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232章 整顿漕运的新规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雍正二十八年六月初,京城的蝉鸣刚起,瑞祥号总号的后院就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 济宁漕工周老汉,带着水手张二、搬运工刘五,还有苏州粮商吴老板,几人脸上都带着愁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条,那是他们这半年来被漕帮盘剥的证据。

周老汉先把一张泛黄的工钱条递到江兰面前,上面用炭笔写着 “四月应得二两,实发一两二”,旁边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押:“江姑娘,您看,这就是张三爷在时的工钱 —— 咱们漕工干最累的活,却拿一半的钱,我那小孙子病了,想抓副药都没钱。现在张三爷倒了,可其他分舵的头目,还是偷偷克扣,昨天张二去领工钱,又被苛扣了三钱,说‘要给新舵主买茶钱’!”

张二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上的淤青:“姑娘,我要是敢多问一句,就被他们打了!您看这伤,现在抬东西都费劲。咱们漕工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没个说理的地方啊!”

吴老板也递上一本账册,上面记着 “三月过临清闸,交过路费五百两;四月过济宁闸,交过路费三百两”,数字旁画着红圈:“江姑娘,这过路费根本没个准数,全看舵主心情 —— 载重量一样的船,今天交两百,明天就可能要三百,要是不交,就扣船,我的粮在船上捂发霉过两次,赔了上千两!”

江兰接过工钱条、账册,指尖划过那些刺眼的数字,心里更清楚 —— 之前擒了张三爷,只是清了漕帮的一个蛀虫,要彻底解决漕运乱象,必须建立长效规则,不然换个舵主,还是会重蹈覆辙。她让春桃给几人倒上茶,语气坚定:“各位放心,我这就和十三爷商议,定个新规矩,让漕工能拿到足额工钱,商户不用再交冤枉钱!”

当天下午,胤祥就应约来到瑞祥号,他刚从清江浦回来,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焦虑:“江兰,清江浦的漕帮查了一半,问题比想象的还多 —— 过路费按‘舵主心意收’,漕工工钱‘按月扣三成’,还有的舵主私吞朝廷拨的漕运修缮款,码头的石阶塌了都没人修,商船靠岸时翻了两艘,损失惨重。再不想办法,漕运迟早要乱!”

“十三爷,我正想跟您说这事。” 江兰递上之前整理的 “漕运乱象清单”,上面列着 “管理无规、收费无序、漕工无保障” 三大类,每类都附了漕工和商户的案例,“我琢磨了三个整顿的法子,您看看行不行。”

她指着清单,开始详细说明:“第一个,设立‘漕运监察司’,由朝廷直接管理,不能再让漕帮自己说了算。监察司的人,得三方构成 —— 朝廷派来的清正官员(比如之前查案的李正大人),选几个正派的漕工代表(像周老汉这样的),再找两个商户代表(比如吴老板),这样能互相监督,避免一家独大。监察司的职责就是查漕帮的账,处理漕工和商户的投诉,比如有人乱收过路费,或者克扣工钱,监察司当场就能查,查实了就严惩,不用再层层上报,耽误时间。”

胤祥拿起清单,指尖在 “三方构成” 上停顿:“这个法子好,能避免官官相护,可监察司的权力会不会太大?万一有人滥用职权怎么办?”

“十三爷放心,” 江兰早有考虑,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监察司议事规则》,“我写了个规则 —— 监察司查案得三人以上在场,结果要公示在码头的石碑上,让百姓监督;每月还要把账册交给户部核查,要是有问题,户部直接报皇上,这样就能制衡了。之前周老汉他们说,投诉无门,有了监察司,他们就能直接找说法,不用再怕舵主报复。”

胤祥看着规则,频频点头,又问:“那第二个法子呢?”

“第二个,制定统一的过路费标准,明码标价,再也不能让舵主随口要价。” 江兰拿出小宝帮忙算的成本账,“小宝算了,漕运的主要成本是码头修缮、河道维护,按船只的载重量算,每石粮食收两分钱过路费,既够维护成本,又不会让商户觉得贵。比如一艘装三千石粮的船,过一个闸收六十两,不管哪个闸,都按这个标准,而且要把标准刻在每个码头的石碑上,再印成传单,发给过往的商户,谁要是多收,商户就可以去监察司告,查实了不仅要退钱,还要罚舵主的款。”

她举了个例子:“之前吴老板的船装两千石粮,被收五百两,按新规矩,只该收四十两,差了十二倍还多!统一标准后,商户心里有底,也愿意走漕运,漕帮的收入反而会稳,不会因为乱收费把商户逼去走陆路。”

胤祥想起之前瑞祥号走陆路多花两成成本,深以为然:“没错,商户稳定了,漕运才能长久。那第三个法子呢?”

“第三个,给漕工发固定俸禄,避免被头目盘剥。” 江兰拿出丫蛋收集的漕工分工表,“漕工分三类:舵手(负责掌舵)、水手(负责划船)、搬运工(负责装卸货物),按活儿的轻重定俸禄 —— 舵手每月五两,水手每月三两,搬运工每月二两,都是足额发放,直接由监察司监督漕帮发放,要是舵主敢扣,就从他的俸禄里扣了补发给漕工。另外,还要给漕工发福利,比如冬天发棉袄,夏天发凉茶,要是在船上受伤了,漕帮得给医药费,不能让他们像之前那样,受伤了就被赶走。”

她想起张二胳膊上的伤,语气更沉:“之前张二被打伤,不仅没医药费,还被克扣工钱,这样谁还愿意干漕工?有了固定俸禄和福利,漕工安心干活,漕运才能顺畅,新政的物资运输也有保障。”

胤祥拿着这三个建议,越看越觉得周全 —— 既解决了眼前的乱象,又考虑到了长远的制衡和民生,他站起身:“江兰,这三个法子太好了!我这就去养心殿,把建议呈给皇上,肯定能获批!”

