号总号的青瓦被积雪压得微微下沉,檐角垂着的冰棱足有半尺长,阳光透过冰棱折射在西厢房的窗纸上,映出细碎的、流动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钻。江兰坐在靠窗的梨花木桌前,面前摊着三份用蓝布裹边的厚账册,指尖沾着墨汁,在 “瑞祥号漕运管理” 那一页的 “王瑞” 名字旁反复摩挲 —— 这是她在灯下思虑了两夜的决定:把瑞祥号的日常管理权交出去,既给自己留出专注护理坊的空间,也让跟着自己多年的老伙计们有机会独当一面。

院外传来 “簌簌” 的扫雪声,夹杂着伙计们的低语:“小心点扫,别把晒药架上的药材碰掉了!” 江兰抬头望去,透过窗纱能看到两个年轻伙计正拿着竹扫帚,小心翼翼地清扫着护理坊门口的积雪,竹扫帚划过青石板,留下一道道浅痕。丫蛋端着一碗热姜汤走进来,哈着白气说:“姐,外面雪又大了,王掌柜刚才在门口扫雪,说等雪小了再进来,我让他先去账房烤火了。”

“让他进来吧,雪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江兰放下笔,接过姜汤,温热的瓷碗贴着掌心,驱散了指尖的凉意。她翻开瑞祥号的运营明细,指着其中一页对丫蛋说:“你看,杭州分铺上个月的漕运损耗比往常多了三成,王掌柜之前提过,是因为运河结冰导致船速变慢,货物受潮 —— 这次交权时,我得特意跟他说,让他跟漕工头商量,给漕船加层防潮油布。”

说话间,王瑞推门走进来,身上的青布棉袍沾了不少雪粒,他抬手拍了拍肩上的雪,手里还捧着一本线装的《商户纠纷处理记录》,封皮边角已经磨得发白。“姑娘,让您久等了。” 他躬身行礼时,棉袍下摆扫过门槛,带起一小片雪沫,“这是上个月十八省分铺的纠纷记录,我都整理好了,您看看。”

江兰示意他坐下,将运营明细推到他面前,指尖落在 “杭州分铺漕运损耗” 的条目上:“王掌柜,您先看看这个。瑞祥号是您看着一步步起来的,从雍正二十六年的第一家粮铺,到现在十八省的分铺,这里面有您一半的功劳 —— 我打算把瑞祥号的日常管理交给您,您看可行?”

王瑞手里的记录册 “啪” 地掉在桌角,他猛地抬头,眼睛瞪得通红,声音都带着颤:“姑娘,这可使不得!您是瑞祥号的根,我就是个管账的,哪能担这么重的担子?去年苏州分铺闹漕工罢工,若不是您连夜赶去,定了‘按月结薪’的规矩,我哪能镇得住场面?”

“正是因为您能镇住场面,我才放心。” 江兰笑着把姜汤推给他,“您还记得苏州那次,漕工们堵在分铺门口要工钱,您没慌,先给他们煮了热粥,再跟他们一条条算工钱明细,最后还跟漕帮协商,把运费压了一成 —— 沈万山后来跟我说,‘瑞祥号有王掌柜,是商户的福气’。现在《商律》刚颁行,商户最怕的就是‘没规矩’,您来管,能让大家安心。”

她翻开记录册,指着 “济宁商户拖欠货款” 的案例:“这类纠纷,以后按《商律》‘拖欠超十日需付三成违约金’的条款办,别心软 —— 您要是总想着给商户留情面,最后吃亏的是漕工和咱们自己的伙计。还有山西票号的互通汇兑,每月初五您得亲自跟乔致庸的账房核对,去年就出过一次差额,是因为票号伙计算错了利息,虽然最后补回来了,但也给咱们提了醒,账目上的事,半点不能马虎。”

