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68章 护理知识的 变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腊月初的京城已飘起细碎的雪,护理坊窗棂上凝着一层薄霜,却挡不住屋里的暖意。春桃正低头整理刚收到的民间书信,指尖划过泛黄的信纸,眉头微微蹙起:“姑娘,您看这封 —— 城南王大娘说她孙子得了积食,按咱们教的山楂麦芽水方子喝好了,可她邻居家的孩子又染了腹泻,没地方学护理法子,只能硬扛;还有这封,通州码头的工匠说,工友被货物砸伤,不知道怎么固定,差点耽误了诊治。”

江兰接过信纸,指尖拂过 “没地方学护理法子”“硬扛” 的字样,心里泛起一阵波澜。痘疫过后,不仅宫廷需要护理知识,民间更是需求迫切 —— 百姓们生病怕找太医花钱,小伤小病多是自己瞎琢磨,之前她让春桃给民间捎过几册手抄的护理笔记,没想到竟收到这么多反馈。

“姑娘,要不咱们多抄几册寄出去?” 春桃看着桌上堆成小山的书信,语气带着几分急切,“这么多百姓等着学,光靠咱们手抄,根本赶不上趟。”

江兰摇摇头 —— 手抄本太慢,一页纸要写半个时辰,一本手册三十页,抄一本就得十五个时辰,就算护理坊的宫女都上手,一天也抄不了十本,根本满足不了民间需求。她走到书架前,抽出那本泛黄的《宫廷护理手册》,指尖在 “产后护理”“宫廷卫生规范” 的章节上划过,突然有了个念头:若是把手册刻版印刷,既能批量制作,又能让更多百姓用到,说不定还能……

这个想法刚冒出来,江兰就自己先愣了 —— 穿越前她在医学院做兼职时,曾帮老师印过教材,知道印刷能批量复制;可在清代,刻版印刷多是印四书五经、诗词话本,从没听说过印 “护理手册” 的。而且,印出来卖给百姓,会不会被说 “牟利”?

“姑娘,您怎么了?” 春桃见她盯着手册发呆,忍不住轻声问。

江兰回过神,把手册摊在桌上,指着 “外伤固定”“小儿积食” 的章节:“春桃,你看 —— 这些内容不仅宫廷能用,民间也用得上。咱们要是把手册里宫廷专属的部分(比如‘嫔妃产后护理’‘御前卫生标准’)删掉,加上百姓常见的‘腹泻应对’‘砸伤急救’‘感冒护理’,再刻版印刷,卖给药铺,让药铺帮着卖给百姓,既不用咱们费心送货,还能赚点钱买更多的艾草、石灰,补贴护理坊的教具采购,你觉得怎么样?”

春桃眼睛瞬间亮了:“姑娘,这法子好!之前手抄本不够,印刷就能印几百上千本;卖给药铺还能赚钱,咱们就能帮更多人了!可…… 刻版印刷要花不少钱吧?咱们哪有那么多银子?”

这确实是个难题。江兰算了笔账:京城最好的刻书作坊 “文兴堂”,刻一块木版要五十文,一本手册有三十页,就得刻三十块版,光刻版费就一千五百文;加上纸张、油墨、人工,印一百本手册,总成本差不多要三两银子(三千文)。她每月的月钱是五两银子,虽够承担,可若是卖不出去,就全赔了。

“先试试水。” 江兰咬了咬牙,“我跟苏公公说一声,先从我的月钱里支三两银子,印一百本试试。要是卖得好,再印更多;要是卖不好,就当是给百姓送福利了。”

次日一早,江兰就去找苏培盛。听说她要印护理手册卖给民间,苏培盛先是惊讶,随即笑着点头:“姑娘这想法新鲜!既帮了百姓,又能赚点小钱,皇上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老奴这就带你去文兴堂,那作坊的王掌柜是老熟人,能给你算便宜点。”

文兴堂藏在京城的胡同深处,门口挂着 “文兴刻书” 的木牌,院里堆着成捆的宣纸和木版。王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留着山羊胡,手里总攥着一把刻刀,听说江兰要印 “护理手册”,先是皱了皱眉:“江姑娘,不是老汉多嘴,这刻书都是印圣贤书、话本,哪有印‘治病护理’的?怕是没人买啊。”

“王掌柜,您先看看内容。” 江兰递过调整后的手册草稿,“这里面写的都是百姓常用的法子 —— 小儿积食怎么治,烫伤怎么冲冷水,砸伤怎么固定,都是一学就会的。痘疫刚过,百姓都怕生病,这手册肯定有市场。您要是愿意帮我刻,我多给您五十文刻版费,以后印得多了,还来您这儿。”

王掌柜接过草稿,翻到 “小儿积食:山楂麦芽各一钱,煮水取半碗,每次一勺,一日三次” 的字样,眼睛亮了亮 —— 他孙子上个月刚得过积食,折腾了好几天,要是早有这法子,也不用遭罪了。“行!姑娘爽快,老汉就帮你刻!不过这手册里的‘固定骨折’‘烫伤冲洗’,光有字百姓看不懂,不如加些插图?老汉这儿有个画工,能帮你画简单的图,就是得多花点钱。”