江兰又补充道:“十三爷,您呈奏的时候,别忘了带上周老汉的工钱条、吴老板的账册,还有小宝算的成本账,这样皇上能更清楚这些建议的必要性。”

“放心,我都带上!” 胤祥接过这些凭证,快步离开瑞祥号,直奔皇宫。

此时的养心殿,胤禛正对着漕运修缮的奏折发愁 —— 清江浦的码头塌了,需要五千两修缮款,可之前的款被漕帮舵主私吞了,再拨钱,又怕重蹈覆辙。见胤祥进来,手里拿着一叠东西,连忙问:“胤祥,漕运查得怎么样了?”

“皇上,臣这次来,是给您送整顿漕运的好法子!” 胤祥把江兰的三个建议、凭证一一呈上,“江兰根据漕工和商户的诉求,提了设立漕运监察司、统一过路费标准、给漕工发固定俸禄三个法子,臣觉得切实可行,能彻底解决漕运乱象。”

他逐条解释:“设立监察司,三方监督,能防贪腐;统一过路费,明码标价,能稳商户;固定俸禄,加福利,能安漕工。比如之前济宁漕工周老汉,每月该得二两,只拿到一两二,有了固定俸禄和监察司,他就能拿到足额的钱;苏州商户吴老板,装两千石粮被收五百两,按新规矩只收四十两,能省不少成本。”

胤禛拿起凭证,仔细翻看,周老汉的工钱条上,歪歪扭扭的押印透着辛酸;吴老板的账册上,高额的过路费记录触目惊心;小宝的成本账上,每石两分钱的过路费算得清清楚楚,既够维护,又不重。他越看越认可,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江兰这丫头,总能从民生角度想办法,这三个建议,既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又能巩固新政,好!”

胤祥又补充了监察司的制衡规则、过路费的公示方式、漕工俸禄的发放监督,胤禛听后,更是满意:“就按这三个建议办!传朕旨意:即日起设立漕运监察司,由李正任司长,周老汉、吴老板等为代表;统一过路费标准,每石粮食收两分钱,刻碑公示;漕工按等级发固定俸禄,福利由户部拨款;所有规则,一个月内落地,让漕工和商户都能尽快受益!”

“臣遵旨!” 胤祥躬身领旨,心里松了口气 —— 漕运整顿有了方向,新政的物资运输,终于能安稳了。

消息传到瑞祥号,江兰正和家人整理漕工的福利清单。小宝算着户部拨款的金额:“姑母,按漕工总数五千人算,每月俸禄要一万两千两,冬天的棉袄每人一件,需要五千两,户部拨的款够了,还能剩些做医药费储备。”

丫蛋拿着漕工代表的名单:“周老汉、张二都愿意去监察司当代表,他们说要为漕工们说话,不让再有人被欺负。吴老板也答应当商户代表,还说要把过路费标准印成传单,发给江南的商户。”

江老实从村里回来,笑着说:“村里的漕工听说有固定俸禄,都高兴坏了!王老三之前在漕帮当搬运工,每月只拿一两,现在能拿二两,还能有棉袄,他说以后要好好干活,再也不用怕被克扣了!”

江兰看着家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漕运新规矩的落地,不仅能解决漕运乱象,更能巩固新政的民生根基 —— 漕工安心,就能顺畅运输;商户安心,就能扩大经营;百姓就能买到平价的物资,这才是新政的真正意义。

此时的八爷府,胤禩正对着手下递来的 “漕运新规矩” 消息,脸色铁青。他原本还想靠漕帮的残余势力,在漕运上给新政添乱,可现在设立了监察司,统一了过路费,给了漕工固定俸禄,他的人再也没法乱收过路费、克扣工钱,想搅乱漕运,根本不可能了。

“废物!一群废物!” 胤禩把消息摔在地上,声音里满是绝望,“江兰和胤祥,真是步步紧逼,连一点机会都不给我!”

手下跪在地上,不敢说话 —— 他们都知道,漕运新规矩落地,八爷党最后的搅局机会,也没了。

兰馨医馆的院子里,夕阳洒在墙上的 “漕运新规矩” 告示上,过往的百姓都围过来看,有的念出声:“漕工每月二两,还发棉袄!”“过路费每石两分钱,明码标价!” 大家都高兴地议论着,说新政好,能为百姓着想。

江兰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那里已经开始准备刻过路费标准的石碑,漕工们正忙着打扫码头,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她知道,漕运新规矩只是新政推进的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肃清八爷党残余,推广抗冻麦,建设水利,可只要守住 “为民” 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夜色渐深,胤祥派人送来消息,说监察司的办公地点已经选好,就在京城漕运码头附近,下周就能挂牌;过路费的石碑已经在刻了,各个码头都会立;漕工的俸禄,下个月就能足额发放。江兰看着消息,嘴角露出了笑容 —— 新政的阳光,正一点点照亮漕运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大清百姓的好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