王瑞接过记录册,指尖轻轻划过 “苏州漕工罢工” 的记录,眼眶慢慢红了:“姑娘,我懂您的意思。您是想让我替您守住瑞祥号,让您能专心做护理坊的事。您放心,从今天起,我每天卯时就到账房,亥时再走,分铺的每一笔账、每一次漕运,我都亲自盯着,绝不让您失望!” 他起身对着江兰深深鞠了一躬,“以后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我先跟大宝商量 —— 大宝跟着您学了这么久,懂商律,也懂漕运,是个可靠的孩子。”

送走王瑞,江兰裹上驼色斗篷,往兰馨学院走去。学院离瑞祥号不过半里路,路上的积雪已经没过脚踝,她踩着雪往前走,棉鞋踩在雪地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路边的腊梅开得正盛,枝头的雪粒落在花瓣上,红白相映,格外好看。学院门口,两个学生正踮着脚往教室里望,手里还拿着写满字的纸,看到江兰,连忙躬身:“江先生!”

“是在等春桃先生吗?” 江兰笑着问。其中一个穿蓝布衫的学生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先生,我们有几道《商律》的题不会,想请教春桃先生。” 江兰接过他们手里的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很认真,她指着其中一道 “漕运运费计算” 的题说:“这道题,你们可以去分铺看看账房怎么算,实务比书本学得快 —— 以后有问题,也可以去分铺找账房先生问,他们都懂。”

走进学院办公室,春桃正趴在桌上批改作业,红笔在 “正确” 的字样上画着圈,旁边还写着 “口诀记得牢,实务用得好” 的批注。看到江兰进来,她连忙起身,手里的红笔还捏在指间:“姑娘,您怎么来了?外面雪这么大,冻着了吧?”

“不冷,” 江兰走到桌前,拿起一本作业,看到上面用铅笔写的《漕运口诀》,忍不住笑了,“你编的这口诀,比先生教的还管用,学生们都记牢了?” 春桃点点头,眼睛亮了:“是啊!之前讲‘漕运优先顺序’,学生们总记混,我编了‘军粮先、民粮后、商货跟着走’的口诀,他们一节课就记住了!”

江兰把兰馨学院的课程表放在桌上,指尖划过 “漕运实务课”“商律解读课” 的条目:“春桃,以后兰馨学院的管理,就交给你了。课程安排上,你多加点实务课,比如每月让学生去分铺实习三天,跟着账房学记账,跟着漕工去码头看装货 —— 咱们办学院,不是为了让学生背条文,是为了让他们能靠本事吃饭,能帮百姓做事。”

春桃手里的红笔 “嗒” 地掉在桌上,她有些慌乱地捡起来,声音带着不确定:“姑娘,我…… 我能行吗?我才管了半年的教学,要是把学院管坏了,怎么办?”

“你能行。” 江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是她之前记录的学院运营细节,“这是我之前记的,比如学生补贴怎么发、师资怎么找、课程怎么调整,你要是不懂,就翻这个。还有,这些家境困难的学生,” 她指着《学生资助名册》上的名字,“每月的补贴要按时发,别让他们因为没钱退学。我还记得你刚进学院时,连笔墨都买不起,是靠着补贴才读完书的 —— 现在你有能力了,要帮更多像你一样的孩子。”

春桃接过笔记本,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眼泪差点掉下来:“姑娘,我记着!我一定把学院管好,让更多百姓的孩子能读书,能懂商律,能做个有用的人!” 她走到窗边,对着外面的学生喊道:“大家别等了,进来吧!咱们今天先讲‘漕运实务’,下午去分铺实习!” 学生们欢呼着走进来,办公室里瞬间热闹起来。

处理完交权的事,江兰回到瑞祥号,径直走向护理坊。护理坊的院子里,四个铜灶台都架着锅,锅里的药膏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出浓郁的姜香和药香。张师傅正拿着长柄木勺,时不时搅一下锅里的药膏,额头上渗着汗珠:“姑娘,今天熬的是暖身膏药,用的是新疆的干姜和山西的当归,药效比之前的还好!”