“加!必须加!” 江兰连忙点头,“插图要画得清楚,比如骨折固定,要画出木板怎么放、布条怎么缠;烫伤冲洗,要画出冷水怎么冲、冲多久。钱不是问题,只要手册好用。”

接下来的十日,江兰几乎天天往文兴堂跑。王掌柜的画工先按草稿画出插图:用简单的线条画着 “小孩喝山楂水”“工匠用木板固定腿”“妇人用冷水冲烫伤手”,江兰再一一核对,哪里画得不对就改 —— 比如画 “骨折固定” 时,画工把木板放反了,江兰连忙指出 “木板要贴在腿的两侧,不是前后”;画 “盐水漱口” 时,没画仰头的动作,江兰就让画工加上 “仰头” 的姿势,旁边标上 “半盏茶时”。

刻版时更是细致。王掌柜的徒弟刻 “山楂麦芽水” 的剂量时,把 “一钱” 刻成了 “一两”,江兰发现后连忙让重刻:“这剂量错了会出事,小孩喝一两山楂水,会酸得倒牙,还可能伤胃。” 徒弟吓得赶紧重刻,王掌柜也连连道歉:“姑娘心细,要是换成别人,说不定就错过去了。”

手册的封面也花了不少心思。江兰让画工画了一株艾草,旁边写着 “百姓护理简易手册”,既醒目又好记,还能让人一眼就知道是护理相关的。

十日过后,第一批一百本手册终于印好了。宣纸的纸张虽不算最好,却也白净,插图清晰,字迹工整,每本都用细麻绳装订好,摞在文兴堂的柜台上,像一座小小的书山。江兰拿起一本,指尖拂过封面的艾草图案,心里满是期待 —— 这是她第一次把现代护理知识,变成能批量传播、还能 “变现” 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找药铺合作。苏培盛推荐了京城的 “仁心堂”—— 这家药铺开了二十年,在百姓中口碑好,分店也多,要是能合作,手册肯定能卖得好。江兰带着十本手册,跟着苏培盛来到仁心堂,掌柜的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姓刘,脸上总带着笑。

“刘掌柜,这是我编的《百姓护理简易手册》,里面都是百姓常用的护理法子。” 江兰递过一本手册,“您看 —— 百姓来买药材时,要是买的是山楂、麦芽,您就推荐这本手册,告诉他们怎么煮水治积食;要是买的是艾草,就教他们怎么熏屋防感冒。每本我给您算十五文,您卖三十文,中间的十五文是您的利润。”

刘掌柜接过手册,翻了几页,眉头渐渐舒展:“江姑娘,这手册倒是实用,可百姓会不会觉得贵啊?三十文,够买半斤米了。”

“刘掌柜,您听我说。” 江兰指着 “砸伤固定” 的章节,“要是工匠被砸伤,按手册里的法子固定,就能少花请太医的钱(请太医至少要一两银子);要是小孩积食,按方子喝山楂水,就不用买贵的消食丸(消食丸要五十文一粒)。三十文一本手册,能管一辈子,划算得很。”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跟您保证,要是手册卖不出去,您可以退给我,我全额退款;要是卖得好,下次印我再给您便宜一文,算十四文一本。”

刘掌柜看着江兰诚恳的眼神,又翻了翻手册里的插图,心里有了主意:“行!姑娘爽快,我先拿五十本试试。要是卖得好,下次我再跟您要一百本!”

江兰心里一喜,连忙让春桃把五十本手册搬到仁心堂的柜台后,还特意教伙计怎么推荐:“有人买治疗腹泻的药材,就说‘这手册里有腹泻怎么护理,不用总吃药’;有人买治疗烫伤的药膏,就说‘手册里教怎么冲冷水,能让烫伤好得快’。”

接下来的三日,江兰每天都让春桃去仁心堂打听销量。第一日卖了八本,第二日卖了十二本,第三日竟卖了十五本!春桃回来时,手里攥着一串铜钱,笑得合不拢嘴:“姑娘!刘掌柜说,买手册的百姓都说好用!有个大娘买了手册,按上面的法子治好了孙子的腹泻,还带了好几个邻居来买;还有个工匠买了手册,说要带回去给工友们看!刘掌柜还说,让咱们再送五十本过去,之前的五十本快卖完了!”

江兰接过铜钱,指尖触到冰凉的铜板,心里满是激动 —— 这是她第一次靠护理知识赚到钱!一串铜钱虽不多,只有七百五十文(五十本 x 十五文),却比她之前拿的任何赏赐都让她开心。她数了数,留下三百文给护理坊买教具(之前的布偶有些旧了,要做新的),剩下的四百五十文,让春桃给康复院的老宫女们买些点心 —— 她们在痘疫期间辛苦了,也该好好补补。

“姑娘,咱们这就去文兴堂印下一批?” 春桃眼里满是期待。

“不急。” 江兰笑着摇头,拿起一本手册,翻到 “感冒护理” 的章节,“咱们先改改手册 —— 百姓说感冒的法子太少,咱们再加‘生姜红糖水’‘葱白煮水’的方子;还有工匠们说砸伤的法子不够细,咱们再加上‘不同部位砸伤的固定法’,比如手臂砸伤怎么绑,腿砸伤怎么绑。改完再印,这样手册更实用,卖得会更好。”

春桃连连点头:“姑娘想得真周全!这样百姓肯定更愿意买了!”