江兰走到灶台旁,拿起一块冷却的药膏,放在鼻尖轻嗅 —— 姜香浓郁,药味醇厚,确实比之前的好。她点点头:“张师傅,今天多熬五百贴,用最快的漕船送去伊犁军营,刘巧师傅说,士兵们的膏药快用完了。” 张师傅应道:“好嘞!我让徒弟们加快速度,今天傍晚就能熬好,明天一早就能装船!”

丫蛋拿着一封用火漆封口的信跑进来,脸上带着急色:“姐,伊犁军营的急信!刘巧师傅说,最近降温,士兵们的风湿又犯了,想让咱们派两个会针灸的师傅过去,还需要带些药酒和银针。” 江兰接过信,快速扫了一遍,立刻对正在切药材的李师傅和王师傅说:“李师傅,王师傅,你们收拾东西,明天就去伊犁。带上咱们新熬的药酒,还有银针,路上注意安全 —— 要是遇到风雪,就找附近的驿站歇脚,别赶路。”

她又拿起笔,给刘巧师傅写回信,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士兵们站岗辛苦,让他们每晚用热水泡脚,水里加些艾叶和生姜,泡完再涂药膏,能缓解风湿。护理坊的药材永远优先供应军营,要是不够,随时来信,我让漕船加急送过去。” 写完信,她仔细折好,放进信封,用火漆封好,递给丫蛋:“让大宝立刻送去漕运码头,用最快的船发出去。”

江兰走到晒药架旁,拿起一把黄芪,仔细检查着成色 —— 这是山西药商老周昨天送来的,颗粒饱满,没有虫蛀,成色极好。她想起巴图上个月寄来的信,说蒙古草原上的老人多,冬天容易着凉,黄芪熬汤能御寒,便对丫蛋说:“留一千斤黄芪,挑最好的,用防潮油纸包好。等蒙古贸易开始,咱们带过去,送给草原上的百姓 —— 咱们做实业,不仅要赚钱,还要让百姓受益。”

“姐,” 丫蛋忽然开口,声音低了些,“昨天王府的李德管家来了,说十三爷的伤口已经好了,想请您去喝庆功酒,您怎么让我推了?十三爷是为了护您才受伤的,您不去看看,是不是不太好?”

江兰的指尖顿了顿,黄芪的颗粒从指缝间滑落,落在晒药架上。她抬头望向院外,积雪覆盖的青石板上,一个伙计正扛着药箱走过,脚步匆匆。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却坚定:“十三爷伤好了,咱们替他高兴就好。现在护理坊的事多,我没时间去王府。再说,君臣有别,太过亲近,容易引人非议 —— 你忘了皇后娘娘说的话了?咱们守着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对谁都好。”

丫蛋还想再说什么,却看到江兰的指尖微微收紧,指节泛白,便把话咽了回去,转身去整理药材:“姐,我知道了,我这就去把黄芪包好,留一千斤最好的。”

接下来的日子,江兰的生活像上了弦的钟,规律得让人安心。每天清晨,她天不亮就起床,去护理坊看着师傅们熬药膏,检查药材的成色,叮嘱熬药的火候;上午,她坐在护理坊的账房里,整理药材库存清单,对接山西药商的供货,回复军营和分铺的来信;下午,她准时去宫里汇报护理坊的事务,汇报完就走,从不多留;晚上,她在书房里整理护理坊的账册,或者给江柱子写信,问他军营的情况,告诉他护理坊的药膏又送了多少过去。

去御书房汇报时,胤禛总是让苏培盛泡上雨前龙井,茶盏还是那只雍正元年御赐的青花缠枝莲纹杯。他会问起护理坊的细节,比如 “药膏熬制需要多少药材”“派去伊犁的师傅什么时候到”,江兰每次都只捡重点说,语气恭敬:“本月熬制药膏五千贴,其中三千贴送伊犁军营,两千贴供百姓购买;派去的李师傅和王师傅,预计三日后到达伊犁,已带足银针和药酒。” 汇报完,她便躬身告退:“皇上,臣还有护理坊的事要处理,先行告退。”