接下来的日子,江兰一边改手册,一边跟文兴堂定了第二批两百本的印刷,还跟仁心堂的刘掌柜约定,下次送手册时,顺便给药铺的伙计做次简单的护理培训,教他们怎么给百姓演示手册里的法子。

苏培盛听说手册卖得好,特意来护理坊道喜:“姑娘,皇上知道你印手册帮百姓,还赚了钱,笑着说‘江兰这丫头,不仅会治病,还会做生意’!老奴看啊,你这手册要是推广到江南、通州,肯定能赚更多!”

江兰心里一动 —— 苏培盛说得对,京城只是开始,江南漕运的船员、黄河清淤的工匠、通州码头的苦力,都需要护理知识。要是能把手册卖到这些地方,不仅能帮更多人,还能赚更多钱;有了钱,就能印更多手册,甚至开个小作坊,专门生产护理用的艾草膏、消毒用的烈酒,再卖给百姓和工匠,形成一个 “护理知识 + 护理用品” 的小产业链。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一颗种子,在江兰心里扎了根。她想起穿越前学的《市场营销》知识,要是能把现代的营销思路用到清代 —— 比如在手册里印上药铺的地址,让药铺帮着宣传;比如给买手册的百姓送一小包艾草,吸引他们复购;比如跟新政的工匠营地合作,给工匠们批量送手册和护理用品,既能帮新政减少工匠伤病,又能扩大销量。

腊月初十的清晨,江兰拿着改好的手册草稿,站在护理坊的窗前,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手里的手册不再只是一本 “救人的书”,更成了她 “商业布局” 的起点。她摸了摸胸口的墨玉佩,心里默默念道:“外婆,我不仅能用护理知识救人,还能让知识生钱,以后我要帮更多人,让更多人能用上便宜、好用的护理法子。”

文兴堂的王掌柜很快就刻好了第二批手册的木版,这次的插图更细致,内容也更全,还加了 “百姓问答” 的章节,比如 “小孩半夜哭闹怎么办”“老人腿抽筋怎么缓解”。江兰带着两百本手册去仁心堂时,刘掌柜特意留了最好的柜台位置,还贴了张红纸,上面写着 “百姓护理手册,三十文一本,一学就会”。

百姓们围在柜台前,你一本我一本地买,还有人拿着手册问伙计:“这上面的山楂麦芽水,真能治积食?” 伙计笑着点头:“前几天王大娘买了一本,她孙子喝了两天就好了,还带了好几个邻居来买呢!”

江兰站在一旁,看着百姓们拿着手册开心的样子,又看了看刘掌柜递来的三千文铜钱(两百本 x 十五文),心里满是踏实。这三千文虽不多,却让她真切地意识到:知识不仅能救命,还能生钱;不仅能在宫廷里发光发热,还能在民间生根发芽。

离开仁心堂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京城的屋顶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江兰手里攥着铜钱,心里规划着下一步 —— 先把手册推广到通州码头和江南漕运,再跟内务府商量,能不能用赚来的钱买些艾草、石灰,免费送给黄河清淤的工匠;等积累了更多钱,就开个小作坊,专门生产护理用品,让更多百姓用得上、用得起。

她知道,护理知识的 “变现” 只是开始,往后她要走的路还很长 —— 既要守护宫廷和民间的康健,又要通过商业布局助力新政民生,让现代护理知识在清代的土地上,不仅能救死扶伤,还能成为推动时代变革的小小力量。而她从包衣之女到 “知识变现先行者” 的蜕变,也在这一本本手册、一串串铜钱中,变得愈发清晰、愈发坚定。

回到护理坊时,春桃正等着她,手里捧着刚做好的新布偶 —— 布偶上画着 “骨折固定”“烫伤冲洗” 的图案,是给下次护理培训准备的。“姑娘,刘掌柜说下次要印五百本,咱们要不要再多加点内容?”

江兰接过布偶,笑着点头:“加!咱们再加‘产妇护理’的简化版,比如‘产后怎么煮小米粥’‘怎么给婴儿换尿布’,百姓肯定用得上。对了,春桃,你跟我一起学算账,以后咱们的手册卖得越多,账目也得越清楚,可不能出岔子。”

春桃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奴婢遵旨!定好好学,帮姑娘管好账目!”

窗外的阳光透过薄霜,洒在手册和布偶上,暖融融的。江兰知道,新的挑战还在等着她 —— 刻版的成本、药铺的合作、手册的改编,每一步都需要用心;可她也相信,只要坚持把 “实用” 放在第一位,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护理知识的 “变现” 之路,定会越走越宽,而她的 “卷王之路”,也会在这一步步的实践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