胤禛坐在龙椅上,看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上的《护理坊月报》,眼底闪过一丝失落。苏培盛站在一旁,端着茶盘,轻声道:“皇上,江姑娘是个有主见的,她心里装着护理坊,装着百姓,装着新政,这也是好事。” 胤禛点点头,拿起月报,翻开 “军营药膏使用情况” 的页面,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笑意:“是啊,她能守住初心,比什么都好。”

朝堂上遇到胤祥时,江兰总是低着头,快步走过,只在擦肩而过时轻轻点头致意,从不多说一句话。有一次,宫门外的积雪没踝,胤祥在门口拦住她,手里拿着一个锦盒,里面是太医院特制的补品:“江兰,这是太医院给的,对你的身子好,你拿着。你每天熬药膏、处理事务,别累坏了自己。”

江兰的脚步顿了顿,却没有接锦盒,躬身行礼:“多谢十三爷关心,臣的身子很好,不需要补品。护理坊还有事,臣先告退了。” 说完,她转身快步离开,棉鞋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胤祥站在原地,手里的锦盒渐渐变凉,他看着她的背影,嘴角却泛起一丝笑意 —— 他知道,她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从未被情感纠葛困住。

傍晚时分,江兰坐在护理坊的院子里,看着夕阳渐渐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晒药架上,将药材染成暖黄色。丫蛋端来一碗热姜汤,放在她面前:“姐,你今天累了一天了,喝点姜汤暖暖身子吧。爹刚才还来问,你晚饭想吃什么,他说要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江兰接过姜汤,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暖了身子,也暖了心。她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师傅们,张师傅还在熬药膏,李师傅和王师傅在收拾行李,丫蛋在整理药材,心里忽然无比平静 —— 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放弃情感纠葛,不是懦弱,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的负责。她要做的,是那个能为百姓熬药膏、能为士兵送药材、能为新政推实业的江兰,而不是困在皇室情感里的附属品。

“丫蛋,” 江兰忽然开口,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明年春天,咱们把护理坊开到边疆去,在伊犁、宣化设分坊,培训边疆的本地师傅,让他们也能熬药膏、会针灸。咱们还要把《药膏熬制手册》翻译成蒙古文,送给草原上的百姓,让他们也能用上好药膏,能健健康康地过冬。”

丫蛋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啊!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咱们还要带些黄芪和当归,送给草原上的老人,让他们也能喝上御寒的汤!”

江兰笑着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瑞祥号招牌上,夕阳下,“瑞祥号” 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她知道,这条路或许会孤单,或许会有挑战,但只要守住初心,守住事业,就一定能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属于百姓的、属于新政的康庄大道。

夜色渐深,护理坊的灯还亮着。江兰坐在书桌前,拿起笔,在《护理坊边疆拓展计划》上一笔一划地写着:“雍正二十八年十月,护理坊计划拓展边疆业务。第一步:伊犁、宣化设分坊,选址优先靠近军营和百姓聚居地;第二步:培训边疆本地师傅,每月开设两期培训班,教授药膏熬制、针灸基础;第三步:免费为百姓提供护理服务,每月在分坊设‘义诊日’,为老人和孩子免费看病、送药膏。目标:让护理坊的药香,飘遍大清的每一寸土地,让每一个百姓都能享受到实惠。”

写完计划,江兰抬头望向窗外,月光洒在晒药架上,像铺了一层银霜。她想起穿越前,自己在护理学校里,对着《护理学导论》发誓,要 “以专业助他人,以行动践初心”;想起雍正元年,她在漕运码头,看着漕工们饿着肚子干活,立志要 “让百姓有饭吃,有药医”;想起现在,护理坊的药膏能帮到边疆的士兵,瑞祥号的粮食能让百姓吃饱,兰馨学院的学生能靠本事吃饭 —— 这些,就是她穿越而来的意义。

她知道,新的挑战即将开始,可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 带着护理坊的初心,带着对百姓的承诺,带着对新政的坚守,继续前行,永不退缩